张保平
摘 要:回族儿童弃学念经或弃学经商,导致回族儿童教育水平低下,严重制约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这种半封闭发展的教育局面,自然会削弱学校教育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进而波及到回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教育行政部门科学规划,挖掘回族文化对回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
关键词:回族文化;心理健康;民族团结;民族自信
一、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领导要转变观念,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纳入工作体系
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正面扶持,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儿童和青少年教育问题,心理教育教育问题就是问题中的问题,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其他的教育都是无本之木。其次,教育行政部门必须责令各学校让心理健康教育课走进课堂;地方政府要加大投入,设定专项资金,改善心理健康教育条件与环境,建立心理咨询室;对回族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目标与内容、对象与途径、队伍与管理、考核与评估等作出明确规定,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对学校、对教师评估的硬性指标。再次,要加大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既要培养有意向的在职教师,更要花费资金和改善人才引进制度,把专业的人才引进来,提高当地回族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水平。
二、挖掘回族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共同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教育
根植于古老而科学的伊斯兰文明,其发展变化和多种形态,潜移默化的受到时代、地域及周边兄弟民族习惯等的影响,延续至今,回族文化已经是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虽然已经不具有纯粹伊斯兰文化的气息,但它的信仰核心却没有分毫改变。伊斯兰文化是信仰文化回族之所以能在中华大地上扎根,其根本原因就是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就是爱国爱教爱民族。这种文化共识结成了回族与中华各民族一起振兴中华、建设美好家园的共同信念,成为回族自强不息的力量源泉。这种辩证取舍,开放包容的态度是一种文化自信,文化包容,更是信仰文化生机勃勃的活力与生命力。在回族小学的民族团结教育上,必须考虑本地区民族分布的情况,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特点,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让他们深入了解我国民族团结的歷史与现状,让孩子们初步认识到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民族不论人口多少,居于何处,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都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
三、学校要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文化阵地,树立文化育人的意识,积淀回族学生深厚广博的历史意识,民族意识
目前,各个学校都把文化建设作为学校个性化发展的途径之一,有些学校的德育科室还把从古到今关于民族团结方面的著名人物或历史事件编成一个个通俗易懂的小故事,充分利用升旗仪式、少先队活动、专题讲座、校会、班会、宣传栏等阵地,向学生进行系统宣讲。如: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实行的“胡服骑射”;汉武帝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唐朝“贞观之治”时各民族“和同为一家”;清朝金册册封西藏的达赖和班禅,“康乾盛世”中各民族的和睦团结; 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后,各族人民对灾区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同胞的同情和支持等。因此,各回族小学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如博物馆、纪念馆、文物古迹等,建立民族团结教育基地,有效配置文本和音像等资源。要聘请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模范人物做校外辅导员,定期宣讲民族团结互助方面的内容。
四、积极宣传回族文化中的精品文化,激发回族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信
几千年来,华夏大地上的各族人民用自己聪明才智和勤劳的双手,共同创造了闻名于世的辉煌文化。不管是古老的经堂语这种回民语言还是回民独立创造的通用语文字小儿锦,这都是回族人民对世界文化民族文化的一种保护和传承。还有回族服饰是回族宗教信仰、生存环境、文化活动的生动写照,也是回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元代,回回不仅带来了西亚的天文学、医学、建筑学、音乐等方面的科学文化成就,而且在学习和传播汉族科学文化技术方面也十分突出。中国的重大发明如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都是经回回商人的介绍传播到欧洲大陆的……这些浩如烟海的回族文化,是几千年来,回族和其他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中不断融合中形成的最精彩的瑰宝,也是回族小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积淀的文化因素。
五、积极宣传回族历史发展中的仁人志士,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感恩教育
各个时期的回族英雄人物是层出不穷的,他们为国家、为民族、为宗教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抗日战争中,回族英雄马本斋率领“回民支队”驰骋在冀中平原,英勇善战,威名远扬。毛泽东同志称其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新中国成立以后,更有不少回族的精英,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需要全民族去祭奠他。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另外,在中华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中,以普慈、宽容、和睦、和谐、友善、爱人如爱己、劝人行善、止人作恶、勤奋、爱国为核心,体现在回族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始终是回族团结进步的根源,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务必加强,不可偏废。
综上所述,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心理教师要深入研究回族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尊重小学生的民族文化、民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宗教观,使他们科学地对待世界、科学地对待人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指导工作,密切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增强民族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