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光全
摘 要:我国经济近些年高速的发展离不开各个行业人力物力的支撑,尤其是人力方面,劳动机会的增加吸引许多农民进城务工。对于农民来说,进城务工不仅可以脱贫致富,自我提升,还可以抓住机会为孩子创造物质和精神双丰富的未来生活。但由于目前一些政策的限制以及農民工的经济基础决定了他们无法带着孩子一起进城务工,这样一来,孩子交与亲友照看。这些孩子便是留守儿童。这些中小学留守儿童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很少,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陪伴和呵护,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甚至一部分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随着留守儿童日益受到教育部重视,笔者认为,做好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分析和教育迫在眉睫。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家庭
一、留守儿童现状
在2017年7月发布的《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中显示,在2016年底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由2013年的6000多万锐减至902万。一方面是由于随着留守儿童的话题热度一再攀升,各地政府就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尤其是随着我过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扶贫攻坚战、户籍制度改革等方面的工作不断落地,为留守儿童数量的减少做出了巨大贡献;另一方面,在国发〔2016〕13号文《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对留守儿童进行了严格的界定:“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但902万仍然是一个庞大的数字,留守儿童的未来也影响着中国的未来。
在902万农村留守儿童中,由805万人由(外)祖父母进行监护,占总数的89.3%;由亲戚朋友监护的有30万人,占全部的3.3%;根据定义,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的达到31万人,占3.4%;有4%的农村留守儿童无人监护,数量为31万人。
从地区分布来看,东部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数量87万人,占全国总数的9.65%;中部地区有463万农村留守儿童,全国占比51.33%,在中东西部中数量最多;西部地区存在农村留守儿童352万人,占全国总数的39.02%。
从各个省份来看,四川、贵州等西南省份,安徽、河南、湖南、湖北等中部省份,其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均在70万以上,对于这些省份来说,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容乐观。
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性格柔弱内向,胆小怕生
农村留守儿童远离父母,一般由亲戚朋友帮助抚养、代管。亲戚朋友跟孩子再亲近也不能代替父母的存在,尤其是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显得茫然无助,不知道向谁求助,不愿意与代管的大人交流,久而久之,造成性格内向怕事。在亲戚朋友帮助抚养下的留守儿童,由于缺乏亲生父母在成长过程总给予如后盾般的安全感,在遇事的时候会退缩,长此以往,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性格柔弱、胆小。
(二)存在自卑心理,缺乏自信
儿童心理不成熟,存在不合理的攀比心理。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经常看到其他同学伙伴有父母陪伴在左右,有父母关心爱护。而自己的父母却远离家乡、外出务工、不在自己身边,自己缺少了父母实实在在陪伴左右的关怀,心理免不了失落,长久下去就会产生自卑心理。严重者甚至会厌学、自暴自弃、感觉没人真正关系自己。很多这样的留守儿童在结束义务教育后都没能继续接受教育,流落到社会,生活过的很不理想。
(三)严重逆反心理
孩童时期都会存在一定的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一种无奈的反抗。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总是觉得孤单和无依无靠,总是担心害怕受到欺负,对周围的一切怀着抵触和怀疑的情绪。对代管的亲戚朋友和老师同学存在对抗情绪,不相信任何人。无论是对父母、亲人、老师都不服从管教,人们会觉得留守儿童难以管教,无论打、骂、讲道理都无济于事。但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的内心很敏感稚嫩,尤其渴望人关心。
(四)道德意志薄弱,自我调控能力差
由于父母的缺席,留守儿童道德教育方面也存在欠缺。学校的思想教育大而宏观,不能有效的运用到生活中。而道德教育存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父母长期在外无法加强和巩固有效的道德教育。缺少父母的监督和指导,同龄人的不良习惯很容易使这些留守孩子们在行为习惯上发生变化。例如,经常与社会上的不良青年厮混在一起,学会了吸烟、酗酒、赌博等恶习,长久下去甚至会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危害社会治安。
三、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
由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除了儿童时期本身心理不成熟外,还受到诸多外部因素影响。
(一)亲情关爱的缺失
农村留守儿童年龄集中在7-14岁之间。这个阶段正是儿童成长的重要阶段,父母的陪伴和引导尤为重要,换句话说,亲子关系的和谐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其中,孩子对父母的依恋关系是孩子最基本的生理需要,能够帮助孩子形成对社会的安全感和信任感。然而据调查数据显示,在2015年的调查中,有15.1%的孩子一年都没有见过自己的父母,29.4%的孩子表示与父母一年仅能见面1-2次。进一步的数据还支持父母双方都外出的情况下,留守儿童与父母见面的几率大大下降,远远低于仅父亲或者母亲一方外出的情况。父母外出严重阻碍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亲子联结。
由此可见,亲子联结的不顺畅甚至断裂,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亲情关爱的缺失,亲情关爱的缺失导致留守儿童缺少对社会的安全感和信任,产生诸多心理健康问题。
(二)家庭教育的缺失
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据调查显示多是老年人,文化程度不够高,教育理念陈旧跟不上时代,教育方式也相对单一。尤其体现在,对孩子的关心基本上仅局限于温饱生活,只求吃饱穿暖、身体健康。忽视了儿童心理的成长变化,由此产生了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问题。更是有相当一部分年长的监护人,过度溺爱孩子,认为父母不在孩子身边,孩子可怜无依,对孩子过分宽容,甚至纵容孩子不当的心理和行为,让孩子生活在心理和行为双重放任、无人管教的状态。
(三)学校和社会教育及关爱的缺失
我国社会在一步一步发展,农村如此,农村的教育亦如此。但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完善不是一蹴而就的。目前农村学校对孩子的教育仍是应试教育为主,以至于老师对教育成果的評价停留在学生成绩的优异与否,很少考虑学生的心理变化。甚至老师不会因材施教,采取什么方式和手段教育学生、如何帮助学生成长成人也不会过多考虑。老师教育的不当,也能诱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如自卑、逆反等。学校和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四、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建议
新型城镇化的战略的逐步实施,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进城市寻找就业机会,造成农村留守儿童不断增加。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已然成为社会热点,也给农村的教育和社会的发展产生显而易见的影响,能否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意义重大。
(一)强化政府职能,构建社会监护网
1.政策落地,保障留守儿童合法权益。国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未成年保护法》和《义务教育法》的相关法律法规,要切实将这些法规条例细则落到实处,切实保障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
2.加快城镇化步伐,消除城乡差距。城乡差距中最关键的就是户籍改革。因此要加快户籍改革,不断弱化与户籍相关的城乡分离制度,从而保障农村和城市劳动力的合法流动,尽最大努力使留守儿童能够生活在父母身边。与此同时,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方面的差距壁垒也需逐渐消除,彻底打破多年的“二元经济体制”,引导农村劳动力在城乡之间有序流动。
3.加快教育改革进程,切实有效对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现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多数监护人还是孩子父母的亲朋好友。政府应不断加强农村寄宿式学校的建设力度,完善相关教育基础设施。旨在为父母双亲均外出,或者一方外出,另一方没有能力照顾孩子的留守儿童提供良好住宿条件,让这些留守儿童能够在老师、同学的陪伴和关爱中成长,作为缺失有爱的成长环境的补偿。
(二)营造良好健康的成长环境
1.开展帮扶活动,优化社会大环境。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是社会问题,社会问题需要动员社会力量来解决。积极开展帮扶活动,除了学校中的代课老师外,妇代会成员、退休老同志、大学生、预备党员等都可以参与其中,担当起“代理家长”的角色,开展对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品质培养。
2.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优化学校周边环境。农村的发展也在飞速发展,发展的过程中总会有曲折。学校周边环境对学校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网吧、电子游戏厅等容易成瘾的文化小毒瘤,会对孩子们造成精神污染。尤其是对留守儿童来说,他们缺乏父母在身边监督和引导。所以要坚决杜绝不良文化对留守儿童的心灵度化,让这些儿童在良好的学校环境中接受教育和熏陶。
3.加强监护人培训和管理,优化成长小环境。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有着非常重要的责任,不仅要负责孩子的身体健康,更要关注心理健康,为此要重视监护人的素质教育。尤其是对老年监护人,他们与新一辈在思想和观念上存在较大差距,很难通畅沟通。要探索适当的形式对他们进行培训指导。由此一来,为留守儿童提供身心健康成长的小环境。
(三)重视家庭教育,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1.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尽最大可能增加感情交流。儿童对父母具有天生的依懒性。特别是留守儿童与父母相见本来就不易,更增强了这种依懒性。要多创造机会与孩子进行沟通,如电话和视频聊天等。这也是为孩子创造自我情绪调节和宣泄的机会。父母的理解、关怀和鼓励对孩子是必不可少的。
2.多一些引导,少一些训教。学校方面需要多一些引导,少一些训教。学校要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放在重要位置,把人格教育渗透到课程教育当中去。孩子的心灵尤为脆弱和敏感,训教甚至会带来副作用,引导是关键。老师与留守儿童的及时交流,多渠道去了解他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协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以恰当的教育途径,避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另外,学校要充分发挥优势,利用现有条件,多鼓励孩子参加校园和社会活动,引导他们理解父母的不易,也培养他们的个人兴趣和特长,丰富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更包容的理解社会,有益于留守儿童的成长,身心健康。
3.心理发展档案制度先行,及时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动态的问题,心理的成长和变化需要记录更新,实时反馈。大力加强在农村学校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发展档案制度,及时发现解决跟踪反馈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五、结论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不是短时间爆发、会自行解决的社会问题,它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存在。需要社会重视,用适当的方法解决。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就是我们每个人都参与,努力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筑造良好的环境,使他们健康、快乐、茁壮成长。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整个社会的责任,不仅仅是留守儿童的父母要重视,学校和教师也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度。政府应加大农村学校寄宿制的普及,不断完善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尽最大可能为留守儿童提供温馨舒适的住宿条件,让他们在同学、老师的帮助和关心中成长,也让教师同学组成的大家庭给予他们情感上的补偿。除此之外,老师的责任不仅仅在于传道受业,更在于解惑。需时时关心留守儿童学习和生活,深入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多发现他们的优点,鼓励他们,帮助留守儿童“学会知识、学会生活、学会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