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客话》写于1993年底到1994年初,是广州白马公司所作的宣发一部分。当初白马公司的刘琛来找父亲,被我们一口回绝了。汪曾祺哪能写这个呢?可刘琛很有股韧劲。她毕业于中戏,不知学戏剧文学还是导演,分到北京人艺,居然说没意思,辞了职南下做广告,可见很有个性。她说,只有汪曾祺的文字最适合写这个宣发,别人不行。磨来磨去,她成了父母的小朋友,他们都很喜欢这个鬼灵精的姑娘。更打动人的,是刘琛要求公司开出了“天价”,3万元,现在不值什么,当时可真不少,发个短篇也就几百元。老头觉得值得卖卖块儿。
《西山客话》的宣发册页印得很精美,文字量不大。父亲去世后,近几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在编辑一套新的《汪曾祺全集》,在收集书信时,找到了刘琛。我们多年没联系了,她把书信及《西山客话》手稿拍照发给了我。打开手稿,才知道原来当年父亲写了相当多的文字,宣发只摘用了其中一小部分,还有很多都埋没了。
看着父亲的手迹,还是挺亲切的。虽然是宣发,但父亲并没有敷衍。他可能没想到,二十多年后,这些文字会跟读者见面。
——汪曾祺女儿 汪 朝
命车入市,
瞬目可至,
安步徐行,
亦是乐事。
北京之西,西山之麓,长安寺与灵光寺之间,有平陂隙地,业房地产者辟为山庄,即名为“八大处山庄”,地点选得极好。八大处近在咫尺,举步可以登山,有山居之清趣,无攀援之辛劳。又离市区不远,自山庄至天安门仅16.8公里,驱车半小时即到,交通甚便。山庄建筑皆依山借景,藏屋于树,原有古树怪石悉皆保留。屋皆外朴内华,曲折有致,坐卧其中,有浮生半日之乐,得淡泊宁静之怀。春宜花,夏宜风,秋宜月,冬宜雪,四时佳兴,可与人同。其间亦有高敞厅堂,便交际,便洽谈,便开筵宴客。北京人口日密,华屋如林,求一可建别墅之地已无多矣,“八大处山庄”甚难得,有意卜居京郊者幸勿失之交臂。辑此图册,备讯览焉。
250万年前西山一带是什么样子呢?
现在在八大处六处香界寺脚下还能看到“冰川漂砾”。这是第四纪冰川擦痕的遗迹。冰川时期,气温高寒,平川山岳终年冰封雪盖。除了冰川,什么也没有。后来气温变化,冰川融解,有些砾石随冰顺水而下,在急速滑动中,留下几道擦痕,这是地质变化的见证。第四纪与人类的出现有关,故被科学家称为“灵生纪”。我们的远祖就是在这一纪逐渐滋生、繁衍,以至成了我们这样的人。人的出现经过一个多么漫长、艰苦、悲壮的历程呀。香界寺砾石上刻有地质学家李四光手书的大字“冰川漂砾”。看到这四个字你会产生比“念天地之悠悠”更深的感慨的。现在擦痕已经被铁栏护住,不能近看了,怕人踏牛踩,逐渐模糊。
驱车出京城,
还见京城影。
举头八大处,
手揽十二景。
西山风景,旧称有“三山”“八大处”“十二景”。
“三山”是翠微、平坡、卢师。
北京的山都在京西。西山是太行山的余脉。清高宗(乾隆)有句云:“太行分秀干,永定贯阴精。孕育成灵局,崔巍护帝京。”明大司马许纶,认为西山地势极妙,“平分龙虎地,环保凤凰城”。登西山绝顶,可以俯瞰北京小平原,千重树木,万户炊烟。西山一带真是风水宝地。
“八大处”是:长安寺(一处)、灵光寺(二处)、三山庵(三处)、大悲寺(四处)、龙泉庵(五处)、香界寺(六处)、宝珠洞(七处)、证果寺(八处)。
“十二景”为:绝顶远眺、春山杏林、翠峰云断、卢师夕照、烟雨鹃声、五桥夜月、水谷流泉、虎峰叠翠、深秋红叶、高林晓日、雨后山洪、层峦晴雪。
很少有人看遍十二景。有的景不易遇。“雨后山洪”,西山不常发山洪。“层峦晴雪”,除了冬天,是看不到的,有在雪后登山的雅兴的人是不多的。“烟雨鹃声”只是一种境界,“鹃声”可闻而不可见,严格说这不能算是一“景”。因此,游西山者,实际上游的是“八大处”。
“八大处”亦称“八大刹”,是八处寺庙。西山原来寺庙甚多,据《日下旧闻考》说有三百七十处,未必精确。一般说是“西山三百寺”,也只是约数。那时的西山到处是庙,到处是白塔。这些寺庙逐渐毁圮,不少是八国联军时烧掉的。最后只剩下八座了,故称八大处。
这些刹是明清两代,主要是清代皇帝所“敕建”的。皇帝到这里来敬佛,烧香,休息,避暑。
六处香界寺最大,最富丽辉煌,因为乾隆在这里住过一阵。
慈禧也来过,在二处灵光寺水心亭看过金鱼。水心亭金鱼池的金鱼据说咸丰年间就开始放养,现在有的有二尺长了。据说慈禧看鱼时,金鱼结队来朝拜,领队的一条有一个婴儿大。慈禧很高兴,摘下了耳环,叫太监给金鱼戴在鳃上。这大概是和尚编出来的故事,不过编得也挺有意思。
八大处到处都有帝王留下的踪迹,他们题的联、匾、诗。逛八大处,可以感受到帝王生活的气息。现在有几处如香界寺已修建了仿宫廷的别墅,你如果有兴趣,可以进去住两天,过过当皇上的瘾。
八大处是佛教圣地。最能吸引亞洲佛教信徒的,是二处灵光寺的佛牙舍利塔。据闻佛祖释迦牟尼圆寂火化后留下两枚佛牙,一颗传至锡兰,一颗辗转流传至燕京。由大辽建招仙塔供养。招仙塔在八国联军毁于炮火。后幸而发现。由中国佛教协会新建十三层宝塔供养。各国来此膜拜者甚多。
结庐在人境,
性本爱丘山。
隔户闻鸡犬,
何似在人间。
一处长安寺在山脚平地上。一般游西山者大都由二处上山,游过其他七处再回到一处休息、喝茶、等车。游人上山前不在一处停留,故即便是春秋佳日旅游季节,这里也不喧闹拥挤。游人下山是陆续而来,又陆续而去,不会乱成一团。来作西山一日游者,早发晚归,总不免有点累。若是住在这里,就可以从从容容,今天游两处,明天游两处,回到住处,新茶热饭,闲坐谈天,真是乐事。这里既有山居的乐趣,又有近城的方便。从一处到天安门才16.8公里,乘车半小时可到。在这里筑室而居,实在很理想。
金瓦红墙紫禁城,
五朝宫阙尚峥嵘。
万方乐奏千条柳,
丽日和风唱太平。
北京是使很多人向往,很多人眷恋的地方。很多老北京,在北京住过多年的别处的人,走了全国很多地方,有的出过国,一回到北京,就会说:“还是北京好啊!”老舍的话剧《方珍珠》里一个给唱大鼓的女艺人弹三弦的老弦师,陪着女艺人跑了很多码头,回到北京,说:一到了北京,我这心里就跟吃了一个凉柿子似的,甭提多舒服了!
北京人自称住在“天子脚下”。
曾有过五个朝代在这里建都。这五朝是辽、金、元、明、清。
北京为辽南京的所在。辽南京的旧址已不可确认,但还遗留下一些文物胜迹,如大觉寺、戒台寺、天宁寺塔。
北京在金代为中都。金帝曾役使大批士卒、民夫、工匠掘土凿池,开挖海子,栽植花木,堆砌假山,叠筑琼华岛。现在的北海大体上是金代的规模。卢沟桥是金章宗时落成的。
北京是元代的大都。大都规划严整,呈长方形。城内街道如同一个棋盘,南北和东西各有九条大街,全都整齐划一,大街宽24步,小街宽20步。在大街两侧平行排列小街和胡同。现在元大都北城墙只保留一些不多的遗址,但其规模尚可想见。这样整齐划一的城市规划思想一直影响到后代。北京有很多地名叫什么什么胡同,外地人会奇怪,为什么叫“胡同”。“胡同”是蒙古话,大概是元大都时期留下的。
明太祖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称帝,定应天为南京,把元大都改称为北平府,封第四子朱棣为燕王,就藩北平。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死,其孙朱允炆即位,是为建文帝。朱棣在建文元年起兵北平,四年,攻下南京,夺取帝位。永乐元年,朱棣升北平为北京。“北京”之名,即由此始。
朱棣派大将营建北京。
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参考南京的城池宫殿而营建的。
明代宫殿分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以承天门(清代改为天安门)、端门、午门、三大殿为中心,以文华殿、武英殿为两翼。后一部分是皇帝和后妃居住的地方,即通常所说的“后宫”。
明代北京的布局是以一条纵贯南北的中轴线为依据的。这条中轴线以永定门为起点,皇城后门的钟鼓楼为终点。所有宫殿、街道、民居都在中轴线两侧展开。北京的街道绝大部分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的(偶尔有偏斜的即称为“斜街”,如“烟袋斜街”“杨梅竹斜街”)。这种方方正正、整整齐齐的总体布局的城市,在世界上绝无仅有。
清代的城苑基本上是在明宫的基础上增建的。
一个外地人初到北京,看着故宫,第一个突出的感觉是:真是皇家气象!这种皇家气象是别的城市所没有的。
天安门是“颁诏”(皇帝下圣旨)的地方,平常正门是不开的,只有皇帝出巡,才打开。天安门里外都有两根高高的石柱,叫作“华表”。华表顶端有圆盘,上面蹲着一个龙不像龙,麒麟不像麒麟的叫不出名字的石兽。建筑学家梁思成曾问过古建工人:“这叫什么?”工人答曰:“门里的叫作‘望君出。”“外面的呢?”“——‘望君归。”这是建筑工人按照自己的意思随便起的名字。古建筑的许多零碎的装饰,都叫不出名字。所有宫殿房顶四周向外支出的檐牙的上面都有十多个琉璃烧制的小东西,有的看得出是什么:龙、凤、麒麟、海马……最靠外的一个,是一个道童模样的人,骑在一个又像鸟又像兽的东西身上。梁先生问建筑工人:“这叫什么?”答曰:“这叫‘走投无路。”这实在很幽默。
午门在凹(此字调个,缺口朝下)形的城下。这才是真正的宫门。城上有正殿,四角有方形亭状的建筑,俗称“五凤楼”。
午门是皇帝接见使臣和接受献俘的地方,平常是不启用的。旧小说和戏曲里常说“推出午门斩首”,没有那回事,皇宫外边怎能杀人呢?
午门以里,就是“三大殿”,宏伟华丽,世无其匹。殿里的华盖、宝座、一应陈设还保持当年的原貌。
宫里建筑的华美,除了三大殿,要算紫禁城四角的四座角楼。“角楼”是御林军放哨的崗楼。角楼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角楼的结构非常繁复,叫作“九梁十八柱”。据传说,当初建角楼,皇上要“九梁十八柱”,这可把领头的工匠难坏了,“九梁十八柱”怎么逗在一起呀!他愁得不行。正在犯难,听见外面有个老头卖蝈蝈,买个蝈蝈来解解心烦吧。蝈蝈笼子是秫秸编的,编得怪灵巧。工匠头拿着蝈蝈笼翻来覆去地看,忽然双眼一亮:这不是九梁十八柱嘛!于是就照蝈蝈笼的样子盖了角楼。这卖蝈蝈的老头是谁?——是鲁班。角楼在禁城四角,御河之上,倒影映入粼粼波光,玲珑绚丽,叹为观止。
九城栉比列华屋,
处处书香与画轴。
卜宅西山山下住,
清谈不觉渐离俗。
中国多文化名城,而以北京为其最。
故宫博物院是全国最大的博物院。院内收藏自商周至明清历代的珍贵文物。这些文物绝大部分是稀世之宝,价值连城。院内有一些经常开放的馆,如珍宝馆、陶瓷馆……也常举办一些短期陈列的专题性的展览,如明清书画展、匏器展……全国的艺术家不断到故宫来观摩。一个书法家、画家,不到故宫来看看故宫所藏字画,可以说是未开眼界,不能体会中国书画的真正妙处。一个对艺术有兴趣的外来游客,到了北京,哪里都不去,只是天天到故宫看那些艺术作品,管保你连看一个月也看不够。多看看艺术作品,不知不觉,就会减少一分俗气,增添一分高雅。故宫博物院是一所培养审美感情的大学校。
北京是一座大学城。历史最悠久的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原在沙滩,后迁入原燕京大学的校园,园内景色甚佳,有未名湖,清澈秀丽。除了综合性的大学,还有一些专业性的学院,这些学院集中在一个地区,号称“八大学院区”。大学、学院为国家培养了很多人才。北京可以说是人才的摇篮。
北京图书馆是国家图书馆,规模最大,藏书最多,且多善本。原在北海西面的文津街,后在紫竹院旁边建了新馆。新馆被世界公认为“亚洲最大的书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