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奥威尔(1903-1950),英国小说家、散文家、记者,原名埃里克.阿瑟.布莱尔,出生于印度的英国官员家庭,从名校伊顿公学毕业后曾在缅甸担任警察,后回到英国,一边打零工一边从事写作,终成一代名家。代表作包括长篇小说《动物农场》和《1984》等。
当你一路向北游历英国时,因为看惯了南部或东部的风景,所以直到路过伯明翰后,你才会注意到景色有所不同。路过考文垂时,你或许感觉自己还在伦敦的芬斯伯里公园;到了伯明翰的斗牛场,你也会发现它和东部著名的诺维奇市集并无两样,而且在英格兰中部的城镇之间,有着与南部毫无差别的别墅文明。只有你再往北前进,走到特伦特河畔的陶瓷镇或陶瓷镇以外的地方,你才会与工业文明的丑陋不期而遇,那种丑陋如此引人注目,让你似乎不得不接受。
矿渣堆杂乱无用,充其量只是种丑陋的东西。它们就是些被倾倒在地上的东西,就像从巨人的垃圾桶里倒出来的一样。采矿城镇的郊区有着可怕的景观,地平线被四周参差不齐的灰色山丘完全遮蔽,你的脚下踩着烂泥和废墟,头上是钢缆,载着矿渣的桶框在钢缆上缓缓穿过辽阔的乡间。矿渣堆通常都在燃烧,晚上你能看见红色的火焰蜿蜒摇曳,还能看见硫磺燃烧产生的蓝色火焰缓缓摇动,它们总是在似乎快要熄灭时又立刻冒起来。即使是最终难免塌陷了的矿渣堆,也保持着山丘的形状,上面也只会长一两株发黄的野草。维根镇的贫民区里有一处倾倒场,现在被人们用作休闲场地,它看上去就像是波浪翻滾的海洋被突然冻结,当地人称其为“大垫子”。即使过上几百年,等到那些昔日的煤矿场都已被翻耕时,从飞机上往下看,这些古老的矿渣堆仍会清晰可辨。
记得有个冬日的午后,我身处环境恶劣的维根镇郊区。四周是许多矿渣堆,如同月球表面。从北边矿渣堆中间那些可以称为道路的地方看过去,你或许能看见工厂的烟囱排出一缕缕浓烟。运河河道里混杂着煤渣和结冰的泥土,无数的木屐印在上面交错重叠;远处的矿渣堆周围是许多“水潭”;以前的矿坑塌陷形成洼地,死水渗入洼地就积成了“水潭”。天气寒冷异常,“水潭”表面结着棕土色的冰,驳船船员用麻袋裹住全身,运河的闸门上也结了冰霜。这里就像是一个没有植物的世界,只有烟雾、页岩、冰冻、泥土、灰烬和死水。
但是与谢菲尔德相比,维根镇还称得上漂亮。在我看来,将谢菲尔德称为旧大陆上的最丑城镇恰如其分。希望自己的家乡在各个方面都出类拔萃的谢菲尔德人,很有可能就要为谢菲尔德争取这个名号。谢菲尔德有五十万人口,可它拥有的体面建筑的数量,却低于东安格利亚地区人口仅有五百的普通村庄。谢菲尔德还臭气熏天!你好不容易摆脱了硫磺味,却又闻到了煤气味。即使是那条穿城而过的浅水河,也常常因为某种化学品而变成鲜黄色。有回我停在街上数了数我能看见的工厂烟囱。我数出了三十三个烟囱,而且若不是烟雾遮挡的话,我还能数出更多。
有一幕景象尤其难忘,那是一快触目惊心的荒地——谢菲尔德的荒地肮脏不堪,就连伦敦的荒地恐怕也没有那么脏——上面被踩踏得寸草不生,随处扔着报纸和旧锅。荒地右边是孤零零的一排四室房屋,它们寒碜不堪,深红色的外墙已然被烟熏黑。左边是无尽的工厂烟囱,一个接着一个,逐渐消失在灰蒙蒙的雾霾中。我的身后是一条用炉渣筑成的铁路路堤,身前的荒地对面是一栋由红砖和黄砖砌成的建筑,上面刷着“托马斯·格罗科克:运输承包商”。
在晚上看不见房屋的丑陋外表和万物的污秽时,谢菲尔德这样的城镇有着一种邪恶的壮丽。有时,空中的烟雾混杂了硫磺,泛着红色;铸造厂烟囱的烟囱盖下喷着火焰,火焰边缘像圆锯般参差不齐。朝铸造厂敞开着的门里看去,你能看见身子被映得通红的男孩来回运送着火红的弯曲铁条。你还能听见蒸汽锤的呼呼声和重击声,以及重击下铁条发出的刺耳声。陶瓷镇也差不多同样丑陋,只是其丑陋不如谢菲尔德那般宏大。算得上是街道一部分的一排排污黑小房屋中间,有着许多陶瓷厂。陶瓷厂就是许多砖砌的锥形烟囱,像是被埋在地里的巨大酒瓶,喷出的烟雾几乎直冲人脸。你会遇到巨大而丑陋的黏土坑,宽度和深度都有好几百英尺。锈迹斑斑的小桶框在上面的链条索道上缓缓移动,下面的工人则像采集圣彼得草那样紧贴坑壁,用铁镐在坑壁上挖掘。我路过那里时正在下雪,而雪花甚至也是黑色的。陶瓷镇都很小,你不经意间便能走出其范围,这或许就是它们的最大优点。往外走上不足十英里,你就能站在干净的乡村里,站到光秃秃的山丘上,而那些陶瓷镇则仅仅是远方的一处污迹。
思索这种丑陋时,你会想到两个问题。这种丑陋是否无法避免?是否事关紧要?
我并不认为工业文明天生丑陋,也不认为这种丑陋无法避免。和宫殿、狗窝或教堂一样,工厂甚至煤气厂都并非天生丑陋。丑陋与否完全取决于当时的建筑传统。北方的工业城镇之所以丑陋,是因为在它们被修建之时,人们还不了解现代钢结构建筑方法和除烟技术,而且所有人都在忙着挣钱,无暇思考其他事情。后来它们仍然丑陋,主要是因为北方人已经习以为常,没有注意到它们的丑陋。如果让谢菲尔德人或曼彻斯特人到康沃尔悬崖边上去闻闻,他们大多可能会说什么也没有闻到。但一战以后英国工业倾向于南移,并因此变得漂亮起来。典型的战后工厂不是寒碜的临时工房,不污黑杂乱,也没有冒着浓烟的烟囱,而是亮白的混凝土钢结构,安装着玻璃,周围是绿色草坪和郁金香花坛。从伦敦出发,沿着大西部铁路行进,你可以看看沿线的工厂。它们也许说不上赏心悦目,但却不像谢菲尔德的煤气厂那样丑陋。
不过,虽然丑陋是工业文明最显眼的特征,也是来客惊呼反感的一个方面,但我觉得它并非最为重要。而且,工业文明或许并不应该把自己伪装起来。作家赫胥黎曾中肯地评价,黑暗的撒旦磨坊就应该像黑暗的撒旦磨坊,不能像供奉着神秘辉煌的神仙的庙宇。而且,即使是在最糟糕的工业城镇中,我们也能看到许多从狭义的审美观念来讲并不丑陋的东西。冒着浓烟的烟囱或恶臭连天的贫民窟让人觉得反感,主要是因为它们暗示着扭曲的生活和体弱的孩子。单纯从审美上看,这或许有种可怕的魅力。我发现,那些无比奇怪的东西,即便我对它们心存厌恶,也往往会在最后令我着迷。我在缅甸时,缅甸的风景就像噩梦般骇人,但后来它们却萦绕在我脑海中,让我不得不写一部关于它们的小说来摆脱它们。在所有关于东方的小说中,风景才是真正的题材。要像大作家阿诺德·贝内特一样从工业城镇的肮脏中发现美或许十分容易;例如,我们可以轻松想象波德莱尔写关于矿渣堆的诗歌。但是工业文明的美丑并不重要。它真正的邪恶藏在更深层的地方,而且无法根除。记住这点尤为重要,因为我们总是容易认为,工业文明只要干净有序,就不会带来伤害。
但是,当你到达工业化的北方时,除了发现陌生的风景以外,你还会意识到自己踏进了一个陌生的国家。这部分是因为南北间确有差异,但更多是因为我们一直以来耳濡目染的南北对立。英国有着对于北方的奇特膜拜,有点像是北方的自命不凡。一个北方的约克郡人,哪怕是在南方生活,也总是不厌其烦地让你知道他看不起你;你若是问他为什么,他会告诉你说只有北方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北方的产业工作才是“真正的”工作,居住在北方的才是“真正的”人民,而南方人都是食利者和寄生虫。北方人“坚毅”,他们严肃、严厉、勇敢、热情、民主;南方人则势利、柔弱、懒惰。这就是北方人的观点。
所以,到访北方的南方人都会——至少第一次会——隐约感到自卑,就像文明人冒险走进野蛮人中问一样。而约克郡人和苏格兰人一样,来到伦敦时就像外出劫掠的野蛮人。这种源于传统的情感,并不受可见事实的影响。北方人相对南方人的优越感,就好像一个高五英尺四英寸、胸围二十九英寸的英国人觉得自己在身体上比拉丁民族优越一样。我记得有个骨瘦如柴的约克郡小个子,如果他碰见猎狐狗对着他狂吠,肯定会转身逃跑,可是他却告诉我他在英国南方感觉自己“像是野蛮的入侵者”。然而,拥有这种崇拜的常常不是牛于北方的人。一两年前,我有一位在南方长大、现居北方的朋友开车载我穿过萨福克郡。我们路过一个挺漂亮的村庄时,他不以为然地看了一眼乡间房屋说:
“约克郡的村庄大多丑陋不堪,不過约克郡人却都不错。可是到了这里,情况就不一样了,村庄虽然漂亮,人却不怎么样。这些村庄里的人全都是卑鄙小人,绝对的卑鄙小人。”
我忍不住问他是否刚好认识那个村庄里的某个人。他并不认识任何人.他之所以那样说,是因为在南方,人们就是卑郧小人。我还有一位同样生于南方的朋友,他从不放过任何扬北抑南的机会。这是他在给我写的信中的原话:
“我在兰开夏郡的克利瑟罗……我觉得相比富饶慵懒的南方,沼泽地和山区的流水更加引人入胜。莎士比亚说的‘自鸣得意的银色特伦特河;要我说,特伦特河越往南越‘自鸣得意。”
这就是崇拜北方的有趣例子。不仅你、我以及南方的所有人都被贬低为“富饶而慵懒”,甚至水到了北方就不再是H2O,而成了一种不知为何就更高贵的东西。有趣的是,说这段话的这位朋友极其聪明而且思想“进步”,尤其蔑视普通意义上的沙文主义。如果在他面前提出“一个英国人顶过三个外国佬”之类的观点,就会遭到他痛斥。但如果谈到南方和北方之间的问题,他却十分乐意一概而论。由此可见,英国人看不起南方人的观念根深蒂固,就连是我们的外交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会受这种观念支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