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沉淀”的蓝印花布

2018-05-10 06:01
农家书屋 2018年4期
关键词:灰浆桐乡印花布

蓝印花布,是江南一带的传统印染工艺品,用天然植物蓝草的液汁,经浸泡沉淀手工印染制成,有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花布,所以,又称“药斑布”“浇花布”和“蓝斑布”。用蓝印花布制成的蚊帐、被面、包袱、头巾、门帘等生活用品,图案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自然,清新,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

跟着浙江省桐乡市崇福镇蓝印花布传承人周继明的脚步,我们逐渐了解到一块蓝印花布的前世今生。

桐乡蓝印花布源于秦汉,兴盛于商业发达的唐宋时期。蓝印花布传入桐乡大概在元代。明清以后,蓝印花布的印染广泛应用于民间。据清光绪年间《石门县志》记载,当时政府已专设织染局,其中在册的染匠有19户。又据桐乡崇福、石门、乌镇、濮院等镇镇志记载,清末民国初这些地区以蓝印花布为业务的民间染坊遍布各处,其中影响较大、历史较长的有石门的丰同裕染坊和崇福的蓝茂丰染坊、协大染坊等。

在蓝印花布厂的设计室里,戴着眼镜儒雅的张老师在伏案制版,他用柿漆将六张桑皮层叠相裱成一张厚的板子,待干后在上面画上设计好的图案。图案淳朴典丽,都是平民百姓喜闻乐见的“瑞鹤鸣祥”“岁寒三友”“梅开五富”“榴开百子”等等。然后用斜口小刀和各种口径的圆孔小凿子,把已设计好的图样刻出或凿出。蓝印花布分为蓝底白花和白底蓝花两种,就要看花纹板是将花纹刻去,还是将底板刻去。刻好之后,在板子上涂一层桐油可增加牢度,在印染时还不易透水。

在刮浆车间,工人师傅把已刻成的镂空花纹板覆在生白布上,均匀地涂上一层灰浆,这种灰浆很奇特,真不知道是谁想出来的?竟是石灰和黄豆粉合成,我们不小心蹭到衣服上,很难擦去。工人师傅熟练地用刮刀轻轻刮动,使灰浆从花纹板的镂空处渗入到布料上,拿开样板后,就可看到布料上染成的花纹了。师傅说他一天要刮13匹布料。

在另一边,还有两位师傅配合默契,娴熟地在一块布料上刮浆,等阴干了又在另一面刮上不同的图案,这是专供出口日本,在家庭里作屏风之类的高级摆设,日本人非常喜爱,价格不高的成品到那里已是身价百倍。

“马蓝花,马蓝花,勤劳的人们告诉你,请你马上就开花”。周继明说童谣里的马蓝花就是马蓝草,它的根茎即是可入药的板蓝根。蓝印花布所用原料都是在染坊种植的马蓝草,用马蓝杆茎和叶子在池子里沤成天然蓝靛染料。当然,这么一小片马蓝草是远远不够的,每年都要到外地收购很多。

在氤氲的印染车间,两排染池依次排开,都盛着天然蓝靛染料。几位胼手胝足的师傅,把阴干刮好图案的生白布用吊笼固定好,浸入到加温的染料里,经过十几次的重复印染,每个染池需要浸染多少时间,全凭师傅的经验,充分氧化,经过时间的沉淀,原本的偏青色渐渐才会变成厚重的蓝色。

染制成型的蓝印花布经清洗,去掉灰浆,由两位壮硕的工人配合着,用长长的竹竿挑着,像撑杆跳高运动员一样,动作优雅地将布匹一挑一甩,顺当地晾晒在高耸的晾衣杆上。

阳光下一匹匹花布蓝白相间,蓝得浓烈,白的纯洁,扎实好看。

江南的能工巧匠有着何等的智慧和才能,在长期实践中,他们用大自然馈赠的最朴素的原料柿漆、桑皮纸、石灰、黄豆粉、马蓝……全凭一招一式的手工操作,印制出这些瑰丽的蓝印花布,朴素大方、色调清新明快,图案淳朴典雅,美化着人们的生活,成了水乡摇撸摆桨女子头上的头巾,成了新婚喜房的蚊帐、被面,成了小媳妇回娘家的包袱……

桐乡蓝印花布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在经历了近千年的“沉淀”后,也面临着如何“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问题。要根植于百年老字号染坊,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将这门可追溯至战国时代的制作技术,重新带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

猜你喜欢
灰浆桐乡印花布
北京延庆和怀柔明代长城灰浆微结构剖析对比研究
遇见喵星人
区域文化产业背景下湖北天门蓝印花布的保护与传承
蓝印花布:南通独具特色的非遗传承
从林栖的《青出于蓝》,看蓝印花布的借衣还魂
影像记忆 建设美丽的新桐乡
骨料种类对糯米灰浆性能的影响
浅论党报评论的舆论引导力——兼评《嘉兴日报·桐乡新闻》的系列评论
国外印花布色彩设计赏析
杭州桐乡:菊农抢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