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回 监管岂可成摆设为民服务勿打折

2018-05-10 03:43
党员干部之友 2018年5期
关键词:公路污染

4月17日,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栏目播出《污染大户身边的“黑保护”》,报道了山西省洪洞县上市公司三维集团数十年来一直违规倾倒工业废渣,大量污染农田,生产中的废水直接排入汾河,严重威胁沿河村庄的百姓生活。

电视画面中,工业废渣被倾倒在村庄旁的大坑中,散发恶臭的工业污水被排入河道中,面对被误认为环保部工作人员的记者,村干部肆无忌惮地声称要扣留作为人质……一幕幕场景令人触目惊心。

央视报道播出之后,相关方面也迅速作出回应。生态环境部联合山西省人民政府对三维集团环保问题进行挂牌督办,并会同证监会对三维集团进行上市公司联合惩戒;山西省环保厅也赶赴现场组织力量对污染场地进行实地勘查,对废水和工业废渣进行布点监测。据悉,2名涉事村干部已被行政拘留。随后,临汾市启动问责程序,从严从重、严肃查处有关人员的违纪违法行为。4月20日,临汾市首批对15名相关责任人作出免职、停职检查处理决定。其中,事发地的洪洞县县长被免职。其他问题正在调查。

此后,媒体又相继曝出另几起污染事件: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灌河口三个化工园区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多段流出视频显示,这里污染之严重,令人触目惊心;河南省一产值百亿的“污染园区”,被曝光浓烟惊人如火灾现场,“背后黑幕不堪入目”……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这是数百年来京津冀鲁豫及江淮地区广为传唱的民谣,妇孺皆知。发生在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的洪洞县的这起污染事件,让人悲愤:一家上市公司,竟无法无天地肆无忌惮污染环境,当地村干部则充当着为污染企业看门护院的“打手”,村民和记者说几句话,都要担心会遭到打击报复。

其实早在2014年,中国青年网就报道了《山西三维污染近40年 环保局确认企业偷排》的事实;2016年,每日经济新闻也曝光了《山西三维成环保老大难 年年被查处》的消息;2017年,中国法制报道网调查发现,山西三维违规倾倒工业废渣污染农田;2017年,环保部派出8个督查组对13个地市进行督查,三维集团就是被督查的对象之一。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在如此密集曝光和环保督查的重压下,三维集团的污染不仅没停止,反而越来越猖獗。

长期以来,个别地方企业的违法排污行为之所以横行无忌,不可否认有环保部门监管力量不足的因素,但是在群众频频举报、媒体屡次曝光之后,企业依然我行我素,监管部门竟然自我屏蔽,就得深究是不是地方官员扭曲的政绩观在作祟,甚至有利益输送的腐败行为在背后撑腰。

在不少遭曝光的环保事件中,污染企业在税收、就业等方面的贡献,让少数基层干部难以取舍。应该说,发展是一项权利,每个地方都有发展的意愿,但为眼前利益而罔顾长远、为金山银山而牺牲绿水青山的做法,显然与发展的初衷相违背。

打造绿色GDP,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就必须对污染企业加大惩处力度,提高其违法成本,使排污者不敢违法。同时,必须严厉打击污染企业背后的“保护伞”,用透明的制度和完善的法律法规为环保监管“撑腰打气”。地方政府则要转变思路,从改革政绩考核机制着手,遏制“GDP冲动”,切实把造福一方、服务群众当作最高的执政目标。

此正是:

环保攻坚道艰辛,

战斗正未有穷期。

4月1日,“甘肃折达公路考勒隧道段偷工减料”被媒体曝光。这段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公路“带病服役”4年多,面对举报依然拖延整改。事件发生地甘肃省东乡县,是国务院确定的深度贫困县,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群众出门只能爬山或者坐渡船,出行非常不便。

折达公路本是一条投资近16亿、专门修建的扶贫公路,不仅能够解决当地群众出行的问题,也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带来了希望。然而,就是这样一条事关民众福祉的扶贫公路,却被举报“工程质量差”,特别是这条路上的考勒隧道。国家信访办责成甘肃省进行的专项联合调查显示:该隧道内原设计中的“双层钢筋”,施工后变成了“单层钢筋”,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

“双层钢筋”变成了现实中的“单层钢筋”,如此偷工减料,本就让人咋舌。可更让人感到后怕的是——所谓整改居然就是在裂缝处刷层涂料。就是这样一种走过场的糊弄式整改,当地负有直接管理责任的公路管理局、交通厅等部门,面对记者的采访,居然要么是不知情,要么是直言“管不了”。

1日深夜,甘肃省交通厅立即进行交通管制、成立调查工作组;2日上午,甘肃省政府常务会讨论决定对折达公路从项目立项、建设、资金、管理全过程进行调查,对所有涉事责任人履职情况、工作作风和违规违纪问题立即启动问责程序等9项措施。

从现场初步勘查和各方面反映的情况看,此事至少暴露了四方面问题:隧道不按设计施工,存在质量问题和严重安全隐患;公路局成立的专项联合调查组履职不到位,整改工作流于形式、欺上瞒下、弄虚作假;上级主管部门明显存在行业监管不力、项目管理不规范的问题;信访接访不守规矩、相关人员不作为、推诿扯皮。

“要想富,先修路。”对于国家级贫困县来说,一条扶贫路,不仅仅能打通人民群众出行的“最后一公里”,也能给当地脱贫致富带来条件和信心。然而,此事件中,从工程的质量到整改的落实,再到办事人员的工作效率,各个环节都存在着打折的痕迹,折达公路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打折公路”!

一条问题重重的“打折公路”,竟然能畅通无阻地躲过重重监管,完成验收;拖延半年的整修工程,刷了刷漆就草草收场……正是因为很多职责都失守了,很多规矩都被突破了,偷工减料才会得逞;正是因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作风盘桓不去,欺上瞒下、弄虚作假的荒诞戏码才会上演。

“打折公路”的出现,折射出有关部门的工作作风的“打折”。作风路上的“打折”,其危害比现实道路中的偷工减料更严重,也更应该得到整治。道路建设从设计、施工到监理、验收,有一套质量管理程序,各环节理应环环相扣,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相互监督。退一步讲,即便到了问题暴露之后的整改阶段、信访阶段,也有明确的责任、标准、要求和规矩。可是,该事件直到媒体曝光之后才引发了系统性的反思和整治,才让迟来的责任归了位。

作风建设既是一项战略任务,又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必须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做到对党和国家事业履职尽责,才能彻底根治政风、作风方面的顽症痼疾。只有对折达公路质量问题进行作风与腐败问题双查,才称得上全面的调查。也只有对相关责任人依法依规、从严从快进行处理,才能形成震慑,以绝后患。

此正是:

“打折公路”贻害百姓,

脱贫攻坚自当虔诚!

猜你喜欢
公路污染
“十四五”浙江将再投8000亿元修公路新增公路5000km
什么是污染?
什么是污染?
公路断想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公路造价控制中的预结算审核
父亲的66号公路
供暖季谈公路“供暖”
公路人应知应会“国检大考”新变化,“公路医生”全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