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当代贵州融媒体记者 / 豆文君 钱啸
关岭花江镇花椒种植大户曾德春对板贵花椒产业充满信心。图为曾德春(左)给驻村第一书记雷兵介绍他的产业规划。(当代贵州融媒体记者 豆文君/摄)
10月22日,霜降的前一天,关岭自治县花江镇依然温暖如春。
记者驱车行进在关岭花江大峡谷旁的盘山公路上,深秋已至,远远近近的山头,都被高高矮矮的植被覆盖着,远远望去,远山色彩斑斓,呈现出秋天特有的层次感。
大约行驶10多分钟,一大片花椒林出现在眼前。
这是一面十分广阔的缓坡,深绿色的花椒树布满整片山坡,从山头一直延伸到山脚,将碎石突兀的大山妆点得生机勃勃。
贵州省人社厅驻关岭自治县花江镇木工村第一书记雷兵说,这是种植大户曾德春的花椒园。今年,他家的花椒种植毛收入50余万元。
据雷兵介绍,乡镇合并前,木工村原属板贵乡,连同周边的坝山村和峡谷村,都是关岭特产“板贵花椒”的核心产区。上世纪80年代,为有效治理石漠化,关岭大力发展花椒、砂仁等耐旱作物种植,在涵养水土的同时,增加当地群众收入。依托海拔低、气温高和日照时间长的优势,板贵乡出产的花椒色翠味浓,品质极佳。干、鲜花椒远销四川、重庆等地,成了当地的特色品牌。
正说着,“突突突”的马达声从远处传来,一个骑着红色摩托车的中年男子出现在路的尽头。
“他就是曾德春。”雷兵说。
曾德春今年48岁,以前就在当地串村收购花椒,收入还算不错。“我们这里的花椒品质好,香气浓、麻味重,价格要比其他地方的花椒贵一二十块钱。”曾德春说,因为产量不高,往年自己种的花椒再加上收来的,根本不够卖。后来他又扩大了种植面积,现在一共50多亩。
他的大儿子曾光卫前几年从西南政法大学毕业后,认为当地的花椒种植是个好产业,前景不错,就放弃了考公务员的打算,跟着父亲一起发展花椒产业。如今,他家不但建起了烤房、冷库,还联合其他村民成立了花椒种植合作社,父子俩准备大干一场。
“他今天去那边给人家看树去了。”曾德春指着对面的大山说,有几家种植户的花椒树出现落叶的情况,儿子过去查看病因。经过几年的锻炼,曾光卫已经成了花椒种植管护的技术能手。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板贵花椒为涵养水土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粗放的种植管理模式,让板贵花椒平均亩产只有100公斤左右。同时,群众大多采用自然晾晒的方式加工花椒,受气候影响和人工捡收条件制约,成品花椒在色泽、纯净度方面存在差异,因而价格起伏不定。
美名远扬的“板贵花椒”,让当地人几十年来“解决得了温饱,却鼓不起腰包”。
随着时间推移,缺乏合理管护的花椒树不断老化,病死干死现象时有发生。近几年,板贵花椒低产低效的情况愈发严重。
这一情况被对口帮扶关岭的省人社厅扶贫工作队注意到了。经过工作队员反复查询资料和四处对接后,他们发现,重庆江津的花椒产业发展较好,种植管护方法值得借鉴。
经过矮化改良和科学管护后,花椒树可以增产8 倍以上。图为改良后的板贵花椒。(雷兵/摄)
在省人社厅的大力支持下,2017年5月,扶贫工作队先后分两批组织村干部和村民共计90余人到重庆江津花椒种植区实地考察。
仔仔细细学了3天,大家开了眼界:花椒树经过矮化改良和科学管护后,产量可以增加8倍以上。于是,回家后的村民,纷纷开始对自家的花椒树进行矮化改良。
据不完全统计,花江镇凡是对花椒树进行矮化改良的农户,产值较上年增收4000元至30万元不等。
这次考察,曾德春也参加了。一回来,就把家里的20亩花椒树进行了矮化处理,就这20亩地,让他今年收获了40万元。
“7月间,采摘花椒的时候,每天都得请十六七个村民帮忙,自己根本收不过来。”回想起几个月前丰收的情景,曾德春的脸上依旧是抑制不住的兴奋。
今年,在儿子的协助下,曾德春将他剩余的几十亩花椒全部进行了矮化改良。“明年至少可以多收入一二十万!”对于来年的收成,曾德春信心满满。
为确保花椒产业效益稳步提升,省人社厅先后多次联系农技专家实地指导农户花椒种植管护技术。同时,采取村社合一的方式,引导村集体流转土地420亩,推行生态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方式,打造优质示范基地。在扶贫工作队的积极推动下,今年,花江镇新增花椒种植面积1 万余亩,原有的2万亩花椒也都大部分进行了矮化改良,明年产值有望翻番。
【小故事】
花椒树下收获致富希望
今年45岁的李树敏是花江镇木工村三个孩子的母亲。去年她的丈夫生了重病,寻医问药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最终还是医治无效去世。她家也因此致贫。
以前,李树敏家的10亩花椒地收益十分有限。“花椒树有时结,有时不结。多的时候,能收百把斤鲜花椒,最多卖几千元。”去年,跟着大家一起去江津学了矮化技术回来后,她就选了1亩多花椒树修剪来试一试。
今年,就这1亩地,李树敏收获了1千多斤鲜花椒,收入1万多元。
“今年,我又修剪了400多株,还剩二三百株没剪。”李树敏说,因为人手不够,同时剪枝也有时间限制,所以她家的花椒没有全部剪完。但是,就靠已经修剪了的这些树新增的产量,明年也能多收入不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