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河流城市体系

2018-05-09 11:14石月
报刊荟萃(上) 2018年4期
关键词:河流体系经济

摘 要:中国城市发展历史悠久,早期城市选址多位于河流沿岸的河谷地带,因其地形平坦,能够为城市提供充分生产生活用水。中国城市的发展体系早期多为行政城市体系,唐宋以后商品经济逐渐发达,发展为经济城市体系,此外还有河流城市体系。

关键词:河流;城市体系

一、河流与城市

自然因素是中国古代城市选址的首重因素。自中国古代城市产生以来,依靠水而生的城市的历史十分悠久。

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阶段。原始社会中,聚居在一起的原始居民一般以狩猎和渔业为主,或是简单的自然农业,部落组织是其最大特征。人们依靠捕猎野兽、捕捞河湖中的生物维持生活。新石器时代后期,农业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并逐渐产生了一些固定的居住地点。水是人类生活中最不可缺少的条件,居民的日常生活和生存需要和水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原始居民的定居点,大多位于河岸平坦处。这样的一些地点,取水方便,“土地湿润肥沃,易于耕作,出入方便”,是建立定居点的最佳位置。

许多民族和国家都把河流比做自己的母亲。古代的四大文明古国都发源于大河流域,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化,印度文化起源于恒河和印度河流域,古代巴比伦也是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形成的两河流域发展起来的。这些“都是人类历史上早期居民点比较集中的地方”。这些大河流域孕育了人类的文明,成为人类文化重要的发源地。

城市的起源是非常复杂的,至今没有一个定论。但无需置疑的是,城市是在原始部落定居点上发展起来的。所以,自城市产生之时起,就与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城市选址往往是在河流沿岸或两河交汇处,这样的地方土地平坦,制约性小,有充足的面积来营建城市,建造都邑,这是城市建造的必要条件,也是城市发展的需要。

夏商周三代的城邑就是证明。夏代先后建都的地方有阳城(今河南登封)、晋阳(今山西临汾)、安邑(今陕西夏县)等十处,主要位于颍水、汾水、河水等岸。商代先后建都的地方有商(今河南商丘)、亳(今河南郑州)、殷(今河南安阳)等十一处,主要位于雎水、洹水及其支流沿岸。周代在迁都丰京以前,先后建都的地方有邰(今陕西杨陵)、岐(今陕西岐山、扶风交界地区)等十一处,加上丰京(今陕西西安沣河西岸)、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沣河东岸),合计十三处,大致位于渭水、泾水、沣水、畤沟河沿岸。由此可见,夏商周三代的主要都城大多位于河流沿岸。从秦以后,各统一王朝的都城也毫不例外都在大河沿岸,就是分裂时期王朝的都城绝大多数也位于河流沿或靠近河流岸。

这并非偶然。水是城市产生、发展、演化的重要的力量,影响着城市方方面面的发展。第一,中国古代许多城市常由于战乱被毁,多次拆建往复,而因有稳定的水文系统,可在原址上再建,可以说,是河流帮助城市固定城址。

第二,农耕对水源的要求较高,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水的灌溉。而农业文明是中国古代社会运作和经济发展最为关键的物质基础,城市中的供给都依赖于周边农业。河流谷地不仅土地平坦,且往往物产丰富,因此在城市选址过程中河流附近成为首选。黄河中下游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取水便利、土壤肥沃,利于居民生活和农业耕作,是我国早期古代城市相对集中的一个地区,也是当时最为发达的地区。

其次,城市是一个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城址选择必须考虑水陆交通条件。城市不是一个孤立的点,而是涉及到一个广大的面,交通方便就必然成为城市兴起、发展的支柱和杠杆。中国早期的城市无一例外都选址于水陆交通方便的地区。水运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交通方式之一。陆运所消耗财力和时间远大于水运,水运方式则更受青睐。靠河而建的城市具有交通优势,因此具有更大的发展动力。

再次,城市中人口众多,日常生活中无论是饮用还是生活,水都是必不可少的。河流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城市的生活环境,不仅改善了人类居住环境,还是城市河流具有调蓄洪水、防火等功能,减少或避免了自然灾害的发生,使城市居住环境更加安全。

臨水而居是人类最初求生存的必然选择,随着社会的进步,农耕文明的兴起,人们对水源的依赖程度进一步加深。而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重要的场所之一,其发展演变过程中对水源的依赖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在水系发达地区则更为明显。中国早期都城,无一不是临河而建。例如,郑州商城是商代早中期的都城遗址,郑州商城外城墙始筑于商代中期的二里冈期下层一期,使用到二里冈期上层二期,总面积达25平方千米,是先周时期仅次于殷墟的庞大都城遗址。郑州商城外城墙的始建年代为前1500年左右,可以推算内城和宫城的时间年代要不晚于前1500年。根据文献记载与考证,大部分学者认为是“汤始居亳”的亳都,属商代早中期。黄河从郑州商城北面流过,是郑州商城居民生活用水和农业耕作用水的最主要来源。

管仲在管子·乘马中总结到:“凡立国都,非大山之下,必广川之上,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春秋时期的城市选址已经具有相当的智慧和意识。春秋战国时期,城市数量变多,主要是大国的首都和一些商业以及文化中心等等,比如齐国都城临淄,赵国都城邯郸,魏国都城大梁,秦国都城咸阳,鲁国都城曲阜,楚国都城郢,周王室所在的洛邑等等,也基本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干流和支流沿岸,以及长江、淮河的干流、支流沿岸。中国古代城市的地理坐标雏形已经形成。

至传统社会晚期,中国已有大小城市两千余座,其中郡五百多座,县一千五百多座。这两千多座城市,或人为、或自然地形成了多种城市体系,其中,以河流为依托形成的城市体系占有一席之地。

二、城市体系

城市体系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各种不同性质、规模和类型的城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城市群体组织,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相互关联、起各种职能作用的不同等级城镇的空间布局总况。城市体系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城市带动区域最有效的组织形式。

(一)行政中心城市体系

中国古代城市体系的演化,主流是行政中心城市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与区域经济变迁紧密相关。城市政治属性贯穿于中国传统社会的始终,尤其是从城市的起源到唐代中期,城市的政治属性一直十分明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行政中心城市体系都是中国古代城市体系的唯一模式。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和发展一直带着浓厚的军事政治色彩。许多城市最初修建即是出于军事需求或政治诉求,以到达保卫领土,抵御敌人或侵略扩张的目的。

这样的城市体系大致形成于西周。西周初年,“封诸侯、建蕃卫”,政治或军事中心城市在黄河流域乃至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纷纷建立起来。以周王城为核心,分封诸侯各王国为次等,如鲁国国都曲阜,卫国国都朝歌,燕国国都蓟,齐国国都营丘,宋国国都商丘等等,其下还有卿大夫都。这样一些有着明显等级特征的城市群,建立起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城市体系。不同的城市等级享有不同的政治权利等级,以周王城为首,这样的一些王国都城逐渐成为区域内的政治中心,并随历史发展不断得到强化。

春秋时期,由于战事频繁发生,行政功能城市增多。据统计,此一时期城邑数量之多,现于春秋、左传、国语者即达1016个。国外学者以此推断,认为春秋城邑可达二千之数。与西周按照分封制所设立的等级城市体系相比,春秋战国时期城市行政设置上最大的变化即为郡县城市的出现。这也为秦代建立郡县制度打下基础。秦汉时期,郡县制作为中国古代基本的行政体系得以建立,以此为基础的中国古代城市体系也得到基本确定。在以后各朝代,虽然地方一级的行政单位有所变更,如唐朝时期的道、州、县,元代形成、清代确立的行省制,但区域政治中心的领导地位基本没有改变。这样的一种城市体系也就是行政中心的城市体系。

这样的一些行政中心城市,具有强烈的政治意味,代表了君主的绝对权威,出于对国家领土安全的考虑,因此在选址上更多考虑的是政治功能和军事功能,对于其区域内部的经济发展和城市的布局规划的合理性,都不大关注,或是居于次位。这样的一批城市,依靠着政治力量的强大得以发展,同时也因政治力量的减弱而衰落,这是十分常见的,典型代表就是以洛阳、开封为代表的早期都城。随时朝代更迭,新的都城建立起来,前朝国都很容易就走向衰败。

(二)经济中心城市体系

经济中心城市体系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的城市体系。往往是由区域内商业贸易最为繁盛,经济水平最高,人口最多的城市作为中心,并以城市商贸发展的水平来划分城市体系中的等级。这样以经济为纽带形成的体系中,各城市分工不同,地位不同,城市之间互相交流联系十分频繁,经济往来非常兴盛,具有强大的开放性和互补性。

自魏晋起,北方的战乱四起,而南方相对安定,大量人口南迁,为南方地区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部分城市逐渐发展为商业重地,经济重心南移。到唐宋时期,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更加成就了一批依靠商业而新兴发展的城市,著名的“扬一益二”就是典型代表。扬州、成都,作为唐代商品贸易繁荣发展的城市的代表,带动了周边城市的发展,形成了一批商业贸易城市群。诗人李白在上皇西巡南京歌中赞叹:“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能及此间无。”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行政中心城市体系出现重大变化的又一个重要时期。明中叶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专业化分工得以加强,水运航道进一步延伸,运河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江南地区逐渐兴起了以松、苏、湖、杭等为代表的一批商业城市。

商品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区域性商业贸易城市的兴起,而为降低成本、增加收入,从事货运往来的商人们必定会选择较为便捷的运输方式,即水运。在当时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只有减少路途中的时间损耗和物质消耗,才有可能谋取更多利益。是以,水运兴盛。在这样一种商品经济的网络中,中国的沿海、沿江逐步形成了一批依托水运发展起来的新兴商品集散中心和交通枢纽。它们以民间商品流通为基础,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

(三)河流城市体系

流域经济是自然区域范围内的经济和亚区域、跨区域范围内经济的结合体:是区域经济的一个亚种,它拥有资源、禀赋不均,是人类经济活动与河流水系資源环境相结构的复合体;同时也是跨区域经济,因流域经济带一般都跨度较大,各流域阶段在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水平上差异较大,另一方面,河流的跨区流动也为跨区域资源利用提供了可能。流域经济与城市经济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在流域经济范围内,城市是流域的经济中心,流域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也是城市经济服务的对象。讲流域经济与城市经济结合而形成的,可以看作是河流城市体系的基本模型。

河流城市体系是一种特别的体系,以地理条件为依托,形成了一种点为中心、带状分布的城市体系。多数情况来看,河流城市体系是经济中心城市体系的一种,以河流形成的水路交通运输为纽带,连接城市与城市之间,沟通往来,并进行文化交流和商品贸易。沿江而成的城市体系因快捷、方便的交通运输,往往是其区域内乃至全国工商业最为发达的片区;河流下游泥沙堆积所形成三角洲土地肥沃、地势平坦,有天然的优势,因而城市数量多且规模大。

然而沿江而建的城市并不是仅仅因经济因素而生。如前文所述,在城市产生初期,古人就已经有了选择城址的独特智慧,他们往往把城市建在河流沿岸,有着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这样的一些城市,既包含早期营建的行政中心,也有因发达的商品经济所形成的工商业城市。可以说,河流城市体系是一种综合政治和经济形成的地理体系,是一种跨区域、横向整合的城市体系。

三、结语

河流城市体系是一种自然地理要素和社会人文要素相结合之下产生的城市体系,可依据不同的河流划分出不同的城市体系,如黄河河流城市体系、长江河流城市体系和珠江河流城市体系等等。一座座城市以河流为依托,互相之间产生了大量的互动和连结,为中国城市的发展和延续提供了更多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田银生.自然环境——中国古代城市选址的首重因素[J].城市规划学刊1999(4):28-29.

[2]陈乃华.古代城市发展与河流的关系初探[J].南方建筑2005(4):4-6.

[3]陈兴茹.城市河流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及功能[J].中国三峡2013(3):19-24.

[4]张雪莲.仇士华.蔡莲珍.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的碳十四年代分析[J].中原文物2005(1):34-41.

[5]鲍承志.区域经济经济变迁与中国古代城市体系的演变[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36-42.

[6]马正林.中国城市历史地理[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304.

[7]何一民.中国城市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80.

[8]胡碧玉.流域经济论[D].成都:四川大学博士论文.2004:18.

作者简介:石月(1992—),女,汉族,重庆渝中人,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史。

猜你喜欢
河流体系经济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河流的走向
河流
仁爱至和 笃行达慧——至和教育的理念体系与实践体系构建
当河流遇见海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经济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
静静的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