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公交可达性的无锡市交通发展对策研究

2018-05-09 19:17桂林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过云川
城市建筑空间 2018年1期
关键词:公交站点小汽车无锡市

文/桂林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 过云川

过云川,桂林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

1 国外差异化交通发展经验

芬兰赫尔辛基将城市分为“ZONEI”“ZONEII”“ZONEIII”3个区域,并在各个区域内推行不同的交通发展政策。

英国伦敦则建立了交通战略评价模型,将伦敦划分为“中央伦敦”“内伦敦”“外伦敦”。

1)中央伦敦 公共交通与小汽车交通的比例控制在1∶0.16,轨道交通与小汽车交通的比例控制在1∶0.18。

2)内伦敦 公共交通与小汽车交通的比例为1∶0.78,轨道交通与小汽车交通的比例为1∶1.24。

3)外伦敦 公共交通与小汽车交通的比例为1∶3.14,轨道交通与小汽车交通的比例为1∶8.25。

2 无锡市公交可达性评价模型

2.1 公交可达性评价模型的选择

不同的可达性评价模型有各自的适用范围,针对不同的研究目的需选用不同模型,本文挑选潜力模型作为无锡市公交可达性的评价模型。该模型认为可达性是需求点与吸引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将某一吸引点的可达性等同于其他所有点施加于这一点的势能总和,可达性的高低由吸引点与其他点之间相互作用力的规模与距离决定。潜力模型综合了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因素的影响,被广泛应用于区位划分评价等层面的可达性研究。

改进后的潜力模型如式(1)所示。

式中,i为需求点编号;j为吸引点编号,此处对应公交站点编号;Ai为需求点i的公交可达性;m为公交站点级别;n为研究区域内点的个数;Bm为不同级别公交站点的权重;Dj为吸引点j的机会规模,此处取通过公交站点j的线路数;Cij为交通阻抗函数,可用距离、时间或费用表示,此处取吸引点可接近范围内的步行距离;α为i与j之间的距离摩擦系数,此处按经验值取2。

2.2 模型参数确定

2.2.1 公交站点等级

对无锡市公交站点简化处理,得到共计2072个公交站点。通过7条及以上公交线路的站点涵盖了无锡市的交通枢纽,故以通过公交线路数7为分界,将公交站点划分为一般站点和枢纽站点,同时将2条现状轨道交通,共计48个轨道交通站点纳入统计范围,将所有公交站点按等级划分为3类(见表1)。

2.2.2 公交站点权重

不同等级的公交站点各自换乘能力的强弱不同,对机会规模的影响程度也不同,故对不同等级的公交站点赋予不同的权重。本文中一般站点、枢纽站点、轨道站点的权重分别取0.1,0.2,0.3。

2.2.3 机会规模

统计经过某公交站点j的公交线路数,并以此作为度量机会规模大小的指标。

2.2.4 交通阻抗函数

可用距离、时间或费用度量交通阻抗函数,本文取吸引点可接近范围内的步行距离,其中,可接近范围按公交站点站距计算,步行距离按直线计算,依据相关规范确定公交站点站距。

1)公共汽车 市区线站距为500~800m,市郊线站距为800~1000m。

2)中运量快速轨道交通 市区线站距为800~1000m,市郊线站距为1000~1500m。

3)大运量快速轨道交通 市区线站距为1000~1200m,市郊线站距为1500~2000m。

如表2所示,考虑到居民在道路选择上存在不确定性,故将市区线一般站点、枢纽站点的可接近距离分别定义为500,800m;市郊线一般站点、枢纽站点的可接近距离分别定义为800,1000m;因无锡市现状轨道交通均为中运量市区线,故轨道站点的可接近距离定义为1000m。

3 无锡市公交可达性分布特征及交通发展对策

3.1 无锡市公交可达性分布特征

基于上述工作,运用评价模型求解各需求点与公交站点间的可达性,再利用相关软件统计得出无锡市公交可达性的空间分布特征(见图1)。

无锡市公交可达性由主城区中心向四周呈圈层式递减,并沿轨道1、2号线呈十字交叉的形态向外扩散。主城区快速内环内的公交可达性极高,快速内环外的公交可达性相对较弱,但锡北镇、鹅湖镇等乡镇中心区的公交可达性相对较强,在城市外围区域呈点状分布。

表1 无锡市公交站点等级划分统计

表2 无锡市公交站点的可接近距离

图1 无锡市公交可达性空间分布特征

图2 无锡市交通发展分区

3.2 无锡市交通发展分区

根据无锡市公交可达性空间分布特征,结合城市空间格局、路网布置等现状,对无锡市现状交通进行区域划分,分为慢行优先区、轨交主导区、公交引导区和协调发展区(见图2)。

3.2.1 慢行优先区

慢行优先区位于无锡市主城区中心,土地开发利用强度高且开发密度大,用地类型多样,出行总量极高,且居民对慢行交通需求较大。

3.2.2 轨交主导区

轨交主导区位于主城区与太湖新城中心的范围内(除慢行优先区),另包括2块位于轨道1、2号线终点站周边的飞地。轨交主导区现阶段有一定的土地开发利用强度,土地开发密度较高,受轨道交通影响,公交可达性较好,是近期城市开发的重点区域,未来必将成为典型的TOD地区。

3.2.3 公交引导区

公交引导区位于无锡市中部,沿快速内环向外扩张,涵盖多个郊区乡镇。公交引导区土地开发利用程度一般,城市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公交可达性一般,居民出行强度为中等。

3.2.4 协调发展区

协调发展区位于无锡市外围,公共交通可达性低,土地开发利用强度低,以低密度开发建设为主,城市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出行需求量较低,其中货运占比较大且小汽车出行需求高。

3.3 无锡市差异化交通发展对策

3.3.1 慢行优先区的交通发展对策

慢行优先区已形成明确的空间格局,城市配套基础设施完善,动静态交通的新、扩建容量较小。该区域居民出行总量极高,慢行交通需求大,但因交通容量有限,交通问题凸显。

该区域应注意:①充分保障慢行交通,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限制小汽车交通扩张;②将慢行交通、公共交通与小汽车交通的比例控制在55∶30∶15左右;③严格控制停车设施的供给,制定停车配建指标上限;④推行短期停车与共享停车,通过提高周转效率缓解停车供需矛盾;⑤加强交通管理,加大监察与罚款力度,推行现代化管理制度,提升交通诱导能力,扩大诱导系统覆盖范围。

3.3.2 轨交主导区的交通发展对策

轨交主导区空间格局已形成,城市基础配套设施基本完善,但动静态交通的新、扩建容量有限。该区域土地开发利用多围绕轨道交通进行,居民未来对轨道交通依赖较大,是其发展的主导区域。

该区域应注意:①要继续保持轨道交通的优势地位,加速轨道交通建设;②限制停车设施供给,制定停车配建指标上限,抑制机动车数量与停车需求的激增;③引导居民转变交通出行方式,提倡公共交通。

3.3.3 公交引导区的交通发展对策

公交引导区的公交可达性不高,城市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只具备基本的交通设施,居民出行需求中等。

该区域应注意:①加强大中运量公交与老城区的联系,适度控制小汽车交通,并提高慢行交通的设计标准;②将慢行交通、公共交通和小汽车交通的比例控制在45∶35∶20左右;③对停车设施的供给重点解决居住区基本车位的问题,争取实现一户一车位,避免停车供需矛盾加剧;④静态交通新、扩建容量充裕,通过挖潜并发展立体停车可缓解停车供需矛盾;⑤加强交通管理,加大违章处罚力度,推进交通引导系统的落地。

3.3.4 协调发展区的交通发展对策

协调发展区的城市配套基础设施差,公交可达性低,居民对小汽车交通的依赖度高,对慢行交通与公共交通依赖度低,该区域动静态交通新、扩建容量充足。

该区域应注意:①协调发展公共交通与小汽车交通,以带动片区发展;②需注重慢行交通建设,以满足慢行交通的基本需求;③将慢行交通、公共交通和小汽车交通的比例控制在40∶35∶25左右;④对停车配建指标不设上限规定,加大地面停车占比,减少土地开挖以降低成本。

4 结语

有限的路网容量已无法满足激增的小汽车出行量,增加动静交通供给并非治本之策。本研究以无锡市公交可达性为依据对其进行交通分区,针对各区域提出差异化的交通发展对策,引导居民出行方式由小汽车交通向慢行交通与公共交通转变,引导城市交通科学合理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树义,张兢.赫尔辛基市停车管理策略[J].城市交通,2005(2):25-28.

[2]平美华.市政道路桥梁施工管理工作探析[J].城市住宅,2017(11):112-114,118.

[3]NORTON P D.Fighting traffic[M].Cambridge:MITPress,2008.

[4]陈燚,罗光财,谭博.BIM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施工中的应用[J].城市住宅,2017(8):58-62.

[5]朱权,何保红,唐翀,等.基于公交可达性的停车分区研究——以昆明为例[J].森林工程,2015(6):110-115.

[6]易嘉.城市交通分区合理划分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6.

[7]孙九春.基于土压力平衡设计的地铁预留十字换乘节点车站施工方案研究[J].施工技术,2017,46(22):105-107.

[8]陆化普,王继峰,张永波.城市交通规划中交通可达性模型及其应用[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6):781-785.

猜你喜欢
公交站点小汽车无锡市
无锡市开展重大事故隐患“清零行动”
无锡市刚柔并济治理重大事故隐患
小汽车
我的玩具小汽车
合肥市高铁南站公交线路优化研究
拼一拼
基于GIS的哈尔滨市118路公交站点选址优化
城市公交站点选址评价分析
对十堰市城区公交站点命名情况的调查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