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动态因子分析法的省际出版业竞争力研究

2018-05-07 09:19石丹王涛
出版科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出版业指标体系

石丹 王涛

[摘 要] 文章借助动态因子分析法对我国2004—2015年各区域出版业竞争力情况进行横向静态比较和纵向动态变化分析。研究表明:(1)我国出版业竞争力评价等级的区域分布由东到西大致呈现逐步降低的形态,与黑河-腾冲线划分的区域格局有一定相似性;(2)各区域出版业竞争力变化规律不一,波动幅度较大,且受金融危机影响显著;(3)各区域在所提取的公因子上既有优势也有劣势,因此区域出版业竞争力提升政策的侧重点并不一致。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论,有针对性地给出区域出版业竞争力提升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出版业 指标体系 竞争力评价 动态因子分析

[中图分类号] G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8) 02-0070-11

[Abstract] Through dynamic factor analysis, horizontal static comparison and longitudinal dynamic analysis on regional publishing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in China since the year from 2004 to 2015, it shows :(1)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Chinas publishing industry competitiveness decreases from east to west which has a certain similarity to the pattern of regional division by Heihe-Tengchong line. (2)The regional publishing industry competitiveness changes differently and fluctuate sharply, and affected by the financial crisis significantly.(3)Each region has both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in terms of the extracted common factors, so the emphasis of policy promoting regional publishing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is not consistent.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s of empirical analysis, some policies and recommendations are given for promoting regional publishing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Key words] Publishing industry Index system Competitiveness measurement Dynamic factor analysis

1 引 言

自2003年中央啟动文化体制试点改革,2005年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以来,我国文化体制试点改革效果明显,新闻出版业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本文对我国区域出版业竞争力进行客观评价,有助于了解我国各区域出版业发展状况,对于政府制定有关政策、提高地方出版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对于我国出版业竞争力的研究,早期主要表现为中国加入WTO后,我国出版业面临的机遇挑战以及在此背景下如何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对策研究。如费润民等认为在加入WTO后,我国出版业的应对策略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建立和培育人力领先型、专业领先型、管理领先型或营销领先型的核心竞争力[1]。封延阳认为围绕核心竞争能力制订并执行竞争战略,将是我国出版企业在加入WTO后得以发展壮大的最好选择[2]。随后大部分学者基于竞争要素分析,认为应通过资源整合形成的发展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出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3][4],需要加快出版企业体制改革[5][6],实施品牌战略,进行品牌创新,培育强势品牌[7][8][9][10],进行出版行业人才优化和团队建设以及优质企业文化建设[11][12][13]。在加入WTO早期,对中国出版业国际竞争力分析较深入主要以孙寿山为代表。孙寿山第一次给出了中国出版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框架和评价指标体系[14],认为指标体系设计时可将市场指标细分为图书、报纸、期刊、音像、电子和网络出版六个方面,并对中国出版业的现实竞争力首次进行测度[15]。随后对影响中国出版业国际竞争力的政策、经济基础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着重于从经济方面考察主要宏观指标的变化对中国出版业竞争力的促进作用[16]。随着出版行业的迅速发展,我国出版行业竞争力有了一定提高。孙宇等基于波特“钻石”模型框架对出版业各竞争力要素进行分析,认为我国出版业在市场需求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并不大,但在生产要素状况、相关产业的状况、企业的规模、结构与竞争方式、政府行为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处于劣势[17];最近关于出版业竞争力研究较为全面的是黄先蓉,其以“钻石模型”为理论依据,围绕结果性指标、直接原因指标和间接原因指标三大系统构建了包括八大要素和二十八个具体指标在内的评价指标体系[18],并随后对我国新闻出版业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进行了关联度分析[19]。

综上所述,我国学者对于我国出版业竞争力的研究一方面主要集中于研究中国出版业国际竞争力,而且普遍为定性分析,定量分析较少;另一方面,基本所有研究其分析对象皆是国家整体,无法体现我国各区域出版业发展的情况并加以比较。鉴于此,本文试图运用动态因子分析方法对我国各区域2004—2015年出版业竞争力水平进行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分析各区域出版业竞争力的动态变化并给出提升区域出版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2 指标体系及其数据说明

2.1 指标体系构建

出版业涉及不同的行业和部门,对出版业竞争力进行评价不仅要考虑影响出版业发展的行业内部因素,还需要考虑影响出版业发展的外部经济、人口等社会经济环境因素。因此本文选择了19个指标,其中反映外部经济、人口等社会经济环境因素的指标选择了人均GDP、第三次产业增加值占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常住人口、在校生数量和城市人口密度6个;反映出版业不同行业或部门发展水平的指标有图书出版种数、图书总印数、期刊出版种数、期刊出版总印数、报纸出版种数、报纸出版总印数、录像制品出版种数、录像制品出版数量、录音制品出版种数、录音制品出版数量、出版单位数量、出版企业工业销售产值、出版企业装订产量等13个。具体的出版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2.2 数据来源及其说明

表1中19个指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2005—2016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出版年鉴》《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和《中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汇编》等年鉴资料,还有部分数据来自于地区的统计年鉴,如反映北京图书出版情况的图书出版种数、图书总印数数据来自于各年度的《北京市统计年鉴》。另外需要说明的是:(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2013年之前的数据来源于国家独立开展的城镇住户抽样调查,2013年之后的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开展的城乡一体化住户收支与生活状况调查,统计口径和方法稍有不同;(2)常住人口数据,2004年为年度人口抽样调查推算数据,2005年之后为常住人口口径;(3)每十万人口在校生数量由每十万人口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高等学校平均在校生数加总计算获得,未进行权重区别。其中初中包括普通初中和职业初中;高中包括普通高中、成人高中、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成人中专;高等学校包括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4)有关出版企业工业销售产值2015年数据未公布,本文按照2015年出版企业装订产量增长率,并在2014年出版企业工业销售产值的基础上估算2015年工业销售产值数据;(5)有些省份(如宁夏、青海等地区)某个年度数据缺失,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插值法估算或以零代替,不再做详细说明。

3 实证分析

3.1 评价方法

本文采用的评价方法是动态因子分析(Dynamic Factor Analysis)。科皮(Coppi)和赞内拉(Zannella)(1978)首先设计并建立了动态因子分析的理论框架[20],随后科皮等(1986)[21]、科拉齐亚里(Corazziari)(1997)[22]对该方法进行了再次修正。该方法不同于传统的因子分析,实现了多样本、多指标和跨时期三维阵列数据的统计分析,在分析过程中综合了统计学中的主成分分析法和计量经济学中的线性回归分析,实现了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的综合,实证研究效果显著。但动态因子分析受统计软件更新滞后造成其应用领域主要局限于经济学、生物学和环境科学领域,目前还未足够普及。本文主要采用STATA编程实现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出版业竞争力的动态因子分析,深入阐述各区域出版业竞争力的横向水平和纵向变化。该动态因子分析方法将总变异分解为三个部分,分别为样本的静态结构、各指标的平均动态结构以及各样本不同的动态差异。在此分解基础上,每一个基本元素可以看成是如下四个部分之和:

,且

其中,表示单个变量的总体均值;表示各样本静态结构带来的影响;反映平均动态影响;反映由样本与时间交叉作用造成的动态差异而带来的影响。

该方法具体的计算步骤如下:

第一步:对样本数据进行标准化,以消除各指标不同量纲带来的影响。本研究对2004—2015年31个省市自治区19个指标的三位阵列数据进行标准化。

第二步:根據各个年度的协方差矩阵计算平均的协方差矩阵,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平均的协方差矩阵中反映出的跨期离散程度既包含样本数据中的静态结构效应也包含单样本不同的动态变化特征。

第三步:求解平均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各个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求解结果如表2所示。

第四步:提取公因子并建立原始载荷矩阵和重新标度的载荷矩阵,结果如表3所示。

第五步:求解31个省市自治区出版业竞争力静态得分矩阵,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其中,,表示第i个地区的平均向量;,表示所有地区整体的平均向量;为特征根向量;。

第六步:求解31个省市自治区出版业竞争力动态得分(各区域第t年的动态得分),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表示第t年各指标的平均值。

第七步:计算各区域出版业竞争力的平均综合得分E,计算方法为:。

3.2 实证结果及其分析

3.2.1 公因子提取

根据步骤1—3,可以得到公因子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和累计方差贡献率如表2所示。根据累计方差贡献率超过85%的通用原则,提取六个公因子基本可以代表19个指标中所含有的信息,其信息损失量低于15%。从表2中可以看出第一公因子方差贡献率为40%,第二公因子方差贡献率为17%,第三公因子方差贡献率为13%,这三个公因子累计贡献率接近70%,特征值也相对较大。因此,这三个因子是所提取公因子中的主要因子,对各区域出版业竞争力得分系数的影响较为重要。

为了便于解释公因子,本文采用方差最大法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3所示。从表3可以看出:(1)图书报纸出版的种类和数量在第一公因子上具有较高的载荷,其中图书出版种类和数量的载荷超过0.95,报纸出版种类和数量的载荷超过0.75。同时,因为该因子方差贡献率为40%,所以可以看出图书报纸出版的种类和数量是影响区域出版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为便于分类解释,将第一公因子命名为图书报纸出版因子。(2)出版企业单位数量、出版企业工业增加值、出版企业装订产量和常住人口在第二公因子上具有较高载荷,均在0.78以上,将第二公因子命名为出版企业生产因子。考虑该公因子方差贡献率(17%),出版企业生产情况也是影响区域出版业竞争力的重要原因。(3)录音录像制品出版种类和数量在第三公因子具有较高载荷,尤其是录音制品的载荷高达0.9以上,因此将第三公因子命名为录像录音出版因子,其对地区出版业竞争力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方差贡献率接近13%)。(4)每十万人口平均在校生数量在第四公因子上载荷较大,其绝对值为0.84。考虑到各地区在校生数量所呈现出的递减趋势,将该公因子命名为在校生减少因子。该因子方差贡献率为6%,说明近十年来在校生数量的不断减少对各种出版物的需求以及出版产业竞争力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5)城市人口密度在第五公因子上的载荷超过0.9。由于城市人口密度反映了该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因此将该因子命名为城镇化因子。该因子方差贡献率接近6%,因此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出版物需求的增加以及各地出版业发展水平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6)在最后一个因子中,期刊出版种类和数量具有较高载荷,因此命名为期刊出版因子。该因子方差贡献率接近5%,与第四、第五因子方差贡献率相当,因此期刊出版情况、在校生数量以及城镇化进程三者对于地区出版业竞争力的影响程度相似。(7)对于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第三产业占比来说,在第一、第三公因子上的载荷都在0.45以上,说明社会经济环境是影响区域出版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要提高出版业竞争力,首先必须重视地区社会经济环境的改善与发展,尤其是有赖于第三产业发展的支撑以及出版物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

3.2.2 平均动态效应获取效果

就指标的平均动态效应而言,用所得的各指标平均动态矩阵对时间t进行OLS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然后根据各指标一元回归后的参数及其统计量(可决系数或修正的可决系数),判断各指标的平均动态效应被所运用回归模型获取的效果。

从表4可以看出,模型对各指标平均动态信息的获取效果比较好。其中指标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常住人口、每十万人口平均在校生数、录像制品种数、图书总印数、出版企业工业销售产值等指标修正的可决系数均高于0.8,说明这些变量平均动态信息的获取效果很好。除了图书出版种数、期刊总印数和报纸出版总印数平均动态信息获取不佳之外,其他指标修正的可决系数介于0.3—0.8之间,且参数及其符号显著。总体说来,建立各指标平均动态矩阵对时间t的一元回归模型对于指标平均动态效应的获取是有效的。

3.2.3 各区域出版业竞争力评价

根据步骤5—7,可以得到31个省市自治区出版业竞争力的静态因子得分矩阵、动态得分矩阵和平均综合得分矩阵。虽然平均综合得分与静态因子得分略有不同,但不影响排序。由表5可以看出31个省市自治区出版行业竞争力各年份的得分、平均综合得分和静态因子得分及其排名情况。其中得分低于零意味着竞争力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各区域出版业竞争力的横向比较

为在各区域之间进行横向比较,根据平均综合得分情况将各区域出版业竞争力水平根据以下原则划分为五个等级。第一等级为竞争力高的地区,其平均综合得分大于2;第二等级为竞争力较高的地区,其得分介于1和2之间;第三等级为一般,其得分介于0和1之间;第四等级为较低,其得分介于-1和0之间;第五等级为低,其平均综合得分低于-1。从表5和图1可以看出:1)广东、上海和北京三地出版业竞争力处于第一等级(高),但处于第二等级(较高)的山东、浙江有赶超北京的趋势,而同等级的江苏近年来出版业竞争力水平相对比较稳定,提升幅度不明显;2)处于第三等级(一般)的省份有湖北、湖南、河南、河北、辽宁和四川,这些地区竞争力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均值接近于零)。但辽宁、四川两地与处在前两个等级地区相比,其出版业竞争力的差距在近年来有所扩大;3)欠发达地区或人口经济体量较小的省份,如内蒙古、海南、宁夏、青海和西藏处于最后一个等级,也说明人口、经济因素在竞争力评价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图1 31个省市自治区出版业竞争力等级区域分布(2004—2015年)

从图1也可以清晰地看出我国出版业竞争力等级的区域分布情况。包含北上广三地,我国区域出版业竞争力的分布由东到西,大致呈现逐步降低的形态。同时,可以看出黑河-腾冲线[23](如图1中斜线所示)为我国竞争力强弱分界线。

(2)各区域出版业竞争力的纵向变化

为更客观地呈现31个省市自治区出版业竞争力的纵向变化情况,根据表5中各区域各年度评价结果绘制2004—2015年各区域出版业竞争力的动态变化汇总图,如图2所示。由图2可以看出,2004—2015年间,各区域出版业竞争力纵向变化特征主要有V型、倒V型、N型、倒N型、W型、M型6种。

由图2可知,具有V型变化特征有上海、福建、重庆3个地区,具有N型变化特征有山西、内蒙古、江苏、浙江、江西、山东、湖南、广西、海南、西藏、青海和新疆12个地区,具有W型变化特征有河北、安徽、河南、贵州4个地区,具有倒V型变化特征有北京、天津和云南3个地区,具有倒N型变化特征有辽宁、黑龙江、湖北、四川和陕西5个地区,具有M型变化特征有吉林、广东、甘肃和宁夏4个地区。这六种变化形态刻画了各地出版业竞争力的变化情况。其中V型、N型、W型反映了近期具有上升的趋势,而倒V型、倒N型、M型反映了地区出版业竞争力水平总体上分别呈现出先增后减、先减后增再减以及循环增加减少的趋势。从重要时间点来看,自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大部分地区出版业竞争力在随后1—2年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特征(江苏、湖北、重庆三地的增长趋势受到抑制,下降特征不明显,但负面影响仍旧存在);从最近的发展趋势来看,2015年具有明显增长态势的地区有山西、内蒙古、上海、河南、广西、贵州、青海和新疆8个地区,而具有明显降低态势的地区有辽宁、江西、湖北、广东、四川5个地区。引起上述变化的原因是多角度多层次的,下文将对各因子静态得分情况进行分析,以探索影响区域出版业竞争力水平的决定因素。

(3)各区域得分的静态结构分析

为分析各区域出版竞争力决定因素中长处与短板,对各因子静态得分进行进一步分析,并绘制第一因子到第八因子之间的静态因子散点结构图,见图3。图3中处于零值处的参考线基本代表了各因子全国均值水平(真实均值接近于零)。根据提取的公因子数量,本文着重分析前六个因子。

由图3中左上图可知:1)第一、第二因子静态得分优势都明显的地区有广东和上海两地,山东、江苏、湖北、湖南、辽宁、河北和四川9个地区在第一、第二因子上的静态得分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一象限)。结合第一、第二因子较大的特征值,可以认为这10个地区在第一、第二因子上的优势表现是其平均综合得分和静态因子得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主要原因。2)第四象限中,有北京和浙江两地。该象限表明在第一因子上具有优势或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在第二因子上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就北京地区而言,虽然北京在第一因子上得分优势显著,但在第二因子上得分明顯低于全国其他地区,同时在在第六因子上也处于较低水平。结合北京地区出版业竞争力得分的动态变化,可以认为北京市在第二因子(出版企业生产因子)、第六因子(期刊出版因子)上较弱的表现是引起近年来北京市出版业竞争力下降的主要原因。3)处于第二象限中的地区主要有河南、安徽、福建、黑龙江、陕西、江西和甘肃7个地区。处在该象限表明在第一因子上表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第二因子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图3可以看出,这7个地区虽然在第二因子上表现相对较好,但是优势并不是特别明显。4)除了上述地区之外,其他13个地区(吉林、天津、广西、山西、云南、重庆、内蒙古、新疆、贵州、西藏、海南、宁夏和青海)处于第三象限,同时他们在全国竞争力平均综合和静态得分评价中处于低和较低等级,因此可以认为他们在第一因子和第二因子上的短板是造成这些地区出版业竞争力不高的主要原因。

同样地,对图3中的右上图和左下图进行分析,可以根据各个地区在6个静态因子上的表现总结出影响或决定各区域出版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为简洁起见,集中绘制表格呈现各地区在6个影响地区出版业竞争力的公因子优势及劣势如表6所示。

从表6可以看出:(1)我国将近三分之二的地区(20个)在第一因子(图书报纸因子)上表现不佳,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结合该因子载荷及其特征值,对于这些地区而言,提高出版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一方面是大力夯实出版业社会经济环境基础,另一方面是增加地方图书报纸出版种类和数量。(2)我国将近一半的地区(15个)在第二因子(出版企业生产因子)上表现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对于这些地区来说,一方面是提高就业机会或降低人口迁入门槛,促进常住人口增加;一方面出台优惠政策促进出版企业生产规模扩大。(3)从第三因子(录像录音制品生产因子)来看,河南、广东、山东优势比较明显,但上海却处于全国最低水平。因此,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3个地区来说,应该结合本地情况提高录像录音制品出版种类及其数量,加快出版业社会经济环境基础建设。(4)另外,黑龙江、河南、湖北等17个地区在第四因子(在校生数量因子),内蒙古、山东、吉林等18个地区在第五因子(城镇化进程因子),辽宁、黑龙江、吉林等15个地区在第六因子(期刊出版因子)上的表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4 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运用动态因子分析方法对31个省市自治区出版业竞争力进行评价,既能得到区域出版业竞争力静态得分,又能体现区域出版业竞争力的动态变化。评价结果表明:(1)我国出版业竞争力评价等级的区域分布由东到西大致呈现逐步降低的形态,与黑河-腾冲线划分的区域格局有一定相似性;(2)各区域出版业竞争力水平的变化规律不一,且波动幅度较大。同时,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大部分地区出版业竞争力在随后1—2年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特征。

通过对区域出版业竞争力6个公因子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各区域在所提取的公因子上既有优势也有劣势。因此,要提高区域出版业竞争力,首先应明确本地在社会经济环境、图书报纸生产、出版企业及生产情况、录像录音制品出版、在校生数量减少、城镇化进程以及期刊出版等方面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居于的位置,是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然后有针对性地落实出版业竞争力提升政策。同时,由于平均综合得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9个省份全部在第一因子上表现为劣势。因此,对于这些地区来说,提高出版业竞争力的首要任务是增加本地图书报纸出版的种类和数量。同时,因为社会经济因素(人均GDP、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第三产业占比)在第一因子上载荷较高,所以提高出版业竞争力,需要着力改善社会经济环境,夯实出版业竞争力提升的物质基础。

第二,近一半的地区在第二因子上表现不佳,其中既有出版业竞争力较高的地区如北京、浙江等,也有竞争力较低的地区如海南、西藏等。其中原因一方面可能是源于出版印刷行业科技力量比较薄弱,传统出版业的生产会导致环境污染,导致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的省份如北京、海南等地区在该因子上得分较低。因此,在环境保护日益受到重视的趋势下,要提高出版业竞争力需要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增强环保意识,对印刷设备进行更新改造,不断加强新技术、新工艺的使用。同时,因为常住人口在第二因子上载荷也较高,所以地区常住人口较少或人员流入障碍较大的地区也需要在就业机会创造、人口落户政策上有所调整。

第三,在录音录像制品生产方面,全国大部分地区在该因子上表现的差异不大,优劣势不明显。除了社会经济环境方面的原因之外,广东在录音录像制品方面的龙头地位已逐步被河南省代替,这与河南省地方戏剧种类较多及其受欢迎程度有关,导致河南省在此因子上表现比较突出。因此,在录音录像产品日益受到电子出版物、剧场表演冲击的影响下,应该注重地方戏剧的开发,加大力度进行能够体现地方特色的录音录像产品制作,从而提高本地录音录像制品出版竞争力。

最后,在我国人口结构急剧调整的趋势下,在校学生数量基本呈现递减的趋势,尤其是传统人口基数较大的地区。对于这些地区而言,在校生数量的显著减少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出版物的市場需求,进而限制了地方出版业的发展空间与水平。结合城镇化进程因子,在学生数量减少的趋势下,城镇化率、城市人口密度较低的地区如东北地区等,应该出台政策继续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城市人口密集度。

注 释

[1]费润民,禹鸿斌. 出版业核心竞争力初探[J]. 中国出版,2001(10):14-15

[2]封延阳. 核心竞争力:中国出版业的战略选择[J]. 中国出版,2002(4):19-20

[3]雷惠萍. 论出版业的核心竞争力建设[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11):66-68

[4][5][12]罗哲. 解析中国出版业的核心竞争力[J]. 兰州学刊,2005(2):235-237

[6]何志勇. 培育和提高出版业核心竞争力的八个途径[J]. 出版发行研究,2010(2):24-27

[7]冯雪红. 我国出版业应对国际化挑战的核心竞争力分析[J]. 宁夏社会科学,2004(2):125-126

[8]徐华. 注重品牌创新战略 提高中国出版业国际竞争力[J]. 中国出版,2004(7):20-21

[9]房宏婷. 实施品牌战略 提高我国出版业国际竞争力[J]. 学习与探索,2005(4):233-236

[10]佘世红. 基于竞争力提升的出版业强势品牌建设[J]. 中国出版,2012(7):40-42

[11]周玉波. 出版业核心竞争力及其培育[J]. 系统工程,2004(5):73-75

[13]李阳. 优势企业文化是出版业核心竞争力[J]. 编辑之友,2005(3):32-34

[14]孙寿山. 中国出版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框架与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 出版发行研究,2004(9):18-24

[15]孫寿山. 中国出版业现实竞争力研究分析[J]. 出版发行研究,2004(12):25-33

[16]孙寿山. 中国出版业国际竞争力的政策与环境分析[J]. 出版发行研究,2005(2):5-11+18

[17]孙宇,王关义. 运用波特的集群“钻石”模型浅析中国出版业国际竞争力[J]. 科技与出版,2007(11):59-62

[18]黄先蓉,邓文博,田常清. 新闻出版业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的模型化测量[J]. 现代出版,2013(4):11-15

[19]黄先蓉,田常清. 新闻出版业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21-29

[20]Coppi,R; Zannella,F.(1978). Lanalisi fattoriale di una serie temporale multipla relative allostesso insieme di unitàstatistiche. In Atti della XXIX Riunione Scientifica della SIS, Bologna

[21]Coppi, R.(1986).Analysis of three-way data matrices based on pair wise relation measures. In Compstat 1986–Proceedings in computational statistics, Physica-Verlag,Wien

[22]Corazziari,I.(1997).Dynamic factor analysis. In Atti del convegno dellIFCS, sezione italiana (Pescara,3-4 luglio 1997)

[23]黑河-腾冲线,又称胡焕庸线,是我国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该线由东北黑龙江黑河至西南云南腾冲,大致为45度。

(收稿日期:2017-08-30)

猜你喜欢
出版业指标体系
以按需出版为抓手,推动出版业数字化转型
品牌,出版业生存发展的根基
浅谈公路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AR与VR技术在儿童出版业中的应用
对出版业供给侧改革的思考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
南宋出版业考述
科学出版业的真实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