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小瑾
对每个人来说,总有一些场景格外亲切。无论到哪里,只要进入这一场景,焦虑与紧张就会被温和地化解,整个人舒展开来。或许是一首熟悉的音乐,或许是一缕安神的香薰,或者是与宠物相伴,又或者是瑜伽,是野外山林间……
于我,是图书馆,在被书包围的空间里,我会觉得安全又舒适。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样,儿时记忆里与书约会的地方居然是新华书店。那时也有所谓的“图书馆”,但大多敷衍潦草。
我甚至还认认真真去办过借书卡。走进去,一股霉味扑面而来,管理员一脸不耐烦地嗑着瓜子,甩给我借书证,像是在说:还真有蠢货来借书。
书籍不多,几乎没有新书,陈年旧本散乱罗列。图书馆存在的意义仿佛就是“每座城市理所应当有个图书馆”而已,又或者工作岗位不够,建一个图书馆可以增加几个管理员的职位罢了。
接触真正意义上的图书馆是在高中。虽然课业十分紧张,但学校的图书馆功能健全。考虑到平时学生的时间都被排满了,很少有人能在层层试卷的覆盖下抽身出来阅读,学校便安排每周一次的阅读课。
那几乎是整个高中时期最幸福的记忆。带着笔记本,选择倾心的书,找一处座位,有45分钟沉浸于此……
图书馆经常座位全满,密密麻麻,人挨人。偌大的房间静悄悄的,连耳语声都没有,翻书的声音格外清晰。那时候我们对课外阅读的渴求达到巅峰。或者杂志,或者小说、传记……都是些对高考几乎没有帮助的闲书。老师也不排斥带习题来图书馆学习的行为,但平时被上紧了发条的学生,很少有人愿意把这每周仅有的45分钟牺牲给高考。
后来我们慢慢牺牲了体育课、牺牲了看新闻时间、牺牲了班会、牺牲了活动课,甚至每两周回家一次变成三周一次、每月一次,但就是不愿放弃在图书馆的45分钟。唯独这45分钟,它意味着自由,意味着新鲜空气,意味着与多彩世界唯一的联系。在那里度过的每秒都重要而神圣,不可侵犯。这似乎是对高考唯一的抵御,不为了分数放弃一切的底线。
我至今觉得,自己喜欢阅读的习惯源于高中时期的匮乏。无论后来有多大的自由,有多丰富的资源,我永远记得那时的心情。那是刻在骨子里的匮乏感,那是用分与秒计算的满足感。
压抑紧绷的高中之后,便迎来彻底放养的大学生活,突然一下进入“无组织”状态。没人管几点起床,没人管几点睡觉,没人管有没有出勤,甚至老师都习惯了学生在课上睡倒一片。逛街、打游戏、追剧、撸串是生活日常。
新生活里,图书馆又有了新的意义。大学的图书馆,藏书更加丰富。有书读的时候,就抱着笔记本一边读一边摘录;没书读的时候就在一排排书架间晃悠,手指轻轻划过书脊,总有一些书在喊你停下来,总有一些书让人忍不住翻开。
大学四年,从未书荒。从图书馆走出来的收获感,可以抵消因为逛街和聚会产生的负罪感。只要守住了去图书馆的习惯,自我感觉就不会差到哪里。
高中和大学几年间的读书笔记算算也有十来本,如今都已不知所踪。那些文字,或许已经退出了我的记忆,却组成了我的思维。很多美好的痕迹用眼睛看不到,却能用心感觉到,那是青葱岁月里最精彩的部分。
大学毕业后曾在南京住了一段时间,这是我长这么大以来第一次独居。和父母住在一起直至初中毕业,高中和大学住集体宿舍。无论日子是紧张还是散漫,有人同吃同住就从不觉得孤单。
虽然我很喜欢南京,但一个人的日子还真是难以适应。心理学说怕孤独的人都怕鬼和小偷,因为潜意识里会想象出鬼和小偷来抵消孤独。刚到南京的那段时间,我总是彻夜亮着所有灯,因此至今能在强光下安睡,无需眼罩。
好在孤独的我很快找到了解决办法。南京的图书馆很棒,没事时我便整天待在图书馆。晚上再带几本书回家,漫漫长夜也好打发。
如今距离当初在南京的生活已经过去五年了,但南图的借书证我依然保留着,总觉得自己还会再去。
工作之后,恰逢上级鼓励阅读,要在本单位建一个小型图书室,我便主动请缨参与图书室的建设工作。书架座椅的购置,图书采购,借阅制度,借阅登记……每一项工作都乐在其中。
三年的工作,让我觉得最骄傲的不是写了哪篇很棒的稿子,而是参与了图书室的建设。
虽然房间不大,书柜只有一排,但这是整栋大楼里唯一的图书室,渐渐地临近单位也会有人来我们图书室借书。这小小的一间图书室是机关大院里最具文艺气息的地方。
后来我辞职到新西兰,起初很少去图书馆。英文阅读能力有限,中文阅读基本都通过kindle。
但我很快发现,新西兰的图书馆非常多。每个社区、每个小镇都有自己的图书馆。而且很多图书馆占据了最好的地段,能饱览最棒的景色。
第一次到基督城海边,连接海边栈桥的是一座两层椭圆形建筑,面向大海,背面被植物包围。我猜想这一定是一所高级酒店,走近发现,是社区图书馆。
图书馆里,人们或者倚在窗前眺望大海,或者喝着咖啡敲打电脑,或者席地而坐专注于手中的书……这么棒的公共资源,不爱阅读都难。
有段时间我事情特别多,在中国餐馆上班,又要准备雅思考试、酒牌考试,运营公众号,还要准备画廊,给自己规定的阅读书目都没时间完成……事情越多,越手忙脚乱,每天都很焦躁,但效率不高。
于是,找了附近的一家图书馆,泡在图书馆里工作。被书包围着的空间于我而言就是镇静剂,思绪很快平稳下来,专注于一件事,就如身边的人专注于一本书,做事情也越来越见收获,焦虑感渐渐消失。有的人和我一样在图书馆里一泡一整天,有人拿到新书便匆匆离开,有人在书架间浏览,有人一边阅读一边做笔记……
这些图书馆里发生的事我并不陌生,但主角多是老年人。头发花白戴着老花镜,甚至有人走路都困难,开着代步车进来。他们已经不需要工作,甚至有些生命将至尽头,但依然坚持阅读,把自己的时间花在阅读上,让我觉得也许阅读就该为“无用”。或许阅读的意义,就是阅读本身。
进入图书馆,不是为了将来能成为谁,而是以阅读消磨掉的当下,觉得快乐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