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茜珺
森林病虫害每年给我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十亿元,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更是难以估量。由于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局限性,过去人们在控制森林病虫灾害的过程中,总存在着被动抗灾的思想意识,往往在森林病虫害暴发成灾后,再筹集巨额资金救灾。近年来,全国各地森林病虫害时有发生,危害极为严重。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森林病虫害的发生面积1950年代为100万hm2,1960年代为140万hm2,到了1990年代上升至1100万hm2,平均年递增25%,每年因森林病虫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达50多亿元。全国森林病虫害的发生面积占总森林面积的8.2%,占人工林面积的23.7%,自1950年起至1980年,中国的人工林面积增加近50%。与此同时,森林病虫害的发生面积也增加了将近40%,两者基本上呈同步增长的趋势。森林病虫害已成为制约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森林病虫害发生特点
目前,全国发生的森林病虫害种类约有8000多种,其中经常造成严重危害的约有200多种。近20年来,几乎每年都有3-5种过去多为零星发生的病虫害转为大面积暴发成灾。
一是常发性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居高不下,总体呈上升趋势;二是偶发性森林病虫害大面积暴发,损失严重;三是危险性病虫害扩散蔓延迅速,对我国森林资源、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构成巨大威胁;四是多种次要害虫在一些地方上升为主要害虫,致使造成重大危害的病虫种类不断增多;五是经济林病虫危害日趋严重,严重制约着山区经济的发展和林农脱贫致富进程。
二、造成我国森林病虫害发生日趋严重的主要原因
1、人工林面积不断增加。由于所建立的人工林多为单一树种、单一结构的纯林,这样的人工森林生态系统非常脆弱。因此,有害生物一旦传入发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可造成大面积的暴发流行,从而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
2、长期超负荷砍伐。以木材生产为中心的林业经济产业,造成了天然林长期超负荷采伐,致使天然林的数量和质量下降,森林生物多样性、林分原始结构以及天然林特有的森林生态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从而导致森林病虫害的发生与流行。
3、国内、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危险性病虫杂草长距离的人为传播加剧。松材线虫、美国白蛾、松突圆蚧、松针褐斑病等重大病虫害的流行最初均是由于有害生物从国外随林产品进口而传入的。在国内,许多重大病虫害疫区的迅速扩大也是由于人为活动的结果。
4、长期不合理的使用化学农药。病虫害暴发后,一味依赖化学农药,不仅杀伤大量天敌,使病虫产生抗药性,而且造成森林生态环境恶化。另外,防治手段不能适应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客观要求,缺少符合林业特点的防治药剂和药械,防治效率低。
三、森林病虫害防治新技术的应用
1、纳米技术。纳米技术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有以下应用: 纳米级农药及制剂; 纳米杀菌剂; 基因杀虫; 昆虫抗冻蛋白结构; 环保超级工程菌; 绿色环保杀虫涂料; 对昆虫性信息素的生物合成与应用。目前,其主要应用是针对病虫害防治和降解农药残留开发设计的新型光触媒试剂,可以预防多种生物病菌侵入植物体内,破坏病菌细胞壁,分解病菌体内的氨基酸使其死亡。对防治虫害方面,可以破坏昆虫体内的氨基酸合成,使昆虫在喷洒光触媒的植物表面不愿多作停留,从而达到驱除昆虫、防治虫害的作用,实现降低或者不用喷洒农药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
2、分子检测技术。松材线虫病又称松树萎蔫病,是松树的一种毁灭性流行病。这种病传播速度快,一旦发生,治理难度大。“中国松材线虫病流行动态与防控新技术”将松材线虫病的扩散速度降低了90% 以上,基本解决了松材线虫病疫情监测和疫木检疫两大难题。“松材线虫自动化分子检测系统”和“松材线虫恒温扩增检测技术”在全国17 省推广应用,先后建立了56 个检测鉴定中心,形成了全国检测检疫技术网络。这两项技术成果推广后,基本解决了松材线虫病疫情监测和疫木检疫这两大难题。
3、5“3S”技术。“3S”是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三者的统称,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很好地实现了对森林病蟲害的监测。全球定位系统可以很好地为用户提供不同精度的数据,所以三者集成化发展,可以实施快速、及时的空间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为森林病虫害进行监测并提供精确的资料,大大提升林业生物的预警水平和决策能力。同时,管理系统信息的成功开发,为森林病虫害的管理决策和有害生物的综合整治也提供了新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