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式:论元结构的构式语法研究》介评

2018-05-04 09:18史丽媛
校园英语·上旬 2018年1期

【摘要】Goldberg的著作《构式:论元结构的构式语法研究》从构式的视角全面分析论元结构,为构式语法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本文介绍了该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以期较为完整地为读者呈现本书脉络和精髓。

【关键词】构式语法;论元;双及物构式;致使-移动构式;动结构式;way构式

【作者简介】史丽媛(1993- ),女,汉族,安徽安庆人,硕士研究生,大连外国语大学,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

一、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认知语言学研究在国际语言学界迅速发展。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构式语法研究在国际语言学界更是发展得如火如荼。Goldberg(1995)这本书继承和发展了Lakoff的构式语法思想,通过构式方法来分析论元结构,为构式语法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全文共十章,本文首先介绍该书的主要内容,然后做简要评述。

二、内容介绍

第一章 绪论。作者解读了“构式本身具有意义,该意义独立于句子中的词语而存在”这一概念。诠释了采用构式语法研究语义可以避免不合情理的动词意义和循环论证和其遵循了语义经济性和维持组合性的语义规则。并进一步通过分析词汇规则的传统动因并没有足够的说服力来否定构式语法来论证构式语法分析语义的必要性。

第二章 动词和构式的互动。构式意义和动词意义是相互联系的,相互影响的。动词的意义必须参照包含了丰富世俗知识和文化知识的背景框架。Pinker(1989)认为“与句法有关”的动词意义实际上就是构式的意义。然而,作者认为这种对构式的解释是远远不够的,与词条相联的框架语义知识的参照同样是必不可少的。作者把这一设想和抽象主义的观点作比较,后者认为构式意义最终是普遍的或者可以被抽象为一个更普遍的意义。接着,作者进一步分析动词和构式的整合过程所受到的一些限制。动词框架语义的一部分包括参与者角色,构式框架语义中则是论元角色。参与者角色与论元角色的熔合由语义一致性原则和对应原则决定。在这两个原则的作用下,参与者角色和论元角色会出现角色误配的现象。作者认为被侧重的参与者角色在句法上没有显性表达是因为出现动词的构式可以明确地将某一角色遮蔽、剪切或合并;或者在类似于英语的语言中,动词的词汇意义规定,如果某个特定角色能够得到一个确定解读,则该角色可以不得到表达。最后,作者针对动词和构式之间存在的潜在关系类型提出了一些限制。

第三章 构式之间的关系。如果把语言中的整个构式的集合看作一个网络,且语义上和句法上相联的构式之间存在非对称的承继联接,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到关于构式之间关系的概括:如果构式A从构式B承继信息,那么B就是A 存在的理据。作者指出构式A与构式B之间的理据性的承继联接类型主要有四种:多义联接、隐喻联接、子部分联接和实例联接;多个构式之间理据性的承继存在多重继承:即一个特定的构式可以从另外两个信息相互矛盾的构式承继信息;而且构式内部同样存在理据性的承继联接:在构式系统中,构式的成分也被作为客体对待,即它们也是构式,因此它们也可以从其它构式承继信息(Wilensky 1986)。

第四章 论联接。作者讨论了如何研究显性句法表达式和语义表达式之间的关系。传统转换的研究方法过于强调显性句法表达式和语义表达式之间的关系,这种独立构式的联接规则存在很多缺陷。作者表示可以通过在构式层级中一个较高的节点上规定相关的规则性自然而然地获得实际存在的跨构式的概括,这种通过构式获得的联接概括又允许少量的例外词汇的存在。

第五章 部分能产性。构式的使用在某种程度上是能产的,然而却又不具备完全能产性。针对这一悖论,作者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法,该方法包括两个学习机制:间接负面证据和严格定义的动词子类和形态音位限制。间接负面证据是指在某一个语境中,被认为最可取的形式没有被使用,兒童就会做一个试探性的推论,即该形式不能在该语境中使用。这种情况出现多次之后,儿童试探性推论就会被强化并得到明确,进而阻止了过度概括。严格定义的动词子类和形态音位限制限定了构式的能产性进而阻止儿童因过度概括产出不合语法的句子。以上两种机制解释力很强,但语言中仍存在以上概括的例外情况。例如:有些动词子类本身并不具有完全能产性;在同一个严格定义的子类中,存在词类内部判断的不同;有些例外动词可以看成是习语的一种;能产性和类型频率直接联系,类型频率越高,能产性越高。

第六章 英语双及物构式。双及物表达式句法或语义的某些方面不能从语法中已经存在的其他构式中推导出来,因而证明了双及物构式的存在的必然性。作者深入论述了双及物构式受到的某些语义限制:即一个自愿施事和一个有生的受益者(或自愿的接受者)之间的成功转移。虽然在一个特定的、常规的、系统的隐喻,即“作为转移的因果事件”隐喻实例中,存在主语论元不是自愿的,也存在第一宾语不是有生的,但是在隐喻的源域中,主语论元并没有违反自愿性限制,同样被影响的接受者确实是有生的。“作为转移的因果事件”的系统隐喻只是若干个允准双及物构式用法的隐喻中的一个,作者还论述了其它五个双及物构式的隐喻扩展,这些隐喻的每一个源域都是实际的、成功的转移这一中心意义。

第七章 英语致使-移动构式。作者在一开始提出致使-移动构式的语义不能以组合方式从语法中存在的其他构式中推导出来,并试图通过分析从动词的内在语义、介词的语义、或动词和介词结合的语义中推导出英语致使-移动构式都是不成立的,从而论证该构式独立于实现它的动词而存在。在论证其存在之后,作者深入解读该构式,在指出五种致使-移动构式的意义的同时,用图表详细地分析了这五种意义之间的联系。随后,为了确定该构式的解释力,作者研究了该构式中的致使者论元,直接致使所受到的语义限制。最后,作者补充到有五类严格定义的动词可以在致使-移动构式和使役构式+with附加语中出现,如果动词意义可以和这两种构式融合,那么这两种变体就都能得到解释。

第八章 英语动结构式。作者表示动结构式中的結果短语的使用受到的必要限制可以用语义术语来表示:结果短语仅适用于潜在的(虽然不是必须)经历状态变化的论元,且状态变化是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结果。但是语言中存在的“假宾语”现象不能被该语义限制解释等。作者认为这些“假宾语”可以被看作为一个语义论元,这个语义论元(受事论元)是由构式本身提供的,换句话说,动结构式具有语义,能够负载论元。由此含有假宾语的动结构式的存在就具有一定的理据性。此外,为了限制构式的实现,作者提出了一些特定的语义限制,分别表现在对发动者的限制、体的限制、阶终点限制和动转形容词限制。

第九章 英语way构式。作者重点论述了way构式的两种解读方式以及way构式所受到的语义限制。手段解读表示way构式可以被分析为一条实际路径或隐喻路径,该路径是由动词表示的动作创造的,其是在某个外在的、实际的障碍或社会障碍的情况下发生的,但是方式解读的way构式并不表示必须创造一条路径,而只是蕴含主语指称沿着一条预定的路径移动。所以手段解读是way构式的更重要或者说更基本的解读,而方式解读被看作手段解读的一个扩展。作者还进一步列出way构式受到的一些语义限制:动词必须表示一个多次重复的动作或不受约束的行为(Jackendoff 1990);手段解读还会受到移动必须是自我推进的这条语义限制;而且移动必须是有指向的—移动不能没有目标,这一限制同样不适用于方式解读。此外,作者将其和动结构式做了对比,说明了way构式不能被直接吸收进动结构式。

第十章 结语。作者强调了构式研究方法的特有的解释力。此外作者简要重述了本书的主要研究成果。并用一句话概括了本书的论点:四种英语构式:双及物构式、致使-移动构式、动结构式和way构式都有独立的地位,并且有各自特定的语义限制、辐射范围和词汇例外,但是每个构式又和其他构式相互联系。

三、简评

该书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本书推进了构式语法理论的发展,强有力的证明了构式本身不仅具有意义,而且构式本身具有意义这一点能够解释许多不易被解释的语言现象。这本书出版于1995年,那时候语言研究者在研究句子意思的时候,大多坚持主要动词决定句子的全部形式和意义。而作者Goldberg(1995)认为句子的句法格式本身表示某种独立的意义。这对以前语言学家的普遍观点提出了挑战。作者通过本书中对语言现象的分析,向我们诠释了构式研究方法研究句子的优越性,为后人研究语言现象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第二,作者论述的研究理论,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等视角新颖独到,论证清晰严谨。在研究理论上,作者一开始向我们列举了一系列完全用词汇为基础解释语言现象的局限性,然后引出具体的语义结构和与其相关的形式表达必须看作是独立于词项而存在的构式,也就是说本书的研究理论是构式本身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在研究方法上,作者向我们表述了传统的语义研究方法:词汇语义规则法。并进一步将构式研究方法与词汇语义规则法做对比,指出构式研究方法研究语言现象的优越之处,最后,作者通过讨论了词汇语义规则法使用的传统动因来解释可变句法表达式的词汇规则的传统动因没有足够的说服力来反对构式的研究方法,并与此同时强调了构式研究方法研究语言现象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在研究内容上,作者在构式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论述了论元结构构式的性质,动词意义和构式意义之间的关系及构式的多义性。然后过渡到跨构式的概括的方式及其原因。最后详尽分析了四种英语构式:双及物构式、致使-移动构式、动结构式和way构式所受到的语义限制,通过对这些构式所受到的语义限制的分析和讨论作者得出以下结论:上述每一个构式都有独立的地位,并且有各自特定的语义限制、辐射范围和词汇例外,但是每个构式又和其他构式相互联系。这种严谨的论证使本书的论点更加有说服力。而且,就我们所知,语言学的理论大多比较抽象离散,但是本书的论证将作者需要的离散抽象的理论严谨有序地整合在一起,使学习者能够更迅速有效率地理解本书的内容。

第三,本文的构式研究方法对于语言研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这种研究方法不仅可以为跨构式概括提供理据,解释一些不容易解释或很牵强解释的语法现象。还能够避免解释语言时产生的循环论证。最重要的是,这种研究方法给语言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新的解释语言现象的工具,提醒语言研究者不要把语言的意义完全归到某些或者某个词汇上,要试图用构式这种新的研究方法去思考语言现象。

参考文献:

[1]Goldberg,A E.1995.Constructions: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Jackendoff,Ray.1990.Semantic Structures.Cambridge,Mass.:MIT Press.

[3]Pinker,Steven.1989.Learnability and Cognition:The Acquisition of Argument Structure.Cambridge.Mass.:MIT Press.

[4]Wilensky,Robert.1986.Some Problems and Proposals for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Cognitive Science Report 40,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

[5][美]Adele E.Goldberg.构式论元结构的构式语法研究[M].吴海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