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泽华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進步对各行各业都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尤其是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科技的发展,而科技的发展将直接推动小杂粮产业的提升和发展。我国是农业大国,粮食的安全对我国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也因此近年来我国开始积极的发展小杂粮的生产和经营,在提升品质和树立品牌等多个环节都取得了比较大的成效。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其本身的地形复杂多样,山地多平地比较少。气候干旱和昼夜温差大是比较显著的问题。基于此种情况,山西的小杂粮的生产种类和数量都比较大,让山西一举获得了“小杂粮王国”的称呼。但受到山西实际发展情况影响,市场的形成之后并且加工方式和手段比较落后,这些问题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山西小杂粮产业的发展。基于此,本文针对山西小杂粮产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才能提升其小杂粮产业的发展力度做系统的探究。
1 山西省杂粮生产现状
1.1生产概况
2006年山西省的全省内的小杂粮产量为96.29万吨,全省的小杂粮种植面积达63.571万平方米。而2016年山西省全省的小杂粮产量为151253.25万吨,全省的小杂粮种植面积达350.24万平方米.
1.2品质品牌
山西的小杂粮种类多,并且品质优异少污染,在同类市场中一直处于优势地位。并且对小杂粮的加工转化研究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对产品的开发也一直处于全国前列。所获得的品牌数量比较多,经过认证的绿色产品的种类和数量一直比较多。
2 山西小杂粮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优质品种的推广慢、效益不高
小杂粮生产区域内的主要生产力为农民,这部分劳动力的基础知识差,对农业生产技术的把握程度不高并且容易接触新鲜事物如生产设备的能力比较差。科技能力低和技术性不强是这部分劳动力的主要表现。同样技术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差,相应的对市场的敏感度也比较差。比较两者的单位产值和总产值不难发现不仅单产量没有得到实质性的上升,并且产品的效益也不够高。
2.2市场经营手段滞后
经过多年时间的发展,山西省已经成为内陆的小杂粮生产王国,但是受到地处内陆的影响导致其本身对市场经济反应能力比较差,这与其高品质、数量的小杂粮生产形成强烈的对比。市场无法打开将直接导致其本身的优质杂粮无法进入市场,也就导致外人认识不到当地小杂粮的优势。
2.3龙头产业的带动能力不强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山西省已经扶持建立了部分的大型杂粮生产和加工贸易企业。但受到管理人员传统观念的影响和经营观念不足的影响都将导致其本身的经营行为发生存在很大的滞后性,影响对整个地区的杂粮贸易的整体发展。
2.4加工技术落后
对小杂粮是研究程度、关注和投入的程度都不够,从而导致是其本身的科技含量比较低,因此目前还是原粮和粗加工的方式比较多。产品比较粗糙并且导致其本身科技含量比较低,附加值低效益不高。从而导致产品很难实现远销海外的情况。
3 推进小杂粮发展的措施
3.1提升投资力度
应积极拓宽产品的投资渠道,争取到更多的投资项目。同时要求政府提升对企业和民众的引导力度,创造以企业为主体,以民众为主要投入方的综合性小杂粮开发机制。在此环节中,政府可适当的对企业进行补助,但这部分经费需在企业盈利之后进行偿还;提升对农民的技术支持,积极推广杂粮生产新技术。
3.2发展规模化效益
小杂粮生产的好坏与杂粮生产基地有直接的关系,为此应积极提升杂粮基地的投资力度。积极建设杂粮生产基地来提升其本身的规模化生产,一方面是提升其辐射带动能力,提升小杂粮的质量和经济附带值;另一方面提升新品种的实验示范,提升质量更优产品的覆盖面积,提升收益。
3.3提升科技含量
一是改变传统的“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模式,提升对产品产量和质量的掌控能力,大力开发储备粮食资源;另一方面通过普及科学生产知识来提升农民对产品的生产意识,标准生产模式从而创造更大的收益;最后是通过技术投资力争单位面积的杂粮产量。
3.4加强市场管理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础,而若是想长久的发展优质小杂粮产业需第一时间加强对农产品的市场管理力度。为此应首先积极宣传杂粮的功能,让人们认识到杂粮的好处才能从心底里亲近杂粮;其次加大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力度,保证山西省小杂粮的信誉度和知名度。
综上所述,随经历了十数年时间的发展,山西的小杂粮产业却一直没能得到有效的发展,一方面粮食的产量上不去,06年的1455kg/m2,到16年的1750kg/m2,单位面积的产值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上升;另一方面市场化程度的滞后,招牌小杂粮的市场知名度低依旧成为阻碍山西省杂粮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