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俞霏, 梁惠娥
(1.江南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2.齐鲁工业大学 艺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3)
在中国古代悠久历史中,礼仪作为传统文化的外在表现,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陈戍国在《先秦礼制研究》中指出“凡人类社会皆有礼”[1],礼仪服饰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古代礼制观念的嬗变过程及礼的发展。各个朝代对于礼制都有着不同的选择,礼仪制度各有损益。明代是中国传统社会发生重要变迁的时期,也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集大成的时期,而明代齐鲁地区是中国南北内陆交通和沿海贸易的必经之地,其经济和文化水平在全国各省区中较具代表性。齐鲁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齐鲁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地域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明代进入了繁荣兴旺时期,无论是思想、科技、教育等领域,都在全国处于十分显著的地位[2]。通过对区域礼仪服饰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察和分析,能够展现其独特面貌,系统勾勒出明代齐鲁地域礼仪风俗的基本状况,以及这一历史时期所特有的不断演变的哲学观念,包括实现社会整合,天人、天地、道器的纠结,由俭入奢,由等级森严到僭礼越制的生活习俗等。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研究产生兴趣。其中明代服饰文化、明代齐鲁服饰、礼仪服饰等相关内容,研究范围涵盖了设计艺术学、中国古代史、美学、社会学等众多学科领域,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以“明代服饰”“齐鲁服饰”“礼仪服饰”为检索关键词,通过中国知网(CNKI)进行学术关注度趋势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由图1可以看出,1997—2017年明代服饰学术关注度虽有起伏,但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2015年达到总体收录量高峰,为9篇;齐鲁服饰的学术关注度略有起伏,2011年的收录高峰为2篇;礼仪服饰的学术关注度呈上升趋势,2008年达到11篇;明代服饰和礼仪服饰的词频在2002年、2006年、2009年和2013年的论文当中分别以2篇、3篇、3篇、8篇的论文频次重合出现。这说明过去20年来,对明代服饰和礼仪服饰的研究具有一定热度。而齐鲁服饰作为地域服饰,相关研究却鲜有人涉及,尤其是2003—2008年期间竟无一篇论文刊出。这一现象充分说明,在明代礼仪服饰中针对齐鲁地区礼仪服饰的地域性研究相对较少,有待继续深入。
图1 1997—2017年中国知网“明代服饰”“齐鲁服饰”“礼仪服饰”学术关注度趋势统计Fig.1 Statistics of academic attention trend of CNKI "costumes in Ming Dynasty" "Qilu costumes" and "ceremonial costumes" in 1997—2017
同时,将“明代服饰”“齐鲁服饰”“礼仪服饰”作为关键词进行1997—2017年学科领域检索,统计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1997—2017年中国知网“明代服饰”“齐鲁服饰”“礼仪服饰”学科研究趋势统计Fig.2 Discipline research trend statistics of CNKI "costumes in Ming Dynasty" "Qilu costumes" and "ceremonial costumes" in 1997—2017
由图2可以看出,明代服饰、齐鲁服饰、礼仪服饰这3个关键词在设计艺术学、汉语言文学、中国古代史均有涉及,论文数量分别为设计艺术学3篇、2篇、1篇,汉语言文学4篇、1篇、1篇,中国古代史2篇、1篇、1篇。在服装设计与工程、纺织工程、音乐学、舞蹈学、企业管理学中对齐鲁服饰的研究各1篇;其余,在美学、历史文献学、美术学、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学中对明代服饰的研究各1篇。通过分析可以清晰地呈现出,许多学科均以服饰为载体,从不同角度展开多学科跨专业研究,这无疑拓展了中国古代地域服饰的研究领域。
具体而言,以“明代齐鲁服饰”为关键词没有检索到相关数据,因此改为以“明代服饰”为检索关键词。结合知网1997—2017年学术关注度以及高频下载次数与被引次数的相关文章,发现研究主要集中在明代出土文物、服饰演变、服饰文化、服饰纹样等方面,关注度总体逐年增高。在期刊论文方面,检索到相关硕博士论文14篇,其中博士论文1篇,硕士论文13篇。涉及的学科及篇数分别为汉语言文学4篇、设计艺术学3篇、中国古代史2篇、美学1篇、历史文献学1篇、美术学1篇、中国古代文学1篇、艺术学1篇。博士论文发表时间为2008年,内容关于礼制规范与社会变迁中的服饰文化;硕士论文目前最新发表时间为2017年,研究内容集中于服饰演变、时尚文化、服饰制度、审美研究方面。整体而言,硕博论文集中以明代为背景,针对服饰的演变、制度、审美等方面进行研究。
齐鲁服饰研究主要集中于服饰文化影响因素、民俗内涵、地域文化与服装产业发展等方面,关注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在期刊论文方面,以“齐鲁服饰”为关键词检索到相关硕博士论文9篇,其中博士论文2篇,硕士论文7篇。涉及到的学科和篇数分别为设计艺术学2篇、音乐学1篇、舞蹈学1篇、企业管理1篇、中国古代史1篇、服装设计与工程1篇、汉语言文学1篇、纺织工程1篇。博士论文目前最新发表时间为2012年,研究内容包括近代山东服饰形制、色彩、纹样等方面;硕士论文目前最新发表时间为2017年,研究内容包括不同地域的服饰差异比较、服饰复原、工艺等方面。总体而言,硕博论文主要集中于对地方服饰变迁、服饰形制、色彩等方面研究。
礼仪服饰研究主要集中于礼仪服饰设计、礼仪服饰的文化表现、影响因素与服饰制度等方面,关注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在期刊论文方面,以“礼仪服饰”为关键词检索到相关硕博士论文3篇,其中博士论文1篇,硕士论文2篇。涉及的学科分别是设计艺术学、汉语言文学、中国古代史。博士论文发表时间为2011年,研究内容为汉代礼仪服饰形制、色彩、纹样等方面;硕士论文目前最新发表时间为2015年,研究内容集中于当代礼仪服饰和大学生礼仪服饰等方面。总之,硕博论文研究主要集中在礼仪服饰的变迁、服饰比较、色彩等方面。
明代服饰文化相关的宏观理论研究较为丰富,学者们均用一定篇幅对明代服饰发展史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阐述,进一步推动了明代服饰文化的研究。国内学者的研究论著不胜枚举,其研究焦点主要集中于以下几部分:
1)侧重对明代服饰史的研究。主要论著有沈从文[3]《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该书较系统地描述了上古直至民国时期历代服饰形制等仪俗,书中绘制了大量图稿,并与考古资料和文献材料互相印证阐述。这种将文献资料与考古材料结合起来进行对照研究的方法,以及其编纂体例和基本内容,为服饰通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奠定了研究的基本框架和基础[4]。此外,相关论著还有黄能馥等[5]《中国服饰史》、周锡宝[6]《中国古代服装史》、高春明[7]《中国历代服饰艺术》、孙机[8]《中国古舆服论丛》等。论著理论概述性强,对明代服饰历史的理论作了详细的论述和梳理,为中国古代服装史论的研究,搭建了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是从事服饰研究的理论奠基。
2)侧重对明代纺织品与纺织业的探讨。主要论著有刘克祥[9]《中国麻纺织史话》、赵丰等[10]《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史:纺织》、方显廷[11]《中国之棉纺织业》、朱新予[12]《中国丝绸史通论》、赵丰[13]《中国丝绸艺术史》、赵丰等[14]《纺织考古》、张晓霞[15]《中国古代染织纹样史》、阙碧芬等[16]《明代宫廷织绣史》、邵旻[17]《明代宫廷服装色彩研究》、华强等[18]《天孙机杼——常州明代王洛家族墓出土纺织品研究》等。这些论著从技术和艺术角度对明代纺织品及纺织业进行了剖析。
3)侧重从艺术史、社会文化史(生活史方向)、经济史等角度研究。主要论著有陈宝良[19]《明代社会生活史》、陈宝良[20]《中国妇女通史:明代卷》、王熹[21]《明代服饰研究》、王建辉[22]《明朝生活图志》、崔荣荣[23]《明代以来汉族民间服饰变革与社会变迁》、扬之水[24]《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张志云[25]《礼制规范、时尚消费与社会变迁:明代服饰文化探微》等。以上论著,均有涉及到明代服饰及当时人们的生活习俗,或专注研究明代服饰,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对于明代齐鲁服饰的研究,主要侧重明代齐鲁传统服饰的实物,并基于山东博物馆馆藏明代服饰为实物资料。服饰来源主要有两方面:①孔府旧藏服饰,以皇家赐服为特色;②20世纪70年代,明鲁荒王朱檀墓出土的大量服饰,代表了明初洪武前期的亲王冠服。以上资料主要围绕衍圣公赐服及民间刺绣图案、服饰形制等的研究,如《大羽华裳——明清服饰特展》[26]、《斯文在兹——孔府旧藏服饰》[27]、李娉等[28]《吉光凤羽——孔府旧藏之明代红色湖绸斗牛袍》、崔莎莎等[29]《孔府旧藏明代男子服饰结构选例分析》、韩敏敏[30]《瑞兽祥禽画衣冠,黼黻灿烂文章鲜》、许晓[31]《孔府旧藏明代服饰研究》;此外,还有一些关于明代山东的著作中,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了不同地域的服饰及相关内容,如安作璋等[32]《山东通史:明清卷》、张勃等[33]《中国民俗通志:节日志》、王云[34]《明代山东运河区域社会变迁》等。
关于礼仪服饰的研究,自古以来典籍种类繁多,且许多都是礼仪与服饰并存,主要分为古代礼仪典籍和包含礼文化在内的礼俗研究两部分。
1)以礼仪古籍为依据,在服饰方面的研究主要分为两部分:①以文字、图画的形式表现礼仪服饰的结构造型,如宋人聂崇义[35]《新定三礼图》,其中的“冕服图”“后服图”“冠冕图”“丧服图”均介绍礼仪服饰的内容,以图像形式表现礼仪服饰形制。宋人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对先秦至唐代的冠服制度进行了考证,记载了数十种服饰名物[36]。②以介绍服饰典章制度为主,描述礼仪服饰的穿用场合及用途的文献,如《周礼》[37]《仪礼》[38]等。《仪礼》为孔子集春秋时期各国礼仪整理而成,其中《士冠礼》《丧服》所记多为冠服仪式。《丧服》所载内容,为后世两千多年丧礼服饰的参照典范,也是影响非常深远的礼仪经典。《礼记》[39]主要是对《仪礼》内容的解释及补充,其中《玉藻》《服问》《缁衣》《丧服小记》《丧服四制》《深衣》等篇,皆与服饰相关。《明会典》[40]是一部以明代行政法为内容的法典,共180卷,辑录了明代法令和章程的原始资料,是研究明代典章制度最为重要的资料之一。《大明集礼》[41]涉及吉、宾、嘉、冠服、仪仗,是研究明代衣冠服饰文化的重要文献。
2)礼仪服饰除了研究服饰的发展,还关注“礼”文化研究。主要论著如胡戟[42]《中国古代礼仪》,该书将中国古代礼仪以三礼为基础分成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乡饮酒礼、相见礼,以及对朝会、出行、书仪等方面加以细致地分析。丁广惠[43]《中国传统礼仪考》、王革非[44]《我国古代婚姻与女性传统婚服简略》、李媛[45]《明代国家祭祀制度研究》均从历史发展角度论述礼仪的历史、演变、特点与传承、婚服、国家祭祀等。此外相关论著还有张佳[46]《新天下之化——明初礼俗改革研究》、赵克生[47]《明代乡射礼的嬗变与兴废》、孔祥林[48]《孔府文化研究》、陈戍国[49]《中国礼制史:元明清卷》等。
国外在服饰社会文化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早,主要研究成果有费尔南德·罗布代尔[50]《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与资本主义》,第1卷中将服饰与社会变革联系在一起,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历史研究的范围;法国史学家丹尼尔·罗什(DANIEL R)[51]《服装文化》,透过服饰形态探究人们在思想和情感方面的微妙变化。同时,在世界服装史论及习俗研究方面,也有许多研究成果,如英国明史学者柯律格[52]《长物:早期现代中国的物质文化与社会现状》是一部描述晚明文化消费的著作,侧重于对晚明文化品位和社会生活的研究。萨拉·潘德加(PENDERGASTS S)等系列丛书《时尚·服饰文化·头饰·纹身·鞋履历史》,其中一个章节对古代中国及现代中国服饰历史进行研究,曾列举出中国旗袍与龙袍[53];海伦·布拉德利(FOSTER H B)等[54]《不同文化下的婚俗服装》,介绍了从维多利亚到日本、印度等不同地域的婚俗、婚服文化;约翰·索布拉托(SHOUP J A)[55]《叙利亚服饰文化》将服饰与当地历史、传统手工、社会习俗、生活形态等相结合,是地域服饰文化研究中的重要参照。
国外对中国传统服装的研究也有一定建树,其中对中国民族服饰尤其是汉族传统袄裙、弓鞋、刺绣及民国时期旗袍等服饰收藏非常热衷。美国出版过世界民俗服饰方面的著作,韩国和日本学者对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也有浓厚的兴趣。如《世界服饰细节》(DressinDetailfromaroundtheWord)、《中国服饰》(ChineseClothes)、《中国服饰演变》(ChangingClothesinChina)、《中国龙袍》(ChineseDragonRobes)等中有介绍中国大襟袄褂和民国旗袍的形制特征,主要侧重于从影像和造型艺术的角度进行表象研究。《中国民间信仰研究》[56](RecherchessurlesSuperstitionsenChine)是法国耶稣会士禄是遒(DORÉ H)神父主笔的关于中国民间信仰的著作,其中1911年第1卷中有关于中国民间盛行流传婚丧习俗的相关内容。
国外对中国传统服饰的研究集中于上层社会服饰或代表性服饰形制分析,以及实物影像的采集上,主要以收集、整理史料文物为主,而对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服饰认识较少,在挖掘服饰文化寓意、解析服饰艺术特征方面较欠缺。
对明代服饰文化的研究,由表及里,早期由文献到文献,多集中在以史料为基础的理论研究中,后期逐渐趋向于将服饰的艺术性与社会性统一在一起,从而更系统、更深入。例如,有的研究从礼仪的制度、沿革、类别、等级到相关的服饰思想、款式、面料、色彩等均有涉及,站在中国礼仪文化的视角,阐述礼仪的内涵以及礼与中国文明演化的关系,对研究礼仪及礼仪服饰提供了可靠的参考。有的研究对明代纺织品历史、织物纹样、染织技术、织绣手法、服饰色彩等方面进行了详实的阐述,概括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染料种类与染色工艺、色名与色系、丝织品种类、中央织造机构、地染织局的分布、明代服饰制度等,展现出明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但对于中国古代不同地域民间服饰文化的差异性研究仍有很大空间,特别是齐鲁地区作为中国儒家思想发源地,其礼仪服饰文化的地域差异性常被忽略,研究亟待深入。此外,目前研究的整体性、整合性仍需继续加强,尤其是着装者及背后社会关系的关联性。也较少有著作专门以礼仪服饰为载体,对古代齐鲁地域服饰进行扩展性研究,或者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的文化精神内涵及其所体现出的信仰和价值观进行系统研究和思考。
当前以明代礼仪服饰为对象的研究多从纺织科学与工程、艺术史、社会学、民族学、经济学等多个角度展开。其中,对纺织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研究多集中在明代纺织品性能及色彩方面,所涉及的仅有染色方法和饰品工艺制作,总体而言研究方法较单一,对于明代不同阶段及齐鲁不同地域的礼仪服饰、面料等内容较少提及。对服装设计与工程领域的研究多集中在服装款式、结构、纹样及搭配方法上,内容比较丰富,或有从设计角度对服装的袖形结构、褶裥分割线应用、服饰佩戴方面作出较为详实的论证。这些研究提供了明代服饰发展、风俗礼俗流变的社会背景等详细信息,但是在明代齐鲁礼仪服饰的具体类别和不同地域服饰差异等方面仍需考证大量文献、古籍资料作为补充;同时,以上研究专注于对“物”本身,对于其背后所呈现出的哲学思想和地域礼俗却相对薄弱。
对明代齐鲁礼仪服饰的研究可以分为物质层面和非物质层面的研究。以服饰实物为研究对象进行物质层面的研究,通过文献检索归类法、调研考察法、实物分析法等,对古籍中记述的实物进行分析验证;对现存的明代礼仪服饰进行归纳分类、整理、拍照、测量,分析总结其形制、色彩、纹样中所展现的艺术特征,进一步归纳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服饰特点。同时进行非物质层面的研究,挖掘古代服饰中的文化内涵;梳理明代齐鲁地区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及当地民俗节日,以及礼仪服饰的不同历史背景与社会环境等,完善理论基础。在进行物质层面和非物质层面研究的同时,还需展开跨学科的研究,将纺织科学与工程、艺术学、中国古代史、哲学、民俗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吸收借鉴,不断拓宽自身的研究视域。
地域文化又可称为区域文化,是受地理环境影响由多个文化群体所构成的文化空间。居住在不同地区的不同民族在地理特征、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民族传统、社会组织形态等物质和精神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从而形成具有鲜明地理特征的地域文化[57]。地域服饰文化研究需要以物为主体,将社会层面与文化层面结合展开;需要挖掘服饰与地域环境的深层关系,分析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包括地形地貌、政治制度、社会经济、生活习俗、价值观等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差异[58],探究作为礼仪服饰在礼文化传承和变异中的流变特征与规律,以及礼仪服饰的地域特征与差异,使地域礼仪服饰研究更加深入、系统,地域文化特征更鲜明。
随着古代地区服饰文化研究的逐渐深入和广泛开展,从地域服饰角度研究古代礼仪服饰文化对于中国服装历史和文化内涵的研究具有很强实证作用,它将成为未来服饰研究的重要趋势。研究明代齐鲁礼仪服饰的产生背景、所承载的文化思想、不同历史时期服饰所表现出的观念之礼、制度之礼、仪式之礼的功能和作用,可以追寻礼文化更新的踪迹,挖掘服饰文化的历史和内涵,唤起人们对传统和现实的使命意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研究明代前后期的服饰变化,可以看到礼文化与地域民俗文化不断互动演进的过程,以及社会面貌和人们思想意识从表层向深层的彻底变革。这方面研究对于梳理明代齐鲁服饰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具有重要的实证价值。
在多学科交叉的全新人文视野下研究明代齐鲁富有特色的服饰文化遗产,可以有效弥补服饰及民间文化研究中的不足。以往研究明代齐鲁地域不同历史时期的礼仪典章、服饰制度、形态分类和习俗特征的学术成果中,甚少有以礼仪服饰为研究载体、礼俗互动为着眼点的内容,且缺少从服饰文化的物质形态到文化内涵,从地域特征到服饰文化审美的研究。因而开展这一研究弥补了以往对社会层面和文化层面讨论的不足,同时也探寻了礼仪服饰背后的礼俗文化结构与社会生活之间的特定历史联系。明代齐鲁礼仪服饰的发展不仅包括物质、制度、风俗等人类文明,还是传统文化、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有机整体,可以建构一个相对完整的明代齐鲁礼仪服饰文化遗产知识和价值谱系的研究体系,为服饰文化研究提供重要的视角。
参考文献:
[1] 陈戍国.先秦礼制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
[2] 王云.明清山东运河区域社会变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 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
[4] 樊学庆.学科体制对20世纪中国服饰史研究发展的影响[J].装饰,2005(3):20-22.
FAN Xueqing.The influence of discipline system to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lothes history research in 20th century[J].Art and Design, 2005(3): 20-22.(in Chinese)
[5] 黄能馥,陈娟娟.中国服饰史[M].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6] 周锡宝.中国古代服装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
[7] 高春明.中国历代服饰艺术[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8] 孙机.中国古舆服论丛[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9] 刘克祥.中国麻纺织史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10] 赵丰,尚刚,龙博.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纺织[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4.
[11] 方显廷.中国之棉纺织业[M].上海:商务印书馆,2011.
[12] 朱新予.中国丝绸史通论[M].上海:中国纺织出版社,1992.
[13] 赵丰.中国丝绸艺术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14] 赵丰,金琳.纺织考古[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15] 张晓霞.中国古代染织纹样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16] 阙碧芬,范金民.明代宫廷织绣史[M].北京:故宫出版社,2016.
[17] 邵旻.明代宫廷服装色彩研究[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17.
[18] 华强,罗群,周璞.天孙机杼——常州明代王洛家族墓出土纺织品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7.
[19] 陈宝良.明代社会生活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0] 陈宝良.中国妇女通史:明代卷[M].杭州:杭州出版社,2010.
[21] 王熹.明代服饰研究[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13.
[22] 王建辉.明朝生活图志[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5.
[23] 崔荣荣.明代以来汉族民间服饰变革与社会变迁[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7.
[24] 扬之水.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15.
[25] 张志云.礼制规范、时尚消费与社会变迁:明代服饰文化探微[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26] 故宫博物院,山东博物馆,曲阜文物局.大羽华裳——明清服饰特展[M].济南:齐鲁书社,2013.
[27] 山东博物馆.斯文在兹——孔府旧藏服饰[M].济南:山东博物馆,2012.
[28] 李娉,吕健.吉光凤羽——孔府旧藏之明代红色湖绸斗牛袍[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4(1):76-79.
LI Ping, LYU Jian.Auspicious light and phoenix feathers—red bullfight robe with lake silk stored in the Kong family mansion in Ming Dynasty[J]. 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 to Cultural Relics, 2014 (1): 76-79.(in Chinese)
[29] 崔莎莎,胡晓东.孔府旧藏明代男子服饰结构选例分析[J].服饰导刊,2016(1):61- 67.
CUI Shasha, HU Xiaodong. Analysis of the selection of men's costume structure in Ming Dynasty stored in the Kong family mansion[J]. Fashion Guide, 2016(1): 61-67.(in Chinese)
[30] 韩敏敏.瑞兽祥禽画衣冠,黼黻灿烂文章鲜——山东博物馆藏明代服饰赏鉴[J].收藏家,2012(10):31-36.
HAN Minmin. Costumes with auspicious animals and excellent articles—appreciation of costume of Ming Dynasty collected at Shandong museum[J]. Collectors, 2012(10): 31-36.(in Chinese)
[31] 许晓.孔府旧藏明代服饰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4.
[32] 安作璋,朱亚非,陈冬生.山东通史:明清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3] 张勃,荣新.中国民俗通志:节日志[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
[34] 王云.明清山东运河区域社会变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5] 聂崇义.新定三礼图[M].丁鼎,点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657.
[36] 罗祎波.汉唐时期礼仪服饰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6.
[37] 周公旦.周礼[M].徐正英,常佩雨,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4.
[38] 郑玄,贾公彦.仪礼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39] 郑玄,孔颖达.礼记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40] 申时行.明会典[M].万历朝,重修.北京:中华书局,1989.
[41] 徐一夔,梁寅,刘于,等.大明集礼[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
[42] 胡戟.中国古代礼仪[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
[43] 丁广惠.中国传统礼仪考[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6.
[44] 王革非.我国古代婚姻与女性传统婚服简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
[45] 李媛.明代国家祭祀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46] 张佳.新天下之化——明初礼俗改革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47] 赵克生.国家礼制的地方回应:明代乡射礼的嬗变与兴废[J].求是学刊,2007,34(6):144-149.
ZHAO Kesheng.Local respond of state ceremonial system:trasformation and declination of local shooting ceremony in Ming Dynasty[J].Seeking Truth,2007,34(6):144-149.(in Chinese)
[48] 孔祥林.孔府文化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13.
[49] 陈戍国.中国礼制史:元明清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1.
[50] 费尔南德·罗布代尔.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与资本主义[M].上海:商务印书馆,2017.
[51] DANIEL R.The culture of clothing:dress and fashion in the ancien regime[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52] 柯律格.长物:早期现代中国的物质文化与社会现状[M].高听丹,陈恒,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
[53] 邢乐. 近代中原地区汉族服饰文化流变与其现代传播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17.
[54] FOSTER H B,JOHNSON D C.Wedding dress across cultures[M].London:Bloomsbury Publishing PLC,2003.
[55] SHOUP J A.Culture and customes of Syria[M].New York:Greenwood Press,2008.
[56] DORÉ H.Recherches sur les Superstitions en Chine[M].Miami:Hardpress Publishing,2013.
[57] 李慕寒,沈守兵.试论中国地域文化的地理特征[J].人文地理,1996,11(1):7-10.
LI Muhan, SHEN Shoubing.On the geographical features of the regional culture of China[J].Human Geography,1996,11(1):7-10.(in Chinese)
[58] 梁惠娥,沈天琦.地域性服饰色彩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服装学报,2016,1(1):90-93,122.
LIANG Hui'e,SHEN Tianqi.Current situation and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regional clothing color[J].Journal of Clothing Research,2016,1(1):90-93,122.(i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