蟳埔女与惠安女传统服饰比较分析

2018-05-04 09:00王莹莹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惠安女发式头巾

王莹莹,陈 芳



蟳埔女与惠安女传统服饰比较分析

王莹莹1,陈 芳2

(1.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 工艺美术系,安徽 淮北 235000;2. 江南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蟳埔女与惠安女是闽南泉州最有特色的两大渔女。蟳埔女和惠安女服饰特点相近,尤其是崇武地区的惠安女,其服饰外表与蟳埔女相似度极高,容易使人混淆。但基于二者的地域因素,他们在首服形制、服饰细节和装饰特点上还是存在诸多不同。以崇武地区的惠安女为例,详细阐述了蟳埔女服饰与惠安女服饰各自的民族特色。研究表明,蟳埔女服饰与惠安女服饰都是闽南民间传统服饰的重要分支,其传统服饰相互关联,不可分割。但同时,它们又是独立的个体,都具有本地区鲜明的服饰特色及厚重的文化内涵。

蟳埔女;惠安女;头巾;斗笠;大裾衫;宽腿裤;红衣;仗仔

蟳埔女与惠安女都是闽南地区的传统渔女,共同生活在同一海岸线上,人们滨海而居,资食于海。同样信奉妈祖文化,属于汉族群体,在文化方面相互习染。目前关于惠安女服饰的相关研究已经较为成熟,在惠安女服饰的光环下,蟳埔女服饰研究程度俨然不够全面,容易使人混淆。目前还未有针对蟳埔女和惠安女服饰比较的相关文章。卢新燕教授在《福建三大渔女—服饰文化与工艺 》中对蟳埔女和惠安女的头饰和服饰都有所涉及,但研究重心偏向惠安女服饰。刘洋教授的《蟳埔女服饰特征及其文化内涵》一文对蟳埔女服饰分类详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文章对服饰内涵缺少进一步的研究。本文对蟳埔女传统服饰(见图1)与惠安女传统服饰(见图2)进行比较研究,深入挖掘蟳埔女和惠安女服饰之异同,更为准确地剖析蟳埔女传统服饰的基本特征与文化内涵,并由此深入了解蟳埔的民族历史文化。研究表明,蟳埔女与惠安女有着互相迥异的个性文化,其传统服饰在结构、造型、尺寸、色彩等方面存在局部上的差异,既有体现独特族群个性的一些文化符号的传承,同时又不乏临近族群服饰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与融合,内在之间隐藏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总体上共性大于个性。

图1 蟳埔妇女服饰(选自《福建三大渔女》)

图2 惠安崇武妇女服饰

一、蟳埔女与惠安女首服形制比较

(一)头巾

清代,在闽南的泉州、漳州两府与粤东的潮州地区,妇女出门普遍流行盖头巾——一种被人称之为“文公兜”或“文公帕”奇特的服饰[1]。尤其在泉州当地,盖头巾已转变成“戴头巾”,头巾已成为当地传统渔女服饰装扮的一部分,使用者众多,且使用频繁。蟳埔女和惠安女一样都有佩戴头巾的习俗。

蟳埔女的头巾在不同年龄段有着不同的系结方式,年轻人习惯把头巾在下巴位置打结,中年之后,保护头部的需要打上后结。60岁之上,就不再佩戴头巾,而是用一条发带作为眉勒缠在额前。蟳埔女的头巾短,系结时仅需要将一块方形面料对角相叠覆于头顶,巾角简单相系便可,并不需要缀仔、钉扣的辅助,并且主要是下海的时候做防护作用佩戴,佩戴时簪花数量减少,随着滩涂劳作的消减,现今的蟳埔女也很少带头巾。

崇武地区的惠安女戴头巾的习惯则正好相反,如图3所示,她们将头巾作为日穿装扮,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外出几乎都要带上头巾。她们用粗的铁线做成长 56cm, 宽 2.5cm 弓形的假发辫作为头巾架把头巾撑成三角形,再在铁线上缠绕覆盖多股黑毛线装饰成假发髻,辫梢留有黑色短穗作为装饰,再将方形头巾对叠一个三角形,用小别针固定在头巾架上[2]。惠安女头巾花色繁多,戴头巾时把脸孔两边遮住成一倒三角形。使用“缀仔”作为装饰物,主要以简单的六瓣花和半圆形的花饰为主,通常在脸颊两侧别上2枚綴仔,下巴往下的位置别上2枚綴仔,花头巾是惠安女装扮的必备之物,成年妇女出外几乎都使用头巾裹头,使用频率高,每人都会攒上百条的不同花色头巾。相比蟳埔女,惠安女更加看重头巾的装饰作用。

图3 戴头巾的崇武惠安女

图4 戴头巾的年轻蟳埔女

(二)发式

泉州蟳埔女的发式,被称为“粗脚头”,来源于蟳埔地区女性不裹足,留天足的蟳埔女相对于“绪脚”(缠足)妇女而称为“粗脚”,其发式就被称为“粗脚头”。一般是指蟳埔女成年之后所梳的发型(见图6)。 蟳埔女发式以螺旋团发髻为主,将全部头发分成前面的1/3和后面的2/3两部分,用红绳将后面的头发扎成马尾,发无分股,将马尾拧成绳状(发量不够可加入假发),辅以芦荟汁,以螺旋团结于脑后,髻心插上一支象牙筷固定,发型前面不留刘海和碎头发,这是由于成年后的蟳埔女需要经常下海,而刘海常被海风吹乱影响劳动便将所有额发归拢脑后,保持整洁。

崇武地区的惠安青年渔女的发式称为“中扑”,是惠安女发式演变至今所形成的固定发式。中扑发型因需要与头巾相配合,大多数都隐藏在头巾之下,因此不做过多的发髻,而是以发辫为主完成发式造型。梳发时可先将头顶部分的长发挑起,扎好后使其成蓬松状,再将发束分成两股扎成麻花辫。剩余头发分成左右两部分,与头顶的发辫合拢再编成辫,在耳后扎好发尾,耳侧各别上发夹,梳好刘海,即可完成中扑发式。老年渔女和青年渔女不同,年老的渔女梳的是“螺棕头”,也称为“圆头髻”,整体发式造型的最大特点是比青年渔女多了一块假髻。梳发时,老年渔女不留刘海,如年轻人一般先把头顶部分的头发扎好,编成左右两股,把辫子盘结在头顶和两侧,构成小等腰花角形状,有的则剪一段比头宽稍长的辫子股单独结扎于头顶中央成八字形状[3]。剩余头发和编好的辫子再扎在与耳平齐的位置,让发束发散在耳后两侧,脑后戴上事先准备好的方形假髻,后用U形金针固定。

图5 崇武惠安女“中扑”发式(选自《福建三大渔女-服饰文化与工艺》)

图6 蟳埔女发式

(三)发饰

蟳埔女的头饰主要由发梳、簪饰、花围组成。发梳通常是鎏金工艺的金梳,或者是塑料工艺的鱼纹造型梳和蝴蝶造型梳。发梳主要都插在头顶,贴合头皮。簪饰主要是由金铳针、贡锤针和蝴蝶金簪为主,围绕发髻环簪,簪尾的金针有序插入发髻。这三种簪饰具有代表性,寓意深厚。例如金铳针的佛杖造型代表神佛惩凶避恶,贡锤针则是人死后敲响鬼门关之物,蝴蝶金簪的佩戴者在家族中必须是上了年纪的老祖宗才能够佩戴。蟳埔女所戴花围是蟳埔女最为显著的特点,她们平时佩戴2-3串,喜庆节日多达5到7串花色各异的花环[4],层层叠叠,多以花苞为主。除却花围,还会簪上各种独枝花朵,时令鲜花有之,假花亦有之。蟳埔女爱花是天性,在戴花上花费大方,除了上早市买花,还自己种花,粗糠花、茉莉花、素馨花等等都是常见的花围制作材料,久而久之,是否戴花就成为了判别蟳埔女的标准之一;崇武地区惠安女的发饰简洁,在头巾覆盖下,只能在头顶露出的部分位置做装饰。通常会在头巾架的位置簪戴简单的粉红蝴蝶结发饰,再在正中至上而下插一把绿色或者红色的塑料梳做装饰。相比之下,老年渔女的发饰会丰富一些,除了塑料梳之外,还有塑料串珠花饰,一般以左右对称插在假髻两边,假髻上方也会装饰1-2枚花饰。

惠安女的斗笠上有一层桐油防损,再在上面刷一层黄漆,斗笠尖顶圆润且漆有四瓣红色三角形小棕片,棕片顶部有4个绿色塑料扣,用带有图案的带子系结。两侧还可镶上绢花、绒花、塑料花,斗笠里面还夹手绢、镜子、照片、香囊等;而蟳埔地区的黄斗笠也是黄色竹蔑编制,但没有刷黄漆,而是以编织纹样自然呈现,蟳埔的黄斗笠较之惠安黄斗笠来说,笠尖更高且除了笠尖上的四瓣红色棕片以外,笠面四周还刷有四个红色菱形漆,与惠安女不一样,蟳埔女的斗笠通常不作多余的装饰,用红线系结。

二、服饰形制种类比较

(一)上装

(1)蟳埔女的大裾衫和红衣。蟳埔女“大裾衫”的结构与现今崇武地区的惠安女大裾衫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衣身皆采用前后中破缝,整体款式为“A”字形,立领右衽形制,袖身为接袖。继承了汉族传统“十字形,整一性,平面体”的经典结构,衣身和袖子左右对称,庄重平稳中略显保守单调。蟳埔服饰结构相比崇武节约衫更为简洁。蟳埔服饰衣长更长,与惠安服饰的“民主肚”相反,蟳埔服饰衣长大都介于腰臀之间,既不露脐也不露肚,称之为“封建肚”。如图7(a)所示,大裾衫下摆有一定弧度,但较为平缓。衣身无折痕;领为立领;袖身较阔无装饰。门襟处滚窄边,布扣在腋下分布较为稀疏。红衣是蟳埔女标志性外套,如7(b)所示,红衣由“薯榔”染成,整体呈黄赭色,短小精悍,衣身无装饰图案。同样是拼接袖结构,袖长至手腕位置;衣身两侧各有两个斜插袋,斜插袋的袋位既深且高,袋口较大,方便渔女在劳作时存放物品。蟳埔女天凉讨蚵时通常会加上红衣外套用以御寒,而惠安女是没有红衣外套的。

图7 蟳埔女上衣

(2)崇武地区惠安女的节约衫和束胸内衣。惠安崇武节约衫的衣身短,衣长仅45cm,如图8(a)所示。据《惠安县志》记载:“70 年代以后,妇女的上衣长度缩短不过肚脐。”[6]如图2所示,惠安女大裾衫上半部紧贴胸背,下摆幅度渐大,侧缝弧度起翘大;衣身多有规则性折痕,折痕宽度从中部向两边呈菱形式缩小;领为平翻领;袖窄,袖长仅至小臂一半,袖口有多层次装饰花边。门襟处布扣细长,且在腋下处分布密集;束胸内衣是惠安女穿着节约衫的配套服饰,有背心和短袖两种形式的内衣,如图8(b)所示。早期主要是为了束胸,发展至今则主要出于审美性质的考虑。束胸内衣呈对称形式,胸围位置有上下拼接,下摆位置的缘边装饰较繁复隆重,动作时隐约可见,在束胸内衣上还开有口袋,用以放置小物件。

图8 惠安女上衣(选自《福建三大渔女—服饰文化与工艺》)

(二)宽腿裤和仗仔

蟳埔女和惠安女的下装都着宽腿裤。如图9(a)、(b)所示,宽腿裤的腰头宽且都是使用白、蓝二色布头与裤身拼接。宽腿裤裤身肥大,且都是大裆裤,裆内比较宽松,活动自由,有利于生产劳动。穿着时腰头相叠,再用裤带系结。不同的是,惠安女穿着的宽腿裤还有绿色腰头拼接的款式,并且宽腿裤上有明显的折痕,除了美观之外,也便于下海时能够快速折叠起裤腿,既不使布料起皱也能防止裤腿浸湿。蟳埔地区的宽腿裤则没有折痕。对于蟳埔人来说,她们的服饰外表相差最大的无疑是蟳埔女下海讨蚵时外穿的仗仔短裤。惠安女无论春夏秋冬,都长裤着身。而蟳埔女常常在劳作时便会换上仗仔。如图9(c)所示,这种仗仔短裤比之宽腿裤更加肥大,主要由腰围、三角插片和裤腿三部分组成,其结构左右对称。裆部有很大余量,渔女劳作时可进行大幅度活动;仗仔右侧腰头上有两个扣袢,穿着时用另一侧袢带穿过扣眼后直接系紧即可。

(三)装饰工艺比较

与蟳埔女相比,惠安女更加注重服饰配饰。惠安女喜在领面上、袖口处装饰图案,袖口处有独属于当地特色的花纹纹饰或者阑干拼接,衣身多为蓝色。惠安女区别于蟳埔女最大的特征在于惠安女在穿着宽腿裤时,多数情况下会在裤腰上挂上银腰链或多彩塑料腰带。塑料腰带由塑料彩带编制而成,最有特色的是用白银打成的腰带,银腰带的股数从一股到十二股不等[7],越重代表越富贵。惠安女早期的綴作衫在胸口位置有拼接,发展至今,惠安女服饰的拼接逐渐消失,前后片完整,而蟳埔女大裾衫至今还保留着拼接的服装款式。

图9 惠安女和蟳埔女下装

三、蟳埔女服饰和惠安女服饰在功能性和风俗文化上的殊途同归

惠安和蟳埔一样临海而居,他们的居住环境、文化生态极为相似。和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不同,他们受海洋文化影响更加深厚,惠安和蟳埔的主要社会经济活动都倚靠滩涂养殖和渔业捕捞,所以生存方式与文化类型方面也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服饰文化则体现出以宽衣窄袖为主的款式特征,在设计观念、造型、结构、色彩、肌理等形式方面传达出一些相似的审美因素。

(一)惠安女与蟳埔女的生活习性和民俗风情相通

在闽南一带,渔女在家庭中的作用举足轻重,除了兼顾家庭以外,渔女们的劳动强度并不逊色于男性,除了讨蚵种蛏,还能够贩卖海货、挑拾重物、建房开路.....惠安与蟳埔同样信仰妈祖,将妈祖作为“驱邪避难”的保护符和出门远行的心里寄托。惠安建有“天妃宫”、蟳埔建有“顺济宫”。每年的三月二十三日妈祖圣诞,两地都会举行隆重的祭祈活动,每逢重大事宜,也会到妈祖庙请示妈祖。这种相似的宗教环境,也是惠安女与蟳埔女紧密相依的原因之一。婚俗上看,二者早期皆有“走婚习俗”,惠安女有“不落夫家、常住娘家”的婚俗习惯,男女青年结婚时,新娘在结婚的第三天就必须回娘家长住,直到怀孕临产时才能回夫家长住[8]。而蟳埔有“夜婚”的习俗,新娘在婚后十四日内白日回娘家,天黑回夫家。

(二)惠安女与蟳埔女服饰的实用功能和美感相似

从服饰的实用功能上看,蟳埔女和惠安女服饰的表现是比较一致的,二者均是为了适应海洋文化的需要而在劳作中经过反复改进才形成今天的形式,例如“A”字造型的上衣,具有排湿散热的功用。宽腿裤卷起以后可以避免被海水浸湿,头巾、斗笠可以阻挡风吹日晒,服饰镶拼的位置接近,不约而同地安排在衣袖与前襟等位置,以便于拆换。从审美上看,蟳埔女与惠安女的服饰装扮是在本地文化和外来文化相互交融影响下产生的审美偏向,二者皆喜穿蓝色衣、黑色裤,都具有鲜明的海洋文化特色。她们乐于打扮自己,师法自然,尤其注重头饰装扮,喜簪花卉、发梳、簪饰,虽然劳作艰苦,却没有降低她们对于美丽的追求。相对于旧社会裹脚的女性来说,她们摈弃旧俗,选择不裹脚勇于承担家庭重任,这不仅只是一种心理审美的倾向,更是一种顽强不息的表现。

四、结语

蟳埔女与惠安女服饰在形制、造型、审美观念、题材和服饰用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海洋文化的影响下同根相依。蟳埔服饰和惠安女服饰更多的是细节上的区别,各自保留着自己独特的个性,后又随着各区域的发展交汇,两种本就相似的文化相互靠拢,在服饰外表上反映出一定的共性,都是闽南地区民间独特海洋生活、人文环境、民族和民俗风情等文化内涵的反映。其在服饰的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上还具有相似性,善于将视觉审美巧妙融入劳作的技术美中,从而呈现美妙的艺术效果。总体来说,共性大于个性。

[1] 吴榕青.闽南粤东妇女服饰“文公兜(帕)”考辨[J].闽都文化研究,2004,(02):957-974.

[2] 卢新燕.福建三大渔女服饰文化与工艺[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4:56.

[3] 欧阳端凤.中西融合的头上花园——蟳埔女头饰的文化溯源与符号解读[J].艺苑,2016,(03):92-96.

[4] 陈国强.福建惠安崇武的衣饰与族属试探[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02):130-136.

[5] 卢新燕.福建惠安县大岞村渔女头饰特征及文化内涵[J].装饰,2013,(07):82-84.

[6] 牛犁.汉族特殊族群(惠安女和高山汉)女性服饰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14.

[7] 张静.近现代闽南、江南、皖南地区民间妇女服饰比较[D].无锡:江南大学,2008.

[8] 王秀华.惠安女服饰文化和婚俗文化探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07):135-138.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Traditional Costume of Women in Xunpu and Huian District

WANG Ying-ying1, CHEN Fang2

(1. Department of Art and Crafts, Huaibei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Huaibei Anhui 235000, China; 2. Jiangnan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Textile and Apparel, Wuxi Jiangsu 214122, China)

Xunpu women and Huian women are the two with the most distinctive cloth features in Quanzhou, Fujian province. The cloth features of Xunpu women are similar to those of Huian women, especially in Huian of Chongwu area, its appearance has a high degree of similarity with that of Xunpu women, which makes people difficult to distinguish one another. However, based on the geographical factors of the two, they still have many differences in the shape of their head dress, the details of clothing and the emphasis of decoration. Taking the area of Chongwu for an example, this paper elaborated Xunpu women cloth and Huian women cloth respective characteristics.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Xunpu women cloth and Huian women cloth i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Minnan folk costumes, their traditional costumes are interrelated, inseparable.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y are independent individuals, with distinctive regional cloth features and heavy cultural connotations.

Xunpu women; Huian women; head scarf; bamboo hats; daju shirt; broad legged trousers; red dress; zhangzai

TS941.7

A

2095-414X(2018)02-0031-06

王莹莹(1980-),女,副教授,研究方向:服装设计与工艺.

2015年度安徽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KJ2015A446).

猜你喜欢
惠安女发式头巾
启发式提问
美丽的惠安女
四条头巾
布艺贴画——勤劳的惠安女
要怎样称赞你
诗情画意:唐代女子的发与饰
头巾的颜色
头巾的颜色
骆雪芳:梦飞国际教育的惠安女
浅析清代汉族女子发式造型对当代发式设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