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琳惠 张晓青
[提要] 本文以山东与日本之间的贸易及投资合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自2000年以来双方贸易和投资发展变化情况,挖掘双方经贸合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通过研究发现:(1)山东与日本贸易之间在自然、经济和社会文化方面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2)近十几年来鲁日贸易取得了较快的发展,贸易结构得到优化,但地位依然不是很高;(3)鲁日贸易间存在山东省内各地区对日贸易发展不平衡、出口产品附加值低、对日资本引力不足、贸易摩擦突出等问题和挑战,需要采取合理的政策和措施,妥善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词:山东;日本;贸易;投资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8年2月2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奉行“引进来、走出去”的对外开放战略,与世界各国的贸易迅速发展,其中日本作为我国的近邻,与我国的经济贸易联系尤为密切。山东省是我国大陆东部最接近日本的地区,又是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具有与日本实现产业对接及区域分工合作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与日本的经贸合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然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为保护本国经济的发展,日本对山东出口的部分农产品及工业产品设置了很高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对鲁日之间的贸易往来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山东与日本的贸易发展过程、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于鲁日贸易的健康持续发展乃至更多区域之间的经贸合作都具有积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学者们对于山东与日本之间经贸联系的研究,大多是通过不同的视角和侧面展开的,且经常将日韩两国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王爱华就曾在《山东与日本:投资贸易合作的热点难点问题研究》一书中通过对山东与日本投资贸易合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的深入研究,分析了其主要影响因素和深层原因,并结合国际经济新形势和日本对外投资新动向,探索了今后的发展路径和应对举措。一部分学者主要对山东特别是东部沿海的青岛、烟台、威海等地与日本贸易和经济合作的条件、优势和现状进行分析:如邢仕宏、董崇黎、王喜红、王爱华等;一部分学者侧重于对日本制造业产业转移以及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吸引日资的现状、特点、趋势和措施等进行分析,并与中国其他省份进行比较:如王秀霞、林泓、张东辉、王景明、张岩、吴敦龙等;一部分学者则更注重于对鲁日贸易间存在的问题、制约因素及影响进行研究,并提出自己的对策建议:如刘莹、张建平、王杰、夏春光、范振洪、王鹏飞等;还有一部分学者将山东省置于整个中日韩自贸区、东北亚或环黄海经济圈的大背景下来研究其与日韩之间的贸易或承接日韩制造业产业转移情况,并研究其发展战略:如杨鲁慧、曲建忠、许正中、王伟、田燕梅等。
基于此,本文以山东与日本之间的经贸合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山东与日本贸易的优势条件,运用《山东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中2000年到2015年的鲁日贸易相关数据对二者之间贸易和投资的演变过程及现状特点进行比较分析,探究鲁日贸易间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据此提出促进两地之间经贸健康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自然条件。山东省与日本隔海相望,距离日本不到800公里,拥有天然的地缘优势;山东省海岸线曲折绵长,濒临渤海和黄海两大海域,水路交通便利,港口发达,有利于与日本的经贸往来;山东省位于我国东部平原地带,水热资源条件好,有利于农作物和一些经济作物的生长,这为山东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贸易提供了基础,有利于山东省农产品和各种加工食品、纺织品等向日本的出口。
(二)经济条件。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日本产业转移和中日韩自贸区建设逐步推进的经济大背景也为山东与日本的经贸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山东省耕地广阔、矿产资源和农业资源丰富,同时人口众多,利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日本地域狭小、资源短缺,但其经济高度发达、科技先进,利于发展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因而山东与日本在资源和产品上形成了互补,从而有利于双方的贸易往来;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山东省的交通运输网络逐渐完善,形成了集铁路、公路、水运、航空为一体的综合交通体,这也为鲁日之间的经贸往来提供了便捷。
(三)社会文化联系。山东省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而日本自古以来都深受儒学文化的影响,历史上双方交往频繁,这使得山东与日本在思维方式、生活习惯、意识形态、社会心理等方面具有相似性,有利于双方在经贸上达成共识;同时,日语和汉语拥有很深的渊源,相似性较强,这使得双方在沟通方面的障碍较小,从而有利于鲁日之间的经济交流。
(一)山东与日本贸易总量和地位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曾经陷入一段萧条期,这也导致了日本对外贸易和投资的发展缓慢,使得山东与日本之间的贸易处于低水平。但在进入21世纪之后,日本积极进行经济结构改革和调整,山东与日本之间的贸易也蓬勃发展起来,进出口贸易总额由2000年的59.65亿美元逐年上升,虽然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的贸易额有所下滑,但在此之后依然保持较快增长,并在2011年达到顶峰,贸易总额接近250亿美元。但近几年来由于受到全球经济不景气以及中日之间政治局势紧张性加剧等因素的影响,鲁日之间的贸易量也有所下滑。
从鲁日贸易在中日贸易中的地位来看,近十几年来鲁日贸易占中日贸易的比重基本维持在6%~8%之间的水平,变化趋势比较平稳,未出现大范围的波动,山东在日本对华贸易中的地位并不是很高,2015年山东与日本的贸易总额为199.96亿美元,这与广东省的622.59亿美元、江苏省的528.19亿美元的对日贸易额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
从鲁日贸易在山东省对外贸易中的地位来看,虽然21世纪以来山东与日本的贸易额基本呈现上升的态势,但日本在山东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却逐年下降,从2000年的23.87%下降到2014年的8.09%,下降超过15个百分点;2015年鲁日之间的贸易额远低于鲁美之间的359.46亿美元、鲁韩之间的322.48亿美元,與山东与东盟之间的305.79亿美元、山东与欧盟之间的297.63亿美元也有较大的差距,这主要与鲁日两地之间的产业结构调整、贸易摩擦等因素有关。
(二)山东与日本之间贸易结构的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人民生活方式和消费水平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近十几年来山东与日本之间贸易的结构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从进出口贸易结构上来看,自2000年以来,山东对日本的出口额与进口额都总体呈现上升之势,且贸易顺差逐渐增大,由2000年的27.61亿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101.28亿美元,这主要是由于山东凭借自身的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导致其农副产品和劳动力密集型的初级工业制成品具有价格优势,又由于日本在山东投资加工的产品大量返销日本,因此导致了山东对日出口额的迅速增长;而在山东从日本的进口方面,主要是由于日本对外出口的产品大多为技术密集型的高端工业产品,这与山东整体的发展水平和消费水平不太适应,因此导致山东从日本进口贸易额增长的滞后,从而致使贸易顺差的不断增大,这对山东外汇收入的增加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从鲁日贸易的产品结构上来看,近十几年来呈现出初级产品占比下降、工业制成品占比上升,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占比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品占比上升的总体态势,这也反映出山东省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科技实力的提高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良好成效。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贸易逐渐兴起并在区域对外贸易中占有相当的比重。2015年,山东省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341.6亿美元,同比增长15%,山东对日本的服务贸易出口额超过10亿美元。作为服务贸易的主要类型,山东与日本的旅游服务贸易在2010年之前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山东接待日本旅游人数由2000年的13.26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56.65万人,不过近5年来这一数据有所下降;同时,山东对日本服务出口结构也不断优化,在旅游、运输等传统服务出口保持一定规模的同时,金融保险服务、计算机信息服务等新兴高附加值服务出口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此外,日本还是山东省的第一大外派劳务市场,山东研修生占到中国向日本派遣研修生的1/4以上。
(三)山东吸引日资的特点与发展变化。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阴影逐渐褪去、日本经济的复苏以及在整个世界经济经历大规模的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背景下,日本的一些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开始移师中国,日本的对华投资逐渐增加。恰逢山东省正在积极推进工业化进程,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又加上与日本地缘关系的临近,因此山东省特别是半岛地区开始承接日本制造业的产业转移,积极吸引日资推进其经济的发展。山东省实际使用日商投资金额呈现平稳的增长,由2000年的3.34亿美元升至2007年的6.86亿美元,但受到2008年经济危机影响,导致日本对外投资热情减弱,致使2008年、2009年出现明显的负增长,虽然之后有所复苏,但由于近几年来世界整体投资环境的不稳定,导致日本对鲁的投资波动较为明显;日商投资在外商对山东省的总投资中所占的比重在近15年来呈现出在波动中下降的态势,由10%以上下降到4%以下,这既与山东省吸引外商范围的扩大有关,也说明了日商投资在山东省利用外资中地位的下降。
(一)山东省内区域发展不平衡。作为距离日本最近、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对外联系最便捷的地区,山东半岛特别是青岛、烟台、威海三地与日本的交流合作、经贸往来最为频繁。2015年,青烟威三地市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省的56.5%,实际使用外资总额占到山东全省的59.7%。在与日本的贸易往来中,仅青岛一市对日本的出口贸易额就达到52.9亿美元,占到全省对日出口贸易额的35.9%,具有绝对的优势;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由于受地理位置、经济基础以及政策等方面的限制,对日贸易明显落后,与东部沿海地区呈现两极分化的态势,比如2015年济宁对日出口1.66亿美元、滨州对日出口1.22亿美元、枣庄对日出口1.04亿美元等均与东部地区差距显著。在吸引日资方面,山东半岛的青烟威等地发展水平高、产业基础好,对日资的吸引作用强,2003年,山东省政府提出要把青岛、烟台和威海建成面向日本、韩国的半岛制造业基地,这也为这三地积极承接日本制造业产业转移提供了条件;相比之下,广大的中西部内陆地区对日资的吸引力较低,难以与东部地区形成合力,这也直接影响了山东省在与日本经贸合作中的整体竞争力。
(二)出口产品附加值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近十几年来,虽然山东在与日本贸易的数量上呈现上升的态势,但在出口产品的质量方面却存在附加值低、技术含量明显不足等问题。目前,山东向日本出口的产品依然以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等初级加工产品为主,具有明显的劳动力密集型特点,这样的产品附加值较低,导致山东对日出口的经济效益不高。山东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密集型出口产品,未能形成品牌优势,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的缺乏致使山东在对日贸易中处于劣势一方。与长三江、珠三角等地区相比,山东半岛也尚未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区域创新管理及服务体系,整体的研究与开发力量相对较弱,科研人才较为短缺,这都制约着技术创新、自主品牌研制和吸引日资能力的提高。
(三)资本引力不足,投资结构有待优化。作为距离日本最近的省份之一,山东在与日本贸易和引进日资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優势,然而山东却并未最大限度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在贸易量及吸引日资方面均与广东、江苏等其他省份存在差距。另外,日本对山东的投资行业以传统加工制造业为主,虽然近年来第三产业比例有所上升,但第二产业依然占有较大的比重,这些产业具有低成本、低风险、投资回收期短、投资利润率高等特点,但长此以往不利于山东省投资结构的优化。同时,制造业投资向服务业投资方向的转变也导致了日本对山东整体投资的下滑,因为服务业投资受商业习惯、人才等方面制约比较大,而日本企业海外投资又相对谨慎,这使得日本对山东投资结构的转型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
(四)政治历史问题严重,技术性贸易壁垒等贸易摩擦突出。近十几年来,随着中国对日本贸易量的激增、贸易顺差的不断加大,出于维护本国产业利益的原因,日本开始实行贸易保护主义,运用大幅提高关税、技术性贸易壁垒等不正当手段对我国出口的产品进行设限,这也严重影响了山东对日的产品出口,经济利益遭受破坏,致使贸易摩擦和贸易争端不时发生。同时,一国的贸易活动与其政治历史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地之间的经贸往来经常受其政治关系左右,近年来中日政治关系紧张、领土纠纷严重,这也对山东与日本之间的贸易联系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一)统筹规划,促进省内各区域协调发展。一方面山东半岛的青岛、烟台、威海等地作为与日本经贸往来的龙头力量,应当充分发挥其对内陆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技术扩散、产业转移、信息传递等方式带动其他地市经贸的发展;另一方面山东省政府应积极推进区域一体化的进程,统筹规划,促进东部沿海地区发挥其地缘区位优势、西部内陆地区发挥其资源文化优势,充分推进东中西部的优势互补,加强区域合作,形成利益的互动协调机制,共同推进山东省对外贸易的整体发展。
(二)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产品竞争力。要想真正实现山东省出口贸易的健康持续发展,必须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竞争力、形成自身的品牌优势。这就要求一方面政府必须建立完善的制度和法律保障,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从而激发企业和科研人员技术创新的动力和热情;另一方面企业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做好自身的长期规划,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以国际化高标准来进行产品研发和生产,将价格优势转变为品牌优势,从而使产品具有较高国际竞争力。
(三)优化完善投資环境,挖掘吸引日资潜力。良好的投资环境是持续吸引外资的重要保障。因此,山东省应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对于交通通讯网络和人才交流网络的建设,加强港口建设,健全服务体系,优化资源配置,为日商的投资创造良好的环境。另外,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日本的服务业特别发达,因此山东应积极调整引进日资的结构,加大对于日商服务业投资的吸引力度,逐渐从吸引制造业投资转向技术研发、金融、并购、服务外包、软件开发、对外承包工程等多种形式的合作,提高鲁日之间经贸合作方式和领域的多元化水平。
(四)强化产品逾越日本贸易技术壁垒能力,积极面对和妥善解决贸易争端。面对山东与日本之间的贸易争端,一方面应遵循和平协商的原则,通过双方的谈判等途径来加深双方思想和认识上的交流沟通,通过制定双边贸易协定和规则来约束和规范双方的行为;另一方面山东省应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并注重产品的安全和环境效益,从而提高自身产品逾越贸易壁垒的能力,并逐渐提高出口产品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
通过以上的研究分析可以看出,21世纪以来山东与日本的经贸往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双方在进出口贸易、投资合作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快的发展,贸易结构也进一步优化,但与全国其他一些省份相比依然存在差距,鲁日贸易在山东省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也不是很高且呈现逐年下降态势。山东与日本的经贸联系在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文化条件等方面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依然存在山东省内各地区对日贸易发展的不平衡、出口产品科技含量低、对日资本引力不足、双方贸易摩擦严重等问题,这制约着鲁日贸易的发展,山东省应采取合理的对策措施,统筹规划,完善投资环境,提高产品竞争力,从而促进双方贸易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王爱华.山东与日本投资贸易合作的热点难点问题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2]邢仕宏,魏勇,张公毅等.基于引力模型的青岛日本旅游服务贸易的计量经济研究[J].济宁学院学报,2010.31.2.
[3]董崇黎.加强威海与日韩经济合作的研究[J].北方经济(学术版),2007.15.1.
[4]王喜红.在蓝色经济区建设中加强烟台与日韩经贸合作问题初探[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2.26.7.
[5]王爱华,范振洪.山东与日本高新技术产业合作探析[J].东北亚论坛,2009.18.6.
[6]王爱华.山东与日本贸易合作的特点及发展对策[J].东北亚论坛,2005.14.1.
[7]王秀霞,滕海洋.利用日韩投资推动山东半岛的自主创新[J].山东社会科学,2007.11.5.
[8]林泓.日本对华投资新动向与山东对策[J].当代亚太,2007.16.12.
[9]张东辉.日韩产业转移与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J].东岳论丛,2005.26.3.
[10]王景明.入世以来中国主要地区利用日本FDI的特点和绩效研究——江苏、上海、辽宁、广东、山东、浙江五省一市的比较研究[J].日本问题研究,2008.45.3.
[11]张岩,张人广.山东半岛城市群建设中承接日、韩产业转移的相关问题初探[J].城市,2008.21.8.
[12]吴敦龙.山东半岛经济圈承接日本、韩国制造产业转移之分析[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24.15.
[13]刘莹.基于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双视角的山东省与日韩贸易依存性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9.7.
[14]张建平.构建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试验区政策研究——基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视角[J].山东社会科学,2012.16.8.
[15]王杰,何明升.加强山东与日韩经济合作的路径分析[J].东北亚论坛,2006.15.3.
[16]夏春光.日本技术性壁垒对山东农产品贸易出口影响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5.44.24.
[17]范振洪.推进山东省与日本、韩国经贸合作的对策[J].经济研究参考,2005.27.24.
[18]王鹏飞.抓住机遇促进发展——新形势下扩大山东对日韩贸易的对策[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5.3.
[19]杨鲁慧.东北亚地方经济合作与国际产业转移——以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为例[J].当代亚太,2004.13.10.
[20]曲建忠,张海伟.环黄海经济圈次区域经济合作对山东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07.11.12.
[21]许正中,赖先进.基于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构建的中国综合改革示范区战略研究[J].东北亚论坛,2010.19.6.
[22]王伟,伍世代.山东省基于鲁日韩互动的产业与空间结构调整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5.
[23]田燕梅.中日韩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建设政策研究——基于次区域经济合作的视角[J].改革与战略,2016.32.2.
[24]网易.前十月山东与日本进出口贸易增长2.2%[EB/OL].http://news.163.com/16/1207/14/C7MIFT2H00014Q4P.html,201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