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婷
[提要] 民族自治地方经济中,地区经济和关于民族直接相关的经济是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的对象,民族地区的发展也是少数民族特色经济和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在研究探讨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同时,还需要对民族自治地方经济中,对其地方的民族经济有直接相关联的经济活动做进一步探讨研究。国家项目的扶持政策和战略的实施开展,也为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机遇和无限支持。
关键词: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一带一路”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8年2月9日
少数民族经济是一个经济活动,是由大多数民族国家中处于非主流地位的各个少数民族独立发展和经营的;是由多数的少数民族参与者进行的经济活动;也是由少数民族成员管理支控的经济活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实则也是中国各个地方的不同少数民族同胞共同努力发展经济。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内经济也迅速发展的现今,中国各民族地区也共同存在着经济问题,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少数民族特色经济的发展之间如何权衡,如何处理好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是需要我们认真探讨研究的重中之重。
少数民族特色经济,指的是多个民族国家中处于非主流状态下的各个少数民族,从古至今发展和经营的经济,并且在如今传统经济文化发展的基础上,孕育该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特有经济活动。这种新兴的特有经济文化活动,是以本民族大多数成员为主要参与的实践者。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特有经济概念中,“特有”是一个泛指的概念,实际上其他民族所没有的经济特有活动,即使包括其他民族的参与者,但也不如该少数民族既有独特的经济活动和先天的优势。例如穆斯林的清真经济和内蒙古草原的畜牧业。该特有经济还可以分为多个民族共同拥有相同的特有经济,如清真经济和草原经济,该特有经济每个少数民族或多或少都会参与;几个少数民族共同参与和发展的特有经济,像狩猎等共同合作的经济;一个少数民族拥有的独特经济,如少数民族手工业和餐饮业等,通过该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和习俗,发展着当地特有经济来推动总体社会经济的发展。
民族学意义上的发展,是少数民族特色经济发展的本质,也是民族经济发展方面的表现。民族发展的前提是需要民族的存在,而民族的存在并非单指具有这个本民族的血统人存在,也包含该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例如民族特色的习俗、艺术和语言等,慢慢的发展才能让民族兴旺与繁荣起来。少数民族特有的经济,是随着经济活动的绿色和特色的调整下,逐渐形成特定的生态环境和文化类型的产物,也逐渐成为民族成员生活生产特有的经济类型。例如养牛业和养羊业,这种民族的特有经济,也逐渐成为历史上的同质经济。另外,特有经济的发展决定着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传承,也决定着该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是多个民族国家中,不同民族居住的特定地区经济。在中国是指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和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经济。在经济学的研究意义上,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一个共性的问题。
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包含两种形式:一是人口型民族地区经济,二是政治型民族地区经济。有的民族地区,从开始可能都包含这两种形式,既是政治型民族地区也是人口型民族地区。政治型民族地区和人口型民族地区有相似的地方,但在本质上也有不同的地方。
但是,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转移,政治型民族地区也逐渐成为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很低的地区;而有的政治型民族,从一开始很可能就不是人口型民族地区,随着地理环境的优势和国家政策的扶持,少数民族人口逐渐增加,也可能逐渐又成为人口型民族地区,推动着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变革和发展,典型和非典型的民族地区之间,也相互存在着互相转化,人口和政治型民族地区也存在着一定比例的转化关系。
政治型的民族地区,也是民族自治地区,是党中央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每个少数民族间平均分布的结果,是国家《宪法》所承认,也是国家制度中不能更改的。但对内部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区分,区分的标准依据少数民族人口的比例,分为民族地区和非民主地区。进行下一步的细分,也可以把民族自治的地方分为三种:典型、较典型和非民族地区经济的三种形式。构成民族地区经济的属于前两者,所以综合所述,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是指典型民族地区和较典型民族地区的经济活动。
现如今,中国的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和小聚居,这种分布特点使得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成为少数民族经济的表现形式。尽管如此,也应该对民族地区经济做进一步的研究,不能只考虑自治地方经济,参与民族相关的经济活动和相关的经济部门,也就是需要对划分的民族自治地方进一步的划分,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相关程度就是划分的依据。
通常来讲,少数民族人口的比例和地区间的经济和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相关性呈正比,既人口比例越大,二者的相关性也就越大。依据其相关性程度的大小,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少数民族相关经济和少数民族非相关经济。前者是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的历史发展上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联经济活动和部门;后者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没有相应的关联。
综上所述,在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中,根据相关程度的不同也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直接相关经济和间接相关经济。前者是在民族特有的经济的基础上发展分化出来的,或者是在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的聚居区发展起来的。能够直接带动经济的发展,并为其提供市场的经济活动或经济部门。后者的发展虽然不是民族经济分化而来,但是对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具有间接作用。
(一)“一带一路”的战略目标。中国积极参加全球区域的顶层设计治理和21世纪综合整治,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总体目标。其目标有以下几点安排:(1)在“一带一路”的规划路线中,安全沿线对每个国家展开国际交流和合作,一起携手合作,并积极打击反社会反人类的恐怖袭击等安全危害;(2)外交上加强和沿线国家的政治信任,扩大中国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力和政治魅力,成为一个合作友好有能力负责任的大国;(3)文化上展示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体现中国传统的独特魅力,增加我国的软实力,让更多的世界友人认识并了解我国悠久的文化内涵;(4)经济上和沿线国家通过亚投行和丝路基金等路径,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合作贸易和深化投資,最后建立成互利互惠、经济共同增长的开放型经济。
(二)“一带一路”的战略阶段。“一带一路”的阶段建设可以划分为三个,分别是近期、中期和长期。不同的战略阶段有不同对应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措施,相应的每个建设阶段也会分为三个目标:短期、中期和长期。每个战略的短期目标应在实现贸易和投资上,重点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发展及信任合作。中国和其他国家要以务实诚恳的态度,不要打破现有的常规制度安排,让所有参与“一带一路”的合作者都能获得更大的优惠,追求更多的利益,增大彼此间的契合点,使得在中后期的时间段里可以顺利推行下去。
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中期阶段的战略目标,特别是交通的建设,例如运输通道的建设和修建。交通的基础设施的完善,往往是区域间一体化的决定性因素。建设运输的交通道路,能够对中国和沿线的其他国家互联互通,提升经济合作贸易的双边深化合作,在经济合作加强的基础上,加强人文交流和生态保护。
“一带一路”的长期战略,是为了实现中国和沿线其他国家长期永久合作,共同成为彼此间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三)“一带一路”展開对内外开放的新局面。中国对外开放的几个阶段,包括经过了经济特区、沿海沿边开放和全面开放的几个阶段。受各个综合因素的影响和发展,区域的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呈现出了不同的发展状态。在当今这个对内外开放的格局当下,产生了一系列地区之间的发展问题,例如生态环境的问题和资源型产业的发展。
“一带一路”的开展,在进一步深化中国全方位开放、提升东部沿海开放水平发展的同时,将带动中国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提高整体的有效发展,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实现区域均衡发展。
举个例子,西北的少数民族地区充分利用当地的区位优势,在新疆地区建成了丝绸之路的重要经济交通要道、文化和物流中心,促进了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交流和经济的繁荣发展。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依照宁夏的人文优势和传统的民族文化,形成内陆开放型经济的试验区;利用内蒙古紧挨俄蒙的地理优势,构成了由南及北的开放重要平台。
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对西南和中南地区开放的新战略支点,是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位置,能够形成面向东盟的国际通道,对面向南亚和东南亚的经济起到经济辐射发展,也促进了经济区的繁荣和发展。
(四)“一带一路”的战略意义。“一带一路”的实施发展,加强投资基础设施和贸易合作往来等方式内容,对中国民族地区的经济结构起到带动和推动作用,促进地区经济的经贸合作中,推动产业的转型和升级,更加合理有效地实施经济合作。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是中国经济和生态能源安全的重要保障。具备了“一带一路”实施的互联互通基本的前提,此战略构成了中国少数民族对内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和新发展,促进了各个民族地区的产业合作发展,也同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模式,也进一步推动了国家脱艰攻坚的目标实现。
主要参考文献:
[1]施正一.民族经济学导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3.44.
[2]梁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分析[J].经济研究,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