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豫辉 黄梅
摘要: 浙江省石平川钼矿位于浙江东南沿海火山活动带。通过对上横坑矿段矿体地质特征解析,表明:石平川钼矿区上横坑矿段85号矿体是一个隐伏的稳定与较均匀型的富矿体;向85号、25号与5号矿体呈侧斜列式叠瓦状分布。F8矿体错断85号矿体,可以依据此为下一步找矿指明方向。
Abstract: The Shipingchuan molybdenum deposit in Zhejiang Province is located in the volcanic activity belt in the southeast coast of Zhejiang. By analyzing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rebodies in the Shanghengkeng section, it is shown that the No. 85 orebody of the Shanghengkeng ore section in the Shipingchuan molybdenum deposit is an invisible stable and relatively homogeneous orebody; The lateral oblique column imbricate distribution is presented to the orebody 85, 25 and 5. The F8 orebody is dislocated by No. 85 orebody, which can be used as a guide for the next step in prospecting.
關键词: 石平川;钼矿;上横坑矿段;矿体
Key words: Shipingchuan;molybdenum;Shanghengkeng pit;ore body
中图分类号:P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8)14-0234-02
青田石平川地区是浙江省“751”地质找矿工程(石平川钼矿老矿山)重点区域[1]。也是浙江省规模最大的钼矿床,该区自上世纪70~90年代以来,省内多家地勘单位对该地区的钼矿进行了系统的勘查[2-5],认为该区为石英脉型钼矿床。前人对石平川钼矿床研究主要集中在地质特征[6,7]、矿床成因[6]及成矿时代[6]的研究,此次对青田县石平川钼矿区上横坑矿段矿体做了一些基础地质调查,为该区及外围找矿勘探工作及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石平川钼矿区位于华南古板块,浙东南沿海火山凹陷带相对隆起区,温州—镇海北东向深断裂西侧,与淳安—温州北西向断裂交叉结点处。石平川矿区位于平桥—湖庄北西向断裂与雷公胜—金坑口近南北向断裂及峰山—黄垟北东向断裂的交接复合部位,矿床受石平川火山穹窿控制。
1.1 地层
区内主要出露晚侏罗世上统的一套陆相火山碎屑岩,自上而下可分为两段西山头组第一、二段(J3x1~J3x2),其岩性组特征如下:
西山头组第二段(J3x2)顶部主要为流纹质晶屑玻屑凝灰岩夹凝灰质粉砂岩、砂岩及沉凝灰岩;中部为流纹质含角砾晶屑玻屑凝灰岩、流纹质玻屑晶屑凝灰岩;下部为主要岩性为流纹质晶屑凝灰岩。
西山头组第一岩性段(J3x1)岩性复杂,凝灰质页岩、流纹质玻屑晶屑凝灰岩以及流纹质玻屑凝灰岩等互层。
1.2 构造
区内构造的基本特征是:属石平川火山穹窿构造中心部位;断裂构造发育;以缓倾角似层间裂隙构造为主的控矿构造,呈不完整的环状发育在早期花岗斑岩体的周围。
矿区位于石平川火山穹窿中心部位,出露侵入相斑状碱性长石花岗岩(ξγ53(1)),由北西向、北东向和近南北向三组断裂构造交接复合的一个构造软弱带岩浆侵入而形成。穹窿之中心部位大致在水牛塘附近,向四周倾状,石平川岩体位于火山穹窿中部。含矿围岩及岩体接触带总体围斜外倾,其中东、西、北侧接触面总体较陡,南缘相对较缓。火山穹窿构造裂隙是矿床主要容矿构造。
矿区内后期断裂构造十分发育,其产状和相互切割关系,大致可分为三组:北西向、北东—北北东向、北东东向断裂。主要断裂有北西向石平川—湖庄断裂(海溪断裂),横穿测区中部,总体走向 300°,长27km,破碎带宽一般为15~30m,最宽达50~70m,切割地层及北东向断裂,其常形成较宽的破碎带,带内发育构造角砾岩(具次生石英岩化)。断面沿走向具有波状起伏,总体倾向北东,局部倾向SW,倾角为70~78°。断裂具多次活动,早期具有张性结构面特征,晚期具有压(扭)性结构面特点。除此外尚有北东—北北东向龙潭背—峰坑断裂、杉树湾—横坑断裂、金坑断裂等。
1.3 侵入岩
矿区内燕山晚期岩浆侵入活动较频繁而强烈。侵入岩体及岩脉均有出露,根据相互穿插关系,侵入的先后顺序大致是:石英闪长岩→斑状碱性长石花岗岩→花岗斑岩→安山玢岩→辉绿玢岩。
其中石平川岩体:斑状碱性长石花岗岩(ξγ53(1))出露于矿区中部,该岩体总的出露面积为约1.07km2,呈岩株状产出。呈长轴北东走向的椭圆形,产状外倾,为中心式侵入体。岩体与围岩呈侵入接触,接触面具波状起伏,并有分枝现象。岩体之接触面南西部较缓,倾角一般15~30°,东西部和北部较陡为40~70°,接触面一般规则,局部枝叉状。在水平方向上无明显的岩性岩相变化。在垂直方向上则具分带现象,上部为斑状碱性长石花岗岩,并常见石英闪长岩捕虏体,往深部相变为细粒斑状黑云母钾长花岗岩,其间无明显界线。
该岩体与成矿关系密切,不仅是矿体的主要母岩之一,而且也是主要的成矿母岩。本身属杂岩体,由黑云母花岗岩、石英闪长岩与碱性长石花岗岩侵入体组成。侵入定位明显受前期构造裂隙控制。
1.4 围岩蚀变
矿区内围岩蚀变比较普遍,主要有绢英岩化、绿泥石化、黄铁矿化、碳酸盐化等。其中绢英岩化为主要的近矿围岩蚀变,在岩体侵入的热力作用下,岩石普遍具角岩化。
2.1 矿体划分
上横坑矿段85号矿体是在1991年25号矿矿储量升级时在ZK1103号钻孔首先单孔控制的隐伏矿体,在本次地质工作中经对矿段内采矿硐系统调查发现并证实,属于隐伏的富矿体,命名为85号。
本次普查是针对85号矿体深部南西倾向延伸及北西侧F8断裂以西的矿体可能延伸而展开的工作。85号矿体划分和连接依据地质特征和分布规律,结合本次各探矿工程所控制的矿带的总体分布、层位、距岩体接触带的距离、矿体顶底板围岩与蚀变特征以及矿带的单工程厚度、品位、矿石的结构构造等特征比照5、25号矿体的特征,进行划分和连接。
2.2 矿体总体特征
85号矿体属于隐伏矿体,走向控制长380~570m,倾向控制长560~710m,矿体总体倾向南西倾角20~25°,单工程铅直厚度在0.44~2.25m,平均品位0.079~4.78%,全矿体平均铅直厚度0.88m,平均品位1.84%,是一个隐伏的稳定与较均匀型的富矿体。85号矿体被F8断裂切割成二个自然块段,其中F8断裂以西是本次地质工作的重点。
85号矿体分布于岩体上覆J3x2-1中上部流纹质玻屑晶屑(晶屑玻屑)凝灰岩中,距岩体侵入接触带约15~192m层间裂隙带,矿体总体倾向南西倾角20~25°,由矿体顶板等高线图可以看出矿体北东端徒南西缓。北东方向孙洞坑一带85号矿体渐尖灭,与在其下伏约100m位于岩体接触带上覆约50~100m出现5号矿体,两者总体呈斜列式叠瓦状;向东里黄垟、外黄垟一带85号矿体渐尖灭,位于其下伏岩体接触内带50~120m的25号矿体呈侧斜列式叠瓦状分布。空间分布有明显的区别,是矿区分布位置相对较高的矿体之一。
85号矿体从宏观上看,矿体在一定范围内稳定存在。在矿段中部花坑台至横坑坑一带北东向F8断裂将85号矿体切割成二个自然块段,造成其上盘北西侧垂直错距约175~250m。F8断裂虽然错距较大,但对矿体的连续性影响不大,如85号矿体东块段采空区及残留矿体顶板面稳定连续长大于380m,其向南西方向还有较稳定的延伸,位于其南西160m的ZK010控制了小而富的85号矿体就是好的佑证;在东块段矿体被晚期宽约40m岩脉切割,经采矿硐地质调查资料表明岩脉两侧矿体延续自然,说明断而无错。F8断裂西块段同样有这样的特征,布置的ZK001~009等5個钻孔工程均见到85号矿体,各钻孔中矿体的厚度、品位及其变化等特征均较相似,矿体的连接线与矿段的上横坑一带岩体顶界面、成矿构造带近于平行,总体较为谐调。
①石平川钼矿区上横坑矿段85号矿体是一个隐伏的稳定与较均匀型的富矿体。
②向85号、25号与5号矿体呈侧斜列式叠瓦状分布。F8矿体错断85号矿体,可以依据此为下一步找矿指明方向。
[1]青田石平川地区成矿系统研究及找矿意义.
[2]浙江省地质勘查局第十一地质大队.浙江省青田县石平川-永嘉县石染地区钼多金属矿资源调查评价报告[R].温州:浙江省地质勘查局第十一地质大队,2004.
[3]浙江省地质勘查局第十一地质大队.浙江省青田县石平川钼矿区老虎坑块段普查地质报告[R].温州:浙江省地质勘查局第十一地质大队,2005.
[4]浙江省地质勘查局第十一地质大队.浙江省青田县石平川钼矿区十五石块段普查地质报告[R].温州:浙江省地质勘查局第十一地质大队,2005.
[5]浙江省地质勘查局第十一地质大队.浙江省青田县石平川钼矿区坦铺块段普查地质报告[R].温州:浙江省地质勘查局第十一地质大队,2005.
[6]浙东南石平川钼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时代及成因.
[7]浙江青田石平川钼矿地质特征及成矿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