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燕
(钦州学院 广西钦州 535000)
西南民族地区包括西藏自治区、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重庆市等民族地区,其国境线长约8060千米,占中国陆上国境线的44.7%,国土总面积227.19万平方千米,占中国国土面积的23.67%,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西南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密度很高,有白族、壮族、傣族、独龙族、纳西族、藏族、蒙古族、苗族、哈尼族、佤族、彝族、布郎族、布依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种类多达三十多个,同时,西南民族地区也是教育、卫生社会服务水平较低,自然条件恶劣,贫困问题复杂的地区,西南民族地区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块“短板”,也成为中国脱贫攻坚战中难以跨越的一道“门槛”。[1]深度聚焦和破解西南民族地区农民脱贫难题,是社会各界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使命和迫切任务。
西南民族地区林木、牧草资源十分丰富,农业种植很有特色,茶叶、橡胶、甘蔗等经济作物和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致力“三农”工作,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发展目标;加快农村电商建设,推行“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大力推广有利于促进西南民族地区农业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的高效利用有利于缩短销售渠道,加强农户与农户、农户与消费者的农产品信息交流,加快西南民族地区农民脱贫的步伐。本文根据西南民族地区互联网应用情况,对西南民族地区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四种经营模式的选择和应用进行分析。
1.信息中介模式简介
信息中介模式是借助商务平台,实现农户与市场信息沟通交流的模式,分为服务层和基层代理层两种形式,这种模式的核心技术可以通过代理部门完成,从而解决部分农民不懂网络信息技术的难题,农民可以与市场上的客户通过网络服务平台直接沟通完成交易,提高经营效率;另外,网络服务平台运用大数据技术,高效分析农产品交易双方的信息,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和覆盖率。农产品经营者经过短期培训,能利用手机和电脑,随时随地的运用小视频、图片、文字以及美图、文字编辑等信息处理工具,大大的降低普通农民进入市场的门槛,使普通小农户有参与市场营销的机会。[2]
2.信息中介模式建立
首先,进行网络平台建设,有利于农业信息的发布、农产品进行网络宣传以及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接收农产品信息回馈;其次,进行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为网站信息化的发展和农户农产品信息的双向交流提供服务;再者,做好网络平台农产品信息的宣传、信息的接收、消费者对农产品信息反馈等工作。
3.信息中介模式应用分析
信息中介模式的关键点在于网络服务平台的建设,由于西南民族地区农村地域广,经济发展较为落后,西南民族地区农村基础设施状况较差,有部分行政村目前还存在“不通电、不通公路、不通电话”的三不通情况,网络信息服务。服务平台的建设覆盖率是难点,平台和农户之间信息交流的及时性、全面性、真实性是本模式的操作关键。信息中介模式更多地适合线上发展,西南民族地区政府、农产品企业可以选择此种模式与农户进行农产品的信息发布、交流和指导,通过此种模式让政府、企业、农户之间的生产、销售、管理等信息得到更对称的交流。
1.社会化营销模式简介
社会化营销模式发展的基础是微信、微博、博客、论坛等社会化网络技术,该模式将普通个人的社交圈子网络化,运用互联网网络,有效整合个人社会关系资源,建立基于现实基础的网络社交圈。在社会化营销模式中,网民可以借助某一个大家共同关注的话题来传递信息,改变传统的一对一的信息传递方式为一对多的传递方式,完成由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信息创造者和传播者的过程。社会化营销模式将更有效地依据基于位置的服务,开展农产品精准营销、客户关系管理等业务,有利于农产品品牌塑造和推广。
2.社会化营销模式建立
首先,进行社会化平台建设(如微信、博客、论坛、微博等),对农业信息进行发布、农产品进行网上宣传,并经常发起话题让用户参与讨论互动;其次,通过发起话题,讨论交流获得农产品信息,了解客户需求,增加农业企业或农户信誉度和农产品品牌知名度。
3.社会化营销模式应用分析
社会化营销模式对农产品进行网上宣传,并发起热点话题让用户参与讨论互动,通过讨论交流获得农产品信息,由于这种互动式宣传需要农产品经营者主动进行,对农产品经营者掌握的网络信息技术要求相对信息中介模式高。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西南民族地区农产品电子商务可以抢占线上社交网络资源,运用移动互联网的社交方式加深用户之间的关系。微信、微博、论坛等社会化交流方式可以让西南民族地区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参与者有更多的交流和互动,通过农产品信息的相互分享、传递,对西南民族地区的特色农产品进行宣传,建立品牌知名度。
1.交易服务模式简介
交易服务模式是农产品生产者或农产品经销商自行搭建商城或者借助第三方平台直接面对消费者的模式。交易服务模式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农产品生产者自建商城;第二类是入驻第三方平台,包括B2B、B2C、O2O、C2C等第三方交易平台。
2.交易服务模式建立
首先,自建网站直销农产品或进行搭载第三方平台销售农产品;其次,提高网站的知名度,增加产品的浏览率和信用度,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产品,拥有更多客户群体;再者,保证农产品物流的质量和效率,让农产品完整快速地送到消费者手中,提升交易信誉。
3.交易服务模式应用分析
交易服务模式具有方便、直观、低成本的特点,通过提高交易平台网站的知名度,增加产品的浏览率和信用度,保证农产品物流的质量和效率,让农产品完整快速地送到买家手中,提升交易信誉。西南民族地区农民、企业经营主体可以依据自身经济技术条件选择自建网站或搭载第三方平台销售农产品,可以根据农产品类别、数量、保存期限等多种因素选择交易服务类型。
1.价值链整合模式简介
价值链整合模式是结合农业产业链和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的业务模式,整合农业产业价值链,从价值链走向角度建立农产品交易电子商务平台,促使产业链中的涉农企业共同分享农产品生产、供给、需求等核心数据,实现产销一体化信息共享,达到农业产业链上的流通效率及流通速度的最佳状态。
2.价值链整合模式建立
首先,对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整条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实现统一掌控;其次,对价值链进行整合,使产业链条中相关企业建立新的供销关系,让农产品信息管理、交流达到产业链上的最优效率,提高农产品的流通效率。
3.价值链整合模式应用分析
价值链整合模式中价值链的管理者将掌握农业产业链所有成员的状态化数据,包括生产、销售、营销、管理等环节的核心数据,具备控制与管理整个农业价值链经营活动的能力,有利于帮助产业链成员提高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价值链整合模式适合西南民族地区实力雄厚的农产品企业或行业内的龙头企业,这类企业具备打通农业产业链上的所有环节、保证农产品价值达到最高的能力。
西南民族地区农户和农业经营企业根据地方的经济水平、农民群体特性、物流水平、农产品的种类、品牌知名度等因素选择成熟的、经实践证明其实用性的农产品电子商务经营模式。表1是四种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选择应具备的条件和试用的类型。
表1 西南民族地区农产品电子商务经营模式一览表
西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较落后,农业经营主体规模普遍偏小,在电子商务模式的实施方面,存在经营规模较小、中高级电子商务技术人才稀缺、资金投入少、营销水平较低等现实问题,所以,明晰农业经营主体自身以及农产品的优势与劣势,选择合理的电子商务模式,借助多方渠道或者平台,创造出最大价值是当前西南民族地区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
西南民族地区农产品电子商务经营模式在实施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首先,选择适合的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涉农经营主体综合分析外部环境、产品特征、企业战略、企业文化以及基础设施等多方面的因素,选择适合的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及其组合。接着,在确定农产品电子商务经营模式之后,提高电子商务模式的优化能力。在某种电子商务经营模式实施的初期,单纯的模仿可能会削弱电子商务模式的创新能力,但是这个阶段可以带来一定收益,也是电子商务模式发展过程中必经的一个阶段,农产品经营者可以依据内部和外部的具体条件进行局部创新优化,进而不断改良电子商务模式,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最后,反复实践并不断修正农产品电子商务经营模式。涉农经营主体在实施农产品电子商务经营模式的过程中,一方面要适度保证该模式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另一方面要及时调整电子商务经营战术,获取持续性的竞争优势,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进行模式创新和修正,提高电子商务经营模式的生命活力,为市场的变化提前做准备。
:
[1]肖红波.西南民族地区农业资源开发的优势及其模式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08):186-190.
[2]解新华.“互联网+”环境下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6(18):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