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宁市国土资源局 祁沈忠
近年来,海宁市袁花镇抢抓省、市土地整治政策机遇,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节约优先”总原则,结合“低小散”腾退、村庄搬迁、“三改一拆”等工作,全力以赴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形成农田集中连片、建设用地集中集聚的空间形态和集约高效的土地利用方式,极大优化了生产生活空间,城乡统筹发展效应明显。2015年以来,该镇共立项实施红晓村等八个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使用增减挂钩指标904.58亩,盘活存量48.34亩,解决拆迁及搬迁农户安置用地402.34亩,商住用地44.52亩,工业用地500.82亩,公共设施5.24亩,达到改变一片生态、带动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良好效果。今年2月,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车俊在调研该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过程中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要求乡镇顺应城乡一体化趋势,做好统筹发展文章。
▲ 袁花镇农光互补项目实现产业集聚化
紧盯目标、紧扣重点,结合各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提前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耕地垦造、旱改水、标农补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项目的前期调查摸底工作,为当年各项目的立项推进做好准备。通过内业核查挖掘一批、实地踏勘删选一批、鼓励有条件的村自主申报一批等多种方式,落实当年各项目具体实施地块,通过实地讲解施工标准的方式,严格要求行政村按照标准执行。2015-2017三年期间,同步实施耕地开发垦造项目4个,面积1312.4亩;“旱改水”耕地质量提升项目2个,面积245.1亩;标准农田补建项目3个,面积1224.2亩;表土剥离项目1个,面积281.4亩;“十二五”高标准基本农田质量提升项目2个,面积14124.2亩。
明确土地综合整治由镇、村、部门三方联动负责,并且由镇出台土地整治政策,提高工作积极性。行政村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通过招投标方式确定施工单位,签订招投标合同,做好招投标会议记录。国土资源所负责项目的规划立项、材料组织上报、初验等工作,结合“一张图”系统,定期实地调查项目完成情况,并在实施前、实施中、实施后按照同一参照物的方式进行拍照记录,及时提醒完工时间,督促行政村加快进度,对未按时完成项目的行政村减少补贴数额。镇分管领导负责协调工作,保障整治项目顺利进行。
通过召开专题会议方式,依照区块连片、亩均建设用地、农户意愿等原则,在听取各村意见的基础上确定最优整治区域。2015年以来,通过不同区块比选,立项实施了红晓村,黄山岭、镇西村、龙联村,梨园村,长啸于家场、彭墩村台北、彭墩村吴家汇上八个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通过项目的顺利实施,进一步扩大了农业产业区块,实现了现代农业规模化、科学化布局。目前该镇粮食播种面积已达6万亩,其中粮食生产功能区达3万亩,占全市17.59%,粮食产量达2.72万吨。
自确定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以来,袁花镇打好“低小散”企业腾退、农房集聚、“三改一拆”等工作组合拳,各部门同部署、同推进。成立“低小散”行业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无违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等方式,确保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制作镇村两级“低小散”整治作战图,实现挂图作战,进一步明确腾退整治措施及时间节点。同时,整合综合执法、环保、市场监督、国地税等职能部门力量,通过执法手段抓落实,破解部分企业腾退难问题。2017年,全镇共整治完成“低小散”企业(作坊)271家,腾退面积13.85亩。
强化工作落实,通过每半月召开一次现场会的方式,村级全域整治快速推进,实现天天有进展、月月有成效。镇“低小散”行业整治办公室每月不定期联合市场监督管理分局、环保分局、安监站、综合执法分局、“三改一拆”办、经济建设服务中心等部门开展督查行动,发现符合“低小散”企业(作坊)认定标准的,当场发放整改通知书,责令限期整改。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施工过程中,行政村做到每天现场查看项目进程,国土资源所做到每三天一看,分管领导每周一看的频率,对所有地块做到走到看到,保证施工进度和质量。
为实现土地连片整治,进而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合理布局产业发展。在农房集聚搬迁工作进展中,各村社区通过广播、进组落户等方式积极宣传整组搬迁政策与农村小区集聚好处,在群众中形成了良好的舆论导向。同时,加强党员干部带动作用,深入普通群众,及时了解群众的意愿和思想动态,掌握搬迁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出台《袁花镇鼓励引导农村居民进入新市镇公寓房搬迁集聚实施办法》《袁花镇农村居民住房建设管理办法》,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地宣传搬迁政策,为农村集聚打好基础。
▲ 袁花镇千亩良田,耕地保护显成效
通过全域整治合理布局,不断优化一产农业,重点抓好“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工程,实现农民增收。“十二五”期间完成高标准基本农田质量提升12000余亩,未来三年计划累计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5000亩,有效保障粮食安全。运用“技术+资本”方式,加快推进食用菌、保健中草药(桑黄)、大棚蔬菜基地、家庭农场发展。共种植桑黄食用菌90万棒,产量4000公斤,实现产值1600余万元。“农光互补”食用菌基地227亩,实现亩产值12.73万元。抓规模扩展和品牌营销,全力打造“万亩梨园”和“海昌”梨品牌,带领农户走上致富路,梨园村梨树种植面积8300亩,建设水果保鲜库1000立方,梨农亩均产值1.2万元以上,年户均收入3万元左右。
借力全域土地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全力打造“一主两副、两翼齐飞”的发展格局,重点建设“阳光科技小镇”和双丰、濮桥“两创”园区。2015-2017年,“阳光科技小镇”区块共整治土地1800亩,搬迁农房191户,整体搬迁农房26户,腾出建设用地空间191.04亩,整治复垦33.84亩,同步实施耕地垦造14.44亩。目前,“阳光科技小镇”在建众创空间30万方,全镇在建众创空间50万平方米。此外,通过村级抱团发展建设众创空间的方式,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目前村级集体经济在建众创空间25万平方米,建成投产后每年可增加收入5000万元。
在实施土地全域整治,积极推动农民搬迁集聚,改善农村生活条件的同时,不断推进产城融合。注重“生产生活分区”理念,早谋划、早布局,利用土地综合整治取得的成效,结合本地自然、人文、地理特色,积极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和精品点,建设“果园飘香富农路”。通过精品点打造,从点、线、面加快沿线村庄美丽乡村建设步伐,实行美丽乡村示范镇创建。充分挖掘名人特色效应,建设“侠客小镇”,丰富特色文化旅游。注重“产城融合”配套发展,全面推进城镇整治,新建红晓商贸城、龙鑫商厦、农商综合体、市民广场等项目完善城镇基础设施,新建小镇客厅、物流产业园配套工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