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

2018-05-02 07:56陆梅珏
智富时代 2018年2期
关键词:班杜拉人格理论

陆梅珏

引言:

一年多过一年的毕业人数,将大学生就业问题一次次变成社会焦点。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有很多,在大学生自身原因中,就业人格不完善是就业困难的根源所在。具体表现为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够、以自我为中心、团队合作能力弱、社会责任感淡漠、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急于求成、欠缺脚踏实地的苦干精神等。现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研究中,多从健全政府宏观调控机制、用人单位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完善高校教育模式以及大学生提高自身就业能力这几个方面展开,看似系统却对大学生个人的指导意义有限,没有突出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就业发展中的关键性作用。而高校也往往注重就业技巧的传授,缺乏对学生长期的人格孕育。本文将致力于完善现有研究不足和解决高校就业指导教育存在的问题,聚焦大学生自身——基于人格的视角,探讨人格与就业的关系,以期解决就业能力培养的内化问题。

现有针对大学生“就业人格”开发的文献不多,多是讲高职生和医学生职业人格培养,以及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方面的文章。人格培养途径方面,学者普遍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首先是大学生自身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树立理想人格目标,积极参加实践活动,知行结合,提高责任感和人际交往能力。其次,教师要完善自身人格,言传身教,在教学内容上从知识本位转向人格本位,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和理性认知水平。第三,高校要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为学生开展人文主义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但是,个体认知、行为选择以及环境三者是否存在相互影响,这在现有文献中并得到没有很好地解答。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将行为一致性与内在/外在这一问题联系了起来,对就业人格开发理论和实践都有一定的启发意义。笔者拟借助其理论进一步分析整合已有研究构建大学生就业人格的开发模式。

一、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概述

阿尔伯特·班杜拉是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他的理論重点研究了人类行为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人类行为的控制和调节。社会学习理论由交互决定论、观察学习理论和自我效能理论三大主要部分构成。其中,理论的基石是交互决定论,即探讨人的主体因素、行为与环境三个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对行为的因果分析,行为主义强调由环境因素决定,人本主义倾向于个人因素决定。班杜拉不赞成这两种看法。他认为:“行为、主体、环境三者彼此相互联结、相互决定,这一过程涉及三个因素的交互作用而不是两因素的结合或两因素之间的单向作用。” i其中,人的主体因素主要是指人的认知能力、使用符号的能力、预见能力、观察学习的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等等,有了这些能力人就可以对环境和自己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ii。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特征就是强调主体因素在这个整体中的重要作用。行为的决定因素都是在行为主体的认知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正如班杜拉所说,“外部的环境刺激因素主要是以认知过程为中介而影响行为的”,所以,要想真正理解人类行为,就必须考察认知因素对行为的调节和决定作用。

二、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对就业人格开发的启示

第一,在以往大学生就业人格培养的文献中,强调外部环境(政府、高校、企业、课程、教师)对学生人格施加影响的建议非常多,但结合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可知,行为、认知和环境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能把某一个因素放在比其他因素重要的位置。有时,外部环境对就业人格具有影响作用;同样,个体因素也可能在这个交互决定链中起决定作用。

第二,现有就业人格开发文献对大学生自身能动性关注度不够,借鉴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笔者认为该领域的研究应该转向人的主体因素。班杜拉指出:“如果行为仅仅由外部报酬或惩罚所决定,人就会像风向标一样,不断地改变方向,以适应作用于他们的各种短暂影响……事实上,除了在某种强迫压力下,当面临各种冲突影响时,人们表现出强有力的自我导向……由于人们具有自我指导的能力,使得人们可通过自我的结果为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施加某种影响。” 由此可知,大学生的自我效能、自我信念、主体意识等都是就业人格开发未来研究中值得深入的方向。

第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有助于解决目前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即如何让显性教育进入学生心理,从内在完善大学生的职业素养,而不仅仅是求职技巧方面的培训。在交互决定论中,人的思想和信念对行为起着关键性的作用iv。班杜拉认为,认知是行为的中介,人们可以通过改变认知过程来改变自己的行为,同时行为改变也能促进人的信念、期待等认知过程的改变。因此,在就业指导教育需要关注学生的心身反应,善于激发学生的动机和情感,“人们只有怎样思考、怎样信仰、怎样感受,才会怎样行动v ”。

三、大学生就业人格开发策略

根据班杜拉的交互决定论,大学生就业人格的开发过程可以概括为内化和外化之间的不断运动。首先,个体把外部环境的客观要求(如社会人才标准、某一职业要求、就业指导教育等)转化为认知(感知、记忆、思维、表象、信息、期待等心理能力),再从个体的主观认知外化为实践行动。其后,行为接受社会实践的检验和评价,经过反馈调节,不断修正认知和行为,以持续适应外界变化,最后行为经强化形成习惯,内化为相对稳定的就业人格。

由于已有大量研究从实践(行为)和环境角度谈如何完善大学生人格,因此本文仅仅从大学生主体角度谈就业人格的形成与完善,作为对现有研究的补充:1.自我认知。就业人格开发情况与大学生对自己的了解程度有着重要的关系。不同职业兴趣对应不同职业方向,不同性格、不同气质的人适合不同类别的工作。大学生只有了解自己兴趣、能力、个性等个人特征,才能明确自己需要开发的就业人格。2.自我调节。班杜拉认为自我调节是个人的内在强化过程,是个体通过将自己对行为的计划和预期与行为的现实成果加以对比和评价,来调节自己行为的过程vi。大学生可以依照确立的求职目标,通过自身的努力在学习、生活、工作以及交往活动中有所发现、创造、收获和奉献,定期反思自己的学习、表现和成就,提高对知识的主动学习能力、对环境的主动调适能力和对构想的主动践行能力vii,使自身朝着理想就业人格发展。3.自我期待。班杜拉指出:“效能预期不只影响活动和场合的选择,也对努力程度产生影响。”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要有客观的评价,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获得关于自我可能性的认识,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激励,提升自信心、进取心、坚韧心和责任心。4.观察学习。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提出榜样具有替代性强化的作用,这使人们对榜样在教育实践中的重要性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社会规范通过榜样的行为而对观察者产生影响,因此观察学习不失为个体自我教育和终身学习的一种基本而有效的方式。

注释:

i包晓峰.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述评[J].文教资料,2006(07):78-79.

ii肖虹.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认知与融合性特征研究[D].山东大学,2007.

iii高申春.人性辉煌之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p126

iv吴增强.自我效能:一种积极的自我信念[J].心理科学,2001(04):499-483.

v〔美〕阿尔伯特·班杜拉皮连生. 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vi董大敏.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当代社会德育意义[J].理论界,2007(04):90-91.

vii俞锋.培养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创新人格[J].现代教育科学,2003(04):81-83.

猜你喜欢
班杜拉人格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浅议心理学在钢琴教学中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