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光
【摘 要】当代文学批评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对当代作家作品的评论要经得住时代的考验,即经得住多少年后大多数读者的考验,经得住世界文学普遍标准的考验。这里说大多数,意思是无论怎样伟大的作家,都会长期存在争论,莎士比亚、托尔斯泰、夏洛蒂 勃朗特、村上春树……,这是正常的现象。但无论如何,在经历了长期的流传之后,大多数乃至绝大多数的读者的共同毁誉褒贬毕竟是无法动摇的无字丰碑。因此,对毕淑敏的小说创作的评论如果从这样的思考和标准出发,就应力求提出经得起时代考验的观点和看法。这个态度要求于批评的不仅包括褒扬,也包括坦率的批评,这是批评的职责所在。
【关键词】毕淑敏;小说;不足
一、艺术表现方法的得失
很显然,毕淑敏的作品题材开阔了当代文学的表现空间。以青藏高原生活经历和医学经历为素材基础的小说家,尤其是女小说家,毕竟很少见。因此,毕淑敏的创作增添了当代中国文学难得的题材品种。关键是,她的小说创作并非满足于奇异景观、傳奇色彩、医学案例的描写,而是以女性的特有感受描写出商寒山区的军人生存境况,以及世俗生活的人生创伤与救赎,在广阔雄大的自然与社会的背景中艺术地再现人生命运的沉浮、是非善恶的冲突,伸张人性的美好,生命的尊严,正义的抗争。她的许多作品固然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但作家在艺术表现方法乃至艺术观念基础方面存在的局限与不足也是不容忽视的。本文虽然以毕淑敏的小说创作为中也内容,但也试图以她的创作为出发点,进一步探讨和她的创作不无关系的广泛的艺术表现问题和文学运动原理。鉴于每个作家都是和他或她所处的时代生活、历史传统必然地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本文将从艺术方法及其观念基础的角度总结她在创作上的局限和缺欠,便展示她的创作所反映出的普遍的文学现象和学术问题,为这些现象的再认识和问题的积极克服做出努力。
首先是悬念艺术的运用。在毕淑敏的大部分小说中,我们都不难看到悬念,甚至是复杂的悬念的运用。从总体上与其他民族的文学加比较,悬念是中国文学传统中特别突出的美学特征。从汉魏之际的逸闻志怪小说,到唐宋传奇话本,以及明清白话小说,悬念始终为作家们所喜爱,成了作品激发读者兴致、满足读者也理的利器。这传统无疑是与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好奇也理和婉转情趣相联系的,也是千百年来国人固于封闲单调的生活环境,总想寻求异常事物的刺激所导致的结果。毕淑敏在长期的小说写作中自觉地利用悬念组织情节、描绘行动,从而使悬念成了檀染故事和刻画性格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但是,悬念若过度明显地暴露出最后的结局,就会使结局不再吸引人,作品的趣味就会有所损失,而借此传达的艺术內涵也会显得平庸。毕淑敏的部分小说显然犯了这一忌讳,毫无疑义地必将得出的结局使作品失去了设悬的意文。
此外,悬念与恶劣的情节化有必然联系,这两者往往共同贱害严肃的现实主义创作。在《血玲现》等作品中,人们不难看出附着在悬念之上的大量曲折离奇的情节,令人眼花缓乱目不暇接,成了典型的情节剧6这些对悬念的失当运用都从反面说明了追求眼球对现实主义创作的严重损害。原因在于,现实主义历来主张社会意义的张扬,甚至并不讳言社会批判的功能,而浓重的情节化和人为痕迹明显的悬念设置无疑都会压倒作品的认识价值和批判意义,将读者的关注和兴致都引向曲折离奇的故事,使人们的思考淹没在情绪的紧张之中。
俯视的视角,是毕淑敏小说暴露出的一个致命弱点。由于作家出身优越,素来受到制度的呵护,因而在世界观和思想情感方面无形中带上了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和明显的政治自信。这种创作主体的社会属性和政治立场固然赋予她的作品一种坚定的信念,但也助长了她的创作中的主观色彩。在许多作品中都出现了主题先行、题材决定、传奇色彩、意识形态痕迹,以及无处不在的说教因素。这些痕迹和因素虽然常以幼稚的嚷叨倾诉而出,但由于披上了温情和感伤的外衣,仍具有十足的感染力和欺骗性,因而也就对她的创作成就,对读者大众产生了隐蔽的损害作用。
二、作家个人经历的双面刃
在毕淑敏的小说创作中,她的个人经历的印迹十分明显,这是一种危险的信号。因为个人化的因素过于强烈往往损害文学的现实性、大众性、超越性,这是个人经验对广阔现实、大众体验和历史庭势的有限性和片面性所决定的。如果一个作家对送种危险有充分的警觉,就会自觉地规避甚至克服之。但若对其重视不够,则会在创作中经常流露出有限性和片面性的害处。上述毕淑敏小说中的诸种不足之处如疏离平民视角、官方话语的问题便和她的出身、从业、地位不无关系,而作品的过于情节化和人物类型化又和所受的文学教育不无关系,至于军旅小说中雄健有余而细腻不足的特点,则显然和从军经验连在一起。
由此可见,作家的个体经验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方式和影响程度可谓千人千面各不相同,但有些个体因素或个人经验却是每一个体或普遍个体将要共享的,比如时代氛围、重大社会事件、基础教育等,这些经验构成时代生活的普遍背景,作为文化的时代特征进入作家主体的意识,会赋予作家创作以相对普遍的特征。相比之下,有些个体因素或个人经验则作为独特的个人经历和个人感知产物,具有极大的差异性,它们由于经验的内在性、独特的生理学基础、个体遭遇的独特性等,对作家个体具有更为直接而强烈的塑造作用,则构成了作家作品研究不容忽视和小概的对象,例如作家以个体主体的身份所经历的出生、从业、婚姻、事业成败、死亡等,这些个人经历资料有如一份双重意义的资源,既是作家创作的动力和素材,是文学批评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具有极高的价值,同时又容易将作家的创作纳入个体经验的小圈子,疏离作家和大众的深刻联系,限制作家的超个人、超现实的艺术创造。
【参考文献】
[1]王家琳.浅析毕淑敏小说的叙事手法[J].作家, 2010(24):15-16.
[2]任向红.悲悯与救渎——毕淑敏小说《红处方》浅析[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2):10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