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共生下村镇银行支农定位上及持续发展路径研究

2018-05-02 07:56汪雷力
智富时代 2018年2期
关键词:支农村镇共生

汪雷力

【摘 要】文章运用了金融共生理论,通过对比大银行与小银行在搜集小客户信息的渠道和处理“软信息”成本方面的差异,认为小银行与小客户更容易建立金融共生关系,由此提出促进村镇银行支农持续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金融共生;支农持续发展

一、引言

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主力军,村镇银行以服务“三农”为使命,具有组织灵活和人缘地缘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农村地区正规金融供给的不足,与普惠金融的目标吻合。然而,2015年全国254家村镇银行经营亏损,亏损面从2014年的10%上涨至20%左右,其中31家机构净亏损在1000万元以上,开业三年以上的110家机构净亏损合计达到8.5亿元。由于部分村镇银行市场定位不清晰,“脱农”经营,发展受到较多制约。所以,探究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对我国解决“三农”融资问题和构筑普惠金融体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小银行——小客户”金融共生理论分析

金融共生理论认为由于银行和客户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该关系涵盖了银行与客户之间、银行与其他主体之间的共生关系。这种共生关系使银行和客户以及其他相关主体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以一定的共生模式获得利润从而变化发展。

1.“小银行——小客户”共生关系

金融共生单元是指金融机构及其服务对象。金融共生关系中的核心是金融机构为其客户融通资金。当金融共生关系产生的收益大于成本时,金融机构和客户才能共生发展。金融共生关系的逻辑关系表现为:客户通过获得银行贷款可以提高产出水平。随着客户生产规模的扩大,其贷款需求量将逐渐增加,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将趋于多样化。银行则根据客户金融需求的动态变化进一步提供差别化的信贷产品和金融服务以满足客户需求。银行与客户由此形成长期的业务往来,最终实现双赢。然而,銀行和客户规模的不同意味着共生关系产生的收益和成本不同。与小银行相比,大银行在搜集和处理大客户财务信息方面具有规模效益,且信贷资源更丰富,更能满足大客户的融资需求。因此,对大客户而言,“大银行——大客户”的共生关系产生的成本低于“小银行——大客户”的共生关系,共生关系更稳定。然而对于小客户而言,与小银行形成的共生关系却更稳定,这主要源于小银行在信息获取难易程度和“软信息”处理成本上更具优势。

(1)信息获取难易程度

在金融共生体系中,共生单元(银行和客户)的距离远近和共生单元的规模(大银行和小银行,大客户和小客户)直接影响着共生单元获取信息的难易程度。首先,共生单元距离越近,交流的阻力和信息搜集难度就会越小,反之距离越远则难度越大。大银行网点上浮,与小客户的距离越来越远,交流阻力导致信息搜集难度加大;小银行与服务区域内的小客户天然保持着亲密的距离,易于沟通交流。其次,共生单元的规模不同导致与外界接触面不同,从而影响信息搜集难度。由于小客户规模小且较为分散,与频繁调动信贷经理的大银行相比,作为地方性金融机构的小银行易于与当地小客户稳定频繁地交流,搜集小客户信息的难度更小。

(2)处理“软信息”的代理成本

由于小客户财务状况和信用记录等“硬信息”缺乏,其可获取的信息多以不透明的“软信息”形式出现。“软信息”主要指财务信息以外的道德水平、社会形象等不透明的、难以量化的信息,依赖“软信息”发放的贷款称为关系型贷款。“软信息”的收集主要依靠与借款人面对面的接触和交流,较少受到信息传递技术的影响。因此,基层经理和信贷员是第一手的“软信息”搜集者,也是“软信息”的“贮藏所”。从基层经理(信贷员)到管理层,“软信息”的传递存在“失真”问题,即非标准化的“软信息”通过较长的路径和层层节点传递后容易模糊,让人产生误解。Stein(2002)指出当处理“软信息”时,上级管理层拥有资金配置权,“软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常由基层经理负责,“软信息”难以清晰地从基层经理传递至上层管理者,弱化了基层经理对“软信息”的生产激励。所以基于“软信息”的关系型贷款决策权应尽量下放给掌握着这些“软信息”的基层经理。若银行的组织结构层级较多,便会存在内部信息不对称,上层管理者与基层经理(信贷员)的目标和激励不一致,出现代理问题。为防止基层经理(信贷员)处理软信息、发放贷款时的道德风险,设计并实施的控制或激励制度所产生的成本就是代理成本。

2.“小银行——小客户”共生模式

金融共生模式是指金融共生单元相互作用或结合的形式,反映金融共生单元之间作用的方式和强度。互惠共生模式下,小银行、小客户及其他共生单元(与小银行或小客户有着业务往来的其他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等)都能获得利润,不断发展。由于金融共生关系结构稳定的分配条件是:各金融共生单元的单位成本产生的利润相等,这种利润对称性分配状态下,所有金融共生单元受到了一致的激励。根据净利润分配均匀与否可以将互惠共生模式划分为对称性和非对称性互惠共生模式。在对称性互惠共生模式下,小银行与小客户,小银行与其他共生单元分工合作能创造更多的贷款、产出和利润,即所有金融共生单元通过共生界面实现利润的对称性分配,都获得生存、发展壮大的权利,得到同等的发展机会和成本。由于其他共生单元无法直接与小客户建立稳定的金融共生关系,但能够基于“小银行——小客户”的共生关系,与小银行建立以资金为纽带的共生合作关系。例如,小银行与其他银行间的合作一般是在小银行对小客户存在信贷缺口情况下,通过短期资金的盈缺调剂和信贷技术交流,从而扩大小银行对小客户的信贷覆盖。

3.“小银行——小客户”共生环境

金融共生单元以外的所有因素的总和构成金融共生环境,它能影响共生单元间信息的交流、利润的分配等。根据共生环境对共生单元影响的结果,可以分为:一是正向环境,对共生单元起激励作用;二是中性环境,对共生单元既无积极作用,也无消极作用;三是反向环境,对共生单元起抑制作用。金融共生环境对金融共生单元和金融共生模式而言是外生的。影响“小银行——小客户”的金融共生环境主要是经济制度环境。

三、金融共生下促进村镇银行支农持续发展路径

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村镇银行的设立初衷是服务“三农”,其规模小、具有人缘地缘优势,易与农户和小微企业建立稳定的共生关系。因此,从金融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三要素出发,村镇银行的支农持续发展应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目前,由于部分村镇银行市场定位不清晰,“脱农”经营,亏损不断,导致其难以可持续发展。然而,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主力军,村镇银行搜集小客户信息的渠道多,“软信息”处理成本较低,更易于与农户、小微企业建立金融共生关系。所以,促进村镇银行支农持续发展的路径为:首先,村镇银行应坚持支农定位,采用熟人社会的关系型贷款机制,利用与客户的天然关系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通过提供培育式金融服务建立与农户和小微企业的稳定的共生关系。其次,村镇银行应该注重与其发起行,保险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建立对称性互惠金融共生模式,实现优势互补。最后,政府应该通过利率、支农再贷款等政策倾斜,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及政策性保险等配套制度建设,以及监管方式的完善等金融共生环境优化改革措施,支持村镇银行支农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支农村镇共生
山西8个村镇入选第十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已达2409个
2017年中央财政继续加大支农投入
我国财政支农支出福利绩效的DEA评价
发达国家财政支农政策的经验及启示
创建文明村镇 打造幸福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