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推广理论的高校MOOC 引领教学信息化深入发展的实践研究

2018-05-02 10:19赵海霞张焕明黄雅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8年7期

赵海霞 张焕明 黄雅

摘要:在国际高等教育信息化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MOOC已成为世界各国争夺教育主导权、话语权的重要阵地和焦点领域,并日益成为争夺教育对象、价值输出的重要载体。本文以创新推广理论为指导,以高校实践为案例,提出一体化以MOOC引领教学信息化生态化、规模化、效益化和深入发展的整体解决方案,进而促进高校信息化创新与变革发展。

关键词:国际高等教育信息化;创新推广理论;MOOC;整体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8)07-0109-04

创新推广理论(Innovation diffusion theory)又译为创新传播理论、创新扩散理论等,是用来解释新想法、新实践如何在组织内和组织间进行传播的理论,是为使创新成果能够被采纳而通过有计划的策略进行传播的过程。该理论是最早被应用于组织层面信息技术采纳研究的理论之一。

高等教育未来发展将长期受到教育变革需求与技术革新的双重影响。以MOOC引领教学信息化创新扩散运动促使教育服务供给方式呈现选择性、适应性、个性化、精准化,构建出灵活、开放、终身的个性化教育的新生态体系,成为高等教育乃至于整个教育领域最引人注目的亮点,这让传统大学的课程教学面临着机遇和挑战。[1]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缺乏对创新推广等理论的吸收和借鉴,高等教育信息化领域存在“最后一公里”的现象和问题,导致推广应用不畅、低效等问题日益凸显。[2]

以创新推广理论为指导,构建出MOOC引领教学信息化深入发展的整体解决方案,是高等教育信息化攻坚战的现实要求,也是激发高校教育、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深刻变革的关键动力。

高校MOOC引领教学信息化深入发展的情境因素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信息技术采纳的决策不仅是一个技术过程,更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其最终结果受到多种情境因素的影响。笔者基于信息技术实施过程研究框架提出了以下关键情境因素。

1.组织因素

组织层面的政策、经济、文化、环境与技术(设施因素、材料因素、装备因素、技术特征)、支持因素(时间、资金、能源等),是影响信息技术在学校应用有效性的宏观因素。此外,组织结构、特性、自治度、去中心化、专业化、职业化、规模、柔性程度、功能的差异、组织创新气氛及认可度等均对创新采纳的内容和类型产生积极影响。

2.创新推广的传播方向

创新推广的传播方向一般分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推广方向。[3]学校应根据主客观条件,既发挥组织的强支持激励体制机制,又能尊重广大受众的主体性,选择和订制嵌合组织和受众的推广策略,达到最优化的创新推广效果。

3.主体因素

国内外许多相关研究指出,创新决策的类型(如个体决策、群体决策、权威决策)、沟通渠道、社会系统性质和创新代理人的努力都对创新推广有关键影响。[4]教師专业发展、教师间信息传播渠道、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的动机与行为、教师的态度观念、技术与培训、新方式的教学成本(时间和精力)、学校认可度与补偿等管理体制和政策因素,以及信息化领导力、学生接受度等都是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与教变革的情境因素。

高校MOOC引领教学信息化深入发展整体解决方案

1.以MOOC为引领深入发展教学信息化

2012年被称为美国的MOOC元年,世界顶尖大学纷纷推出自己的MOOC课程。2013年我国高水平大学的MOOC就开始陆续上线。[5]2014年暨南大学在MOOC引领全球革新运动中做出快速响应。暨南大学建设MOOC主要是从海内外知名的华侨最高学府所承担的为国家和海外华侨华人及港澳台地区培养人才的光荣使命出发,以MOOC建设为抓手,将优秀的教学资源向全球开放,同时学校响应教育部号召,引领教学信息化深入发展,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益,使学校实现变轨超车、跨越式发展。[6]

经过充分调研和论证,同年学校发文启动暨南大学MOOC课程第一期建设5门MOOC课程,2015年出台第二期建设35门MOOC课程。这40门MOOC课程涵盖文学、外语、新闻、经济、管理、法学、理工、医学、生命科学、政治、艺术、文化、创业等学科领域的公共课和专业课。2016年开始陆续有32门MOOC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学堂在线、好大学在线等MOOC平台上线,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55万余人选学暨南大学MOOC课程。在2017年教育部评选的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中,广东省高校共有9门获选,其中暨南大学有两门(“中医与诊断—学做自己的医生”“数字营销:走进智慧的品牌”)获选。

在政策保障方面,学校及时出台了MOOC建设规划等18份文件和相关系列规章制度,形成了校本MOOC在线开放课程系列方案和管理办法、MOOC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管理办法、MOOC微视频技术标准和验收标准、MOOC结题标准等,为MOOC建设及教学信息化创新推广保驾护航。在组织机构方面,成立在线开放课程领导小组和建设办公室,对MOOC项目进行宏观指导和项目管理、专家认定、质量监控和技术指导工作。在技术保障方面,学校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提供建设环境、基础设施和技术支持服务。在环境保障方面,学校积极建设MOOC硬件环境,如MOOC拍摄室、远程互动教室、微课制作室、高清多功能演播厅和MOOC软件平台及SPOC系列平台等。在MOOC主讲教师建设经费方面,每门MOOC给予15万元的启动经费,如在国内主要MOOC平台成功上线、效果良好,则追加经费到20万元,如成功上线指定的著名国际平台,追加经费到30万元。在保障激励方面,针对MOOC首次对外开课期间的教学工作量,按普通课程教学学时数的3倍计算,再次上线授课,按普通学时1~2倍计算,并将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和教学应用的效果作为职称评审、岗位聘任的参照条件之一。

2.以MOOC为契机强化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学校有针对性地邀请了杨宗凯、李晓明、谢幼如、柯清超等知名专家对学校领导、学校中层干部、学院院长、骨干教师等进行了MOOC的优势及其对课程信息化、学科影响力、主讲人声誉及对学校美誉度的促进作用等的培训,有效地强化提升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同时,学校构建了多元化信息教学服务模式和混合式、体验式培训和一站式服务机制,消除教师对MOOC的技术门槛,对MOOC发展、研发、上线培训、MOOC平台功能及在线运营等方面,开展MOOC理念、项目培训、案例分享、MOOC专项工具培训等定制化培训30余场次,两年来以MOOC为主题培训教师3359人次。

同时,学校适时出台了MOOC激励措施,经组织动员和激发,学科带头人、名师名课主讲人、核心教学团队骨干教师及优秀青年教师130多位竞相参与了MOOC项目建设的申报答辩。经学校专家审核择优立项了40项MOOC项目,超过52.5%的主讲教师是知名教授,其中有9位(占23%)是学科带头人或学院院长及主管教学的副院长,其他副教授基本具有博士学位且是学生评价很高的各级优秀教师,保障学校名师通过“互联网+教育”声教讫于四海。

此外,学校按照自下而上的创新推广方式动员信息化多方主体参与信息化教学研究与实践,如鼓励学校1100多名核心教师自发成立信息化教学方法改革促进会、信息化教学发展促进会、移动教学创新发展促进会、慕课教学研究发展促进会、创新教育促进会等教师信息化教学联盟和促进会。通过贯通上下、多群体参与,快速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和应用水平,促进信息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3.以MOOC为契机对已有优质在线资源进行升级改造

学校鼓励已有的各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和视频公开课等原创优质在线课程进行全面升级改造,经升级改造为MOOC或教师已建MOOC课程通过认定即可给予立项项目同等的政策和经费支持,带动学科整体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经组织动员,MOOC立项中有超过55%的项目是由国家级、省级、校级相关项目转型升级;同时,鼓励教师自行研发MOOC后可申请认定,经认定给予追加立项。

以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例,通过“互联网+思政课”对现有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共享课等全面升级改造,形成了三门MOOC核心引领下的信息技术全息“五微一体”(微课、微信—公众号超过5000人关注,微书—建,6套,微坛—70多场,微行—微践行活动100多场次、参与人数达2000多人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暨大模式”,助力解决思政类课堂学生学习问题。

4.以在线开放课程引领创新MOOC线上线下教学模式

①在线融合的实时互动混合式学习模式。

“中医与诊断—学做自己的医生”MOOC课程自2016年9月第一次上线以来,已经上线3个MOOC平台开课7轮次,总选课人数达92554人。此外,校内SPOC开课3轮,学生人数1160人。为大规模的师生、生生交流提供扩展学习内容或治疗方案,帮助学习者梳理学习内容,提高学习兴趣,该课程引入了2000人的QQ群,建成微信公众号,同时引入映客等视频直播教学,探索形成将社会化媒体(包括QQ群、微信公众号、映客视频直播和超星互动APP)与MOOC平台融合的“实时互动混合式学习模式”。以答疑为例,为了使在线学习者有一种教师随时在身边的现场感,主讲人及教学团队非常重视讨论区的建设,做到及时全部回复。该MOOC结合每周的视频直播,最高同时在线人数达14769人,取得显著交互效果和在线教学效果。

②“数字营销:走进智慧的品牌”以多平台的网络互动与同城跨校“外脑挑战”实战实践教学平台形成“线上+线下”协同创新教学模式。

该课程自2016年5月第一次上线以来,已经上线两个MOOC平台开课6轮次,总选课人数达66499人。该MOOC的建设结合了现场大量听众的演播厅场景效果+TED演讲方式,采用了走进国内最具代表性的数字营销公司的外景摄制场景及企业先锋代表人物访谈,运用了虚拟演播厅+多媒体动画方式的案例教学,使得视频效果和在线学习效果凸显。同时,该课程授以多平台的网络互动(如“品牌智能”微信公众号)与多形态的在线学习资源(案例在线视频库、原创教材与原创案例集)辅助MOOC平台在线教学,并协同“同城跨校挑战赛”,通过实战比赛搭建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教学协同创新项目“外脑挑战”平台,并联络了20位高校教师、业界专家担任创意导师团,实现了实践教学成果服务于社會的目的,同时形成课程独特的“线上+线下”协同创新教学模式。

5.以点带面促进大规模信息化教学普及应用、深度应用

通过自上而下方式建设40门MOOC项目、479项基于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的网上优质示范课程、42项MOOC培育项目等,形成项目梯队和联动效应,学校的信息化教学应用普及率和深度应用课程数量有了显著的提升,受益面扩大。目前,初级阶段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已普及,大部分课程已转入中级阶段的深度应用(仅以网络教学平台为例,平台用户数达5万,平台活跃课程数达5530门),教师使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授课率达98%以上;高级阶段的创新融合课程不断涌现,形成了多校区互动、智慧课堂、翻转课堂、主题探究、协作知识建构等多种混合式教学模式并向全校推广,达到该阶段课程数量1600多门,覆盖到五校区的100%本科专业,促进多维学习空间无缝链接,促进学习者个性化学习、深度学习、解决问题等高阶能力提升。

学校在2017年设立了首批27项SPOC教学实践专项,开展了“线上+线下”的多种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学创新应用。同时,采用了线上(自学,学时三分之二)+线下(视频见面课,学时三分之一)的形式在多校区远程同步授课、视频互动及混合式教学,改变了传统教育以单一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供给模式,也实现了多校区之间的优质教学资源共建与共享,促进了多校区教学质量均衡发展。

结语

从高校未来发展角度看,MOOC等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新理念引领下的教学信息化创新与变革应充分借鉴创新推广等理论,通过借鉴进而探索经验,建构创新模式,同时要有前瞻性、系统观、媒体观、生态观、人文观,构建MOOC等与传统教育、继续教育、自学考试、网络教育等多种教育形式深度融合的全新教育体系,探索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全球校际间、校企间等多元化合作模式,推动面向人类知识共享的开放型未来教育生态格局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