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建筑的眼睛—玫瑰花窗

2018-04-28 14:43程梦瑶
世界家苑 2018年2期
关键词:哥特式教堂

程梦瑶

摘 要:法国艺术家丹纳曾在他的《艺术哲学》里这样描述教堂的彩绘玻璃,“教堂内部罩着一片冰冷惨淡的阴影。只有从彩色玻璃中透入的光线变成血红的颜色,变做紫石英与英玉的华彩,成为一团珠光宝气的神秘的火焰,奇异的照明。好像开向天国的窗户。”?由此可见,玻璃花窗在中世纪时期是哥特式教堂建筑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哥特式;教堂;玫瑰花窗

哥特式教堂内部的玫瑰花窗,可谓是世界建筑艺术史的一朵奇葩。彩绘玻璃窗称玫瑰窗,又称凯瑟琳窗(因圣凯瑟琳曾遭车轮刑而得名),为哥特式建筑,特别是哥特式教堂的标志之一。其特征为圆形玻璃花窗辅以辐射状的辐射形窗框。19世纪的哥特建筑复兴热潮中,玫瑰窗也得到重生,甚至出现在中国的土地上。本文以彩绘玻璃的历史,哥特式建筑结构的改变,宗教传播的需求,几方面来研究玫瑰花窗产生的原因。

一.彩绘玻璃历史

彩绘玻璃窗是中世纪最有魅力的工艺品之一, 但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它并不像壁画和油画那么出名。公元前1500年左右.埃及的匠人发明了制造玻璃容器的方法,约公元前650年的第一本玻璃制造手册出现在亚述石版上。人类很早就学会了制做玻璃的方法,也了解了不同的金属盐产生不同的色彩, 如钴元素产生蓝色,银元素产生黄色,铜产生绿色。彩色玻璃的兴起是与大批教堂的出现相关联的,公元1世纪,罗马成为玻璃制造业的繁荣中心。公元前4世纪埃及人 又发明了玻璃铸模工艺。彩色玻璃工艺的发展,为玫瑰花窗的出现提供了前提条件。

二.哥特式建筑结构的改变

“建筑的艺术样式和风格,必须附丽于相应的结构技术,建筑没有脱离了结构技术的纯艺术创造。附丽于结构技术,就不可避免地被结构技术渗透,表现出结构技术的特点,一个成熟的建筑艺术形式,因此也同时是结构的艺术形式。?

哥特式建筑起初为了能够承载住拱顶的巨大重量,所以建造的教堂墙壁十分厚重。并且厚重的墙体不能开大的侧窗。造成了教堂内部采光糟糕,阴暗压抑。并不符合哥特时代城市市民的心理状况。但在建筑进行改变之后,原来的结构变为了肋架券之后,侧推力就集中到了柱头上,墙面的压力小了,墙体变薄之后,利于开大面积的侧窗。慢慢的形成色彩斑斓的玻璃窗。“在哥特式结构中,因为外部的柱子和拱扶垛取消了对厚墙的需要,所以窗户即多又大。在丝长的石制门柱之间,建筑师会安置色彩斑斓的玻璃窗户。”?

三.宗教传播的需求

中世纪宗教认为,光是最美的,是上帝显身的象征。每当光线透过彩色玻璃时使得的彩色玻璃散发出熠熠光辉。更加渲染了神圣的气氛,多种色彩的玻璃使人联想起宝石般绚烂的天堂景象。使得彩色玻璃工艺得到发展,形成了哥特式建筑的典型组成元素。

在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理论中,人与上帝之间的交流是极为重要的,因此教堂中的玻璃窗在具有装饰的功能下,绘制了圣经中的故事。用一段来源于《美学》中的话,“正如基督教的精神集中到内心生活方面,建筑物也是在四方面都画清界限的场所,供基督教团体的集会和收敛心神之用。。。不过基督教心灵的虔诚同时也是一种对有限事物的超越,而这种超越也决定了基督教寺的风格。。。所以艺术现在所要产生的印象一方面是不同于希腊神庙的豁然开朗,是一种收敛心神。。。”④说明建筑的力量可以使身临其境的人,获得虔诚的内心。便于宗教的传播。

总之玫瑰花窗是哥特式教堂的眼睛,是其灵魂所在。但其出现并不属于偶然现象,彩色玻璃工艺的发展,建筑构成的改变,利于宗教传播的发展等因素缺一不可。玫瑰花窗犹如黑暗铁盒中的一件珠宝, 它默默见证了哥特建筑的兴衰。

参考文献

[1]周志,从彩绘玻璃看哥特式艺术的审美特征.《装饰》总第199期 2009.1

[2]赵晖,教堂玻璃彩绘工艺.《上海工艺美术》总第90期 2006.4

[3]赵迎,哥特教堂彩色玻璃窗之探究.《山西建筑》 第33卷 第 29 期 2007.10

[4]周志/张夫也,论哥特式教堂彩绘镶嵌玻璃窗艺术产生之原因。《装饰艺术研究》总第152期 2005.11

注释:

①(法)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1963,第50页

②陈志华:《外国古建筑二十讲》,三联书店,北京,2003.第18-20页

③(美)布鲁斯·雪莱:《基督教会史》,劉平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第215页

④(德)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1979,第93页

(作者单位:西安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哥特式教堂
哥特式浪漫
教堂
基于哥特式建筑风格的产品设计应用研究
哥特式教堂建筑结构在塑身内衣上的设计应用
论蒂姆·伯顿的美学风格
关键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