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轩
摘 要:张先擅长写影,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写影第一人”。本文从张先写影词入手,分析“影”在词作中的意象特征。结合张先写影词句,探讨所构成的意境的独特意蕴。最后,从文学时空观念出发,试图开拓张先写影词的审美内涵。
关键词:张先;影;词作;意象;意境;审美
张先,字子野,北宋著名词人,同晏殊、欧阳修等人一起开创了宋初词坛的新局面。张先擅于以影入词,写影艺术巧妙、精湛、独特,使其在词史上占据着令人惊羡的地位。张先自称“张三影”并以此为傲,自鸣得意。此外,他的写影艺术亦多为世人所称道,因最负盛名一句而被誉为“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
词人利用敏锐的眼光,擅于捕捉自然中多样的影象,营造出一种朦胧缥缈而情深意切的意境。从张先的“影”意象着手,聚焦以“影”所造之境的画卷,探讨词人笔下“影”的审美意趣,对于分析张先的写影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一、影意象的自我关照
在张先的词作中,“影”不是孤立存在的物象,而是词人经过仔细、灵动的捕捉自然事物之后作于纸上的有形的意象。影这一意象具有迷离朦胧、幽静空灵的感染力,能够充分寄寓词人的情感,形成词人内心的自我关照。
意象是词人主观情感与客观描写对象的结合体,因而词人的内心情感在意象中是有所寄托的。张先词中的影意象在不同的情境中带有不同的情态和色彩。张先融自己的情感于影的形态中,刻画了不同样式的影,有“寒影”的冷峻、“清影”的消瘦、“艳影”的浓厚以及“孤影”的寂寥等感情色彩。张先赋予影以人的情感特征,使得影意象富有了人情与灵性。而不同环境下的影呈现出的情感特征,其实是张先内心的情感投射在影的意象上的体现。“水天溶漾画桡迟,人影鉴中移”(《画堂春》)一句刻画的是张先自己的影子。这是张先少有的以自己的影入词。这首词描写词人泛舟湖上,沉溺于江南的湖水山色。山水相融,碧波荡漾,词人已经完全陶醉于优美景色之中。画船摇摇前行,“人影鉴中移”,人立于船上,而船在水上缓缓而行。平静的水面恰似一面明镜,倒影了船中人。张先仿佛置身与一副明媚的山水画中,心情悠然自得、轻松愉悦。没有外部的喧嚣,只有此时的安谧与宁静。词人的平静与欢愉都付诸于水中的倒影了,水中之影正是词人内心的情感关照。
二、以影构境的独特意蕴
张先用影构造的意境传达出令人神往的朦胧之美。张先创造朦胧美意境的手法别出心裁,他不直接利用万物中的着实存在,而是运用形形色色的、能够撩人情思、促人想象的“影”来表现朦胧的美感。朦胧之美相通,而造境之影却千变万化。在张先的才情里,有影影倬倬的月下之影,有模糊迷离的灯火之影,有凌波烂漫的水中之影,有斑驳陆离的花丛之影,还有无形而飘摇的风之影。形形色色的影的形态、影的样貌都是独特的,都是别有新意的。而这些多种类型的影的意象都具有亦真亦幻、虚实难辨、飘渺不定的朦胧魅力。“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木兰花》)描写的是月光下杨絮飘飞的模样。在暗淡昏黄的月色底下,星星点点的杨絮飞舞,而“花过无影”却是可见又不清晰,明而不亮,似乎庭中的景物被披上一层薄纱,具有朦胧的美感,别有一番风味①。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有言“诗而传神,至矣,尽矣”,意境须有传神的魅力才有深远的意蕴。张先写影擅于把握影子的神态,极尽神韵、寄托遥远。张先有意赋予影以生命的体征,赋予影动态美感。“移”影、“摇”影、“转”影、“斗”影等都是富有动态的,这些影意象灵动、神韵具备。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便是传神的千古名句。王国维亦从传神的审美层次给予评价“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一句连用“破”“来”“弄”三个动词,看似自然物“云”“月”“花”分别统摄一个动词,而“弄”字一出便牵涉进一步深层的意蕴。“弄”字的运用别有韵味,它赋予了花以生命的动感和情态,像话在拨弄自己的清影,使得花影在月云风清的延绵之夜,摇曳而动、飘摇不定。
三、影创造的审美时空
张先描摹的影是具有艺术审美上的双重性的,可以从审美时间和审美空间两个维度来阐释影的内涵。
在张先所写的影中,月夜下形成的影象最动人。夜晚是漫长寂寥、最容易生发思绪的时刻。在寂静无人的夜,遥望夜空的月亮,便会产生时间的沧桑之感,过去的荒芜和现时的悲凉就会涌上心头。《相思儿令》中的“愿教清影长相见,更乞取长圆”,词人把自己思念的女子比作月宫中的嫦娥,乞求每晚都是圆月,这样就能天天与爱人相见。可见,这里的“影”便有了时间的意味。就词中的主人公而言,每晚对于圆月的渴求是思念在时间上的不断累加。月亮始终不变,而主人公的思念却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越来越沉重。再者,月亮本是亘古不变的自然存在,千百年前的嫦娥神话时期是这个月亮,到了词人产生愁绪的夜晚,抬头凝望的仍是那个月亮。张先对于成影本体——月亮的选择,由于本体所蕴含的时间价值,从而增添了月影的审美价值。
另外一个层面是影对于审美空间的创造。站在读者的审美角度,其他词人的意境产生是一个直接投射的过程,即读者根据词句描写的事物,脑海中就能立刻联想出相应的画面②。而张先笔下的影对于读者而言,是一个二度联想的过程。“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木兰花》),“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青门引》),“点唇灵动秀眉颦。清影外、见微尘”(《燕归梁》),读者在想象词中的画面时,需要先联想到“杨花影”“秋千影”“人影”,然后根据所描绘的影找到形成物影的物本身,从而能够想象物本身的形态。这样一种双重的联想逻辑,就增强了读者的想象空间,从而扩大了审美空间。
四、结语
张先对影意象的选取、刻画是词人对于万物的观察和思索,通过描写影的情态、特征来反观词人自我的内心世界,达到影意象与张先心灵的契合。在充分还原影的形态的同时,张先追求意境的朦胧美,以意境的迷离来开阔意境的内涵。而影并不是静态的,张先赋予它们灵动的生命特征,使得詞的意蕴更为传神、深远。围绕影的描摹,张先还运用月夜等含有时间性的意象来增强时间的宽广与悠长,从而创造了时空两个维度的审美意趣。
注释:
①张馨月.张先词中“影”字的美学意境[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3):64-65.
②马玥,周天来,马沙木嘎.以张三影的“影词”为例谈王国维的“出入说”[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34(06):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