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问题探究

2018-04-28 10:09樊鹭
时代金融 2018年9期
关键词:村镇银行农村经济信用风险

【摘要】村镇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主要服务于当地农民、农业、农村,支持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村镇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信用风险管理是主要问题之一。文章分析了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现状及其信用风险的特征,提出从村镇银行自身经营管理和外部环境建设两个方面入手,以提高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的防范能力及其信用风险管理水平。

【关键词】村镇银行 农村经济 信用风险

一、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一)村镇银行发展速度迅猛

2007年3月,我国第一家村镇银行设立。截至2017年9月末,全国共组建村镇银行1567家。通过近10年的发展,村镇银行中西部地区组建占比已达65%;县(市、旗)覆盖率达到67%,其中覆盖了411个国定贫困县和连片特困地区县。已开业的村镇银行,其资产总额已达1.3万亿元,向农户和小微企业发放的贷款合计占比92.1%。村镇银行成立至今,其发展迅速,服务网点多,增加了农村金融供给,破解了城乡二元化难题,成为农村金融业的新型主体。

(二)风险管理水平较低

村镇银行在我国虽然发展迅猛,但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存在其特殊性,受服务主体、地理环境等因素的限制,村鎮银行在探索发展道路上面临诸多问题,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信用风险较大而风险管理水平较低。金融机构发放贷款,通常要求抵押品应具有较强的变现性,而农户可以提供的抵押物品很难达到其要求。如果没有抵押品,假如客户违约,信用贷款则无法保障其得到强制执行。与此同时,目前村镇银行相关管理人员的数量较少、管理水平有限以及银行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这些因素又制约了村镇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

以上两个方面显示出我国村镇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平衡现象。目前村镇银行对“进村入户”开展信贷业务的积极性仍然不强,对农户和农村中小微企业存在一些惜贷情况;多数村镇银行更多采取的是减少贷款的方式来降低不良贷款率和风险水平,但这种躲避的做法有悖于村镇银行设立的初衷。信用风险的高低是衡量村镇银行能否正常运营的重要指标,随着竞争和农户资金需求的增长,村镇银行必然要直面信用风险这一问题,唯有深入了解村镇银行的信用风险,加强对信用风险的管理,才能使村镇银行健康发展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我国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的特征

银行的信用风险包括借款人违约对银行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包括借款人信用等级发生变化和履约能力发生变动而影响贷款如期收回的风险。因为我国村镇银行与一般商业银行在经营方式、经营环境、经营理念和经营职能方面的差异性,所以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风险种类和程度也有所不同,就信用风险而言,我国村镇银行除具备其他商业银行风险的基本属性以外,还存在自身独特的显著特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信用风险具有客观存在性

信用风险伴随着金融经济活动存在,村镇银行也不例外,一旦发放贷款就存在无法按期收回的风险。在村镇银行业务经营过程中,只能做到降低风险,使其达到最小化而不能完全消除,因为其本身就具有客观存在性。但是村镇银行和与之相关的经济活动主体可能会因为缺乏对市场信息的了解,欠缺将金融理论知识结合实际运用的能力等主观原因致使信用风险提高,村镇银行更应及时寻求解决途经,以降低信用风险。

(二)信用风险的产生具有高度集中性

我国村镇银行设立在乡镇,主要依靠农民的存贷款流通资金,在信贷业务方面,其所支持的产业结构较单一,主要依托当地农业生产和特色产业,所服务区域和对象较为狭窄;在经营结构方面,村镇银行的主要盈利来源是传统的贷款业务而非中间业务收入,这表明村镇银行业务经营结构单一,体现了其信用风险的集中程度高。倘若当年自然灾害频发、农业减产,或者当地特色产业因经营不善导致亏损,贷款人丧失还款能力,则银行会因产业和客户群过于单一以及放款的过度集中而遭受重大损失,信用风险的大幅度提高致使银行不能正常运营[7]。那么相对于开展多项业务分散风险的其他商业银行,村镇银行信用风险具有高度集中性的特征。

(三)信用风险的产生具有偶然性

我国村镇银行的主要职能是服务于“三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众所周知,农业是弱势产业,农产品对于自然气候具有较强的依赖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农作物的生产周期长,投资农业本身就存在极大的风险性。另外农产品价格受市场条件的影响较大,而自然因素和市场的供求关系都是不可预测的,存在不确定性,当农产品供过于求时价格下降;反之价格上升。当农业增产和农产品价格上升时,农民的收入实现了预期收益,则其还款能力和储蓄能力随之增强,信用风险随之降低;反之则具有极高的信用风险。由于受不可控因素的影响,致使村镇银行信用风险具有偶然性、不可预测性的特征。

(四)信用风险的产生具有传递性

信用风险的高低是衡量银行正常经营与否的关键指标,村镇银行如若因信用风险经营不善,那么对于农户和小微企业,以及民间投资者来说,将资金投入到银行就存在高风险,所以吸纳存款和吸引投资项目资金就会随之减少,则村镇银行的经营可能陷入困境,形成恶性循环,不但自身遭受损失,而且会不断地传递给投资者、储户以及与之相关的经济活动主体,而因其传递性导致村镇银行信用风险不断累积,甚至可能呈指数增长的趋势。

(五)信用数据的获取具有困难性

村镇银行不同于一般商业银行,其未曾与中国人民银行系统联网,不能获取与之发生经济活动主体的信息、共享征信系统、调取信用数据信息等,也不能根据系统中记录的客户信用程度和等级确定是否与之进行金融活动,判定贷款金额。由于村镇银行尚未形成与贷款业务相匹配的征信体系,也无法运用具体的方法去确定农户和微小企业的信用程度和抵押物的价值,更无法判断农户的盈利能力和生产能力。

另外,农村地区非金融机构的借贷市场活跃,无法全面地了解农户的经济水平和欠款金额,与一般商业银行相比,信用数据存在极大的缺失。所以,发放贷款不可根据其信用等级确定金额,一旦判断失误,将较大金额发放到信用等级较低的客户,则极易存在无法收回借款的风险,故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村镇银行信用数据的获得具有困难性。

三、加强我国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建议和措施

(一)加强我国村镇银行自身的经营管理

1.提高服务主体信用意识,优化信用环境。村镇银行应进一步加大信用意识的宣传力度,提高服务主体的信用观念。一方面,村镇银行可以建立农户电子信用档案,记录农户主要经济收入、支出,以及贷款使用、偿还等信息。对于信用度高的客户,设立正向激励管理体制,在同等条件下实施贷款优先、利率优惠、放宽贷款额度等措施,起到好的示范作用,提高客户信用意识;对于违约客户分为经营困难违约型和道德刻意违约型,前者可以进行贷款展期与帮扶,对后者,则采取严惩措施,为农村金融机构创造良好信用环境;另一方面,村镇银行在经营工作过程中应真正履行好服务“三农”的职责,提高办事效率,从而赢得客户的信任和认可,因为信用度的高低也是相互影响的结果。村镇银行服务主体所处的信用环境良好,其信用意识得以提高,就会大幅度地降低信用风险。

2.创新客户信用数据收集管理模式,提高决策效率。村镇银行控制信用风险的基础是收集客户信用数据。村镇银行应根据其服务主体的特殊性,创新信用数据信息的收集管理模式。村镇银行的贷款业务很多都是无抵押的小额贷款,很难对农户进行信用评级,因此村镇银行必须寻求一种新模式,既可以对客户信用进行有效评估,工作人员又易于掌握得提高决策效率的新模式。村镇银行可以调查客户的农业生产经验、周边人对其口碑,以及了解与经济活动相关的信息,通过此日常信息进行信用评价,划分信用等级,最初或许会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但随着人际关系的深入,掌握的信息会越来越全面,信息获取成本也会随之减少,这就可以通过掌握客户的生产能力、信用状况和现金流用以控制信用风险;村镇银行还可以与村委会及乡镇政府寻求合作,利用本土优势收集客户信用信息,开展基层调查整合,对客户进行信用评级,这样可以便捷的获取信用数据,提高银行的工作效率,降低信贷业务的管理成本和信用风险。运用村镇银行本土化优势进行收集和管理的模式,提高决策效率、降低信用风险。

3.加强内部管理制度建设,降低信用风险。村镇银行的信用风险主要来源于贷款业务。如果制度体系不完善,内部管理不严格,则极易产生信用危机,所以村镇银行要提高内部控制技术,完善风险管理并建立贷款责任制。首先因村镇银行具有业务量大但金额少的特殊性,存在由于人力资源匮乏导致权利滥用的弊端,因此村镇银行要明确划分内部各个业务部门的职责,完善授权制度,贯彻落实贷款审贷分离制度,强化内部监督和社会监督;同时要进行信贷额度的管理,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信贷风险预警机制,在业务操作过程中降低信用风险。其次,村镇银行需增加基层信贷员,多方面收集客户资料,并且对资金的使用状况进行跟踪调查,了解资金去向,及时防止信用风险的产生。此外,村镇银行在业务种类方面过于单一,急需拓展业务进行投资多样化组合分散风险;最后,加强其业务人员培训,提高工作人员服务意识和信用风险的防范意识,使得业务人员综合素质得到全方位的提高,可以采用客户经理制度,进行内部系统管理,降低信用风险。

(二)加强我国村镇银行外部环境建设

1.完善法律法规制度。完善的法律法规是对信用风险有力的制度约束,也是优化农村金融环境强有力的保障。目前针对村镇银行这一新兴金融机构,我国仅依靠相关暂行办法规定进行业务运营和处理,并未形成严格的法律法规对其加以限制,在立法的诸多方面都存在严重地缺失。我国村镇银行由于准入门槛低,制度不完善,信用缺失无惩罚等因素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所以国家立法机构应针对村镇银行这一特殊的金融机构,制定出具有特色的法律法规,如针对贷款违约实施相应惩罚措施、金融隐私保护措施以及关于征信方面的规范性行为等,法律法规明确实施可以较大程度减少违约现象,从而降低村镇银行的信用风险。所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是至关重要的防范措施。

2.规范信用制度体系。信用风险产生的另一因素是由于我国村镇银行信用制度的缺失,所以建立完整的农村地区征信系统是防范信用风险的关键措施。完善信用制度体系,一要加强与农村各政府部门沟通和交流,完善和規范农户以及该当地小微企业的信用档案,同时更新完善村镇银行信用评级系统;二是应及时办理可以与中国人民银行联网的银行代码,建立电子化信用记录系统,明确划分客户信用等级,了解与其发生经济活动主体的信用信息,和其他金融机构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三是根据自身特点,借鉴美国征信体系的建立模式,实行市场化征信,取长补短,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信用体系,从而完善我国村镇银行信用制度体系。

3.加大金融监管力度。监管体系的缺失会造成权利的滥用,从而提高信用风险,所以要加大对村镇银行的监管力度。目前我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亟需针对村镇银行这一农村金融机构提出金融监管措施,加大金融监管力度。在中国人民银行的辖区管理范围内,需定期对村镇银行的各项业务进行审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银监会同样需要切实履行其职能,根据村镇银行的特点分派基层工作人员对其进行监督指导,防止滥用权力,要求其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经济业务活动。另外,孟加拉格莱珉银行作为世界上第一家村镇银行,其采取的监管措施是加强农户的相互监督,联合开展五人联保制度,以此降低信用风险,此做法也值得我国村镇银行参考和借鉴。

4.加强国家政策扶持。由于农业经济具有不可预测性和周期性,因此村镇银行的信用风险具有高度的集中性。如果农民的损失无法获得补偿,会导致农户无力偿还借款。针对此种情况,首先国家政策需对农民进行风险补偿,构建完善的风险补偿体系,发展农业保险制度,使得农民即使在面对自然灾害时不至于遭受较大的经济损失;其次,在税率政策方面,可以给予刚起步的村镇银行以优惠税率支持,这样银行可以增加一般准备金,在面对突如其来的信用风险时依然维持正常运行;此外,国家应推行差别化准备金提取制度,以体现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扶持,针对村镇银行的特殊性,在制定准备金率方面也应不同于其他商业银行。总之,国家在政策上要给予村镇银行以大力扶持,使其拥有足够的运营资金,提高流动性,则信用风险的转移性降低以及对抗风险的能力提高,故可以使其经济活动得以健康良好运转。

参考资料

[1]中经未来.2014-2020年中国村镇银行发展前景与投资预测报告[EB/OL].http:cefuture.cn/-d276550755.htm, 2014-09-24.

[2]王东东.河南村镇银行信用管理与创新发展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16,(1):62-65.

[3]刘珍,肖诗顺.四川省村镇银行的调查与思考[J].农村金融研究,2016,(1):58-61.

[4]王伟.村镇银行发展中的风险及对策[J].金融发展研究,2015,(12):85-86.

[5]陈淑花.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路径探微[J].中国农村金融,2016,(12):36-38.

基金项目:文章是2015年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编号15240041028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樊鹭(1975-),女,河南开封人,任职于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会计学院,研究方向: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猜你喜欢
村镇银行农村经济信用风险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浅谈村镇银行小微企业贷款的现状与对策
京东商城电子商务信用风险防范策略
村镇银行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个人信用风险评分的指标选择研究
信用风险的诱发成因及对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