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农业“机器换人”:换出发展新动能

2018-04-27 08:50卢志坚
现代农机 2018年2期
关键词:机器换人换人宁波市

卢志坚

宁波市农机部门围绕农业机械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加快农业“机器换人”步伐,优化政策、增添动能、补齐短板、壮大主体、树立标杆,推动农业机械化提档升级,2017年在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创建活动中,宁波市的余姚、慈溪创建成为全省首批两个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县,此外,还创建了9个示范乡镇(园区)、25个示范基地,农业“机器换人”让传统农业焕发出勃勃生机。

1 粮食生产机械化迈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

每到丰收时节,位于余姚市低塘街道郑巷村的粮食烘干中心呈现一派繁忙景象:7台粮食烘干机开足马力,烘干的稻谷源源不断地从出料口送出,通过传送带转入粮仓。相比传统的移动搅龙进粮,粮食输送装置每小时可进粮60 t以上,速度提高6倍以上,只需两三个工人就可以完成进料、烘干、出料、输送、称重、进仓等作业程序,实现了全程流水线作业,大大节省了人工成本;而且通过粮食输送装置中清选机的清选处理,还可以大幅提高进仓粮食的清洁度。

2015年全省首家无人植保机作业服务公司——象山春翔农机作业服务公司挂牌成立,这标志着宁波市水稻生产进入高效植保时代。2017年“双夏”期间,慈溪市金穗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到上海、象山等地开展无人机植保跨区作业500 hm2。据合作社负责人邱杰波介绍,用无人机植保每天可作业 33.3~40 hm2,收费 150 元/hm2,一架无人机的效率相当于15~20台机动喷雾机,节本增效非常明显。

水稻是宁波市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通过大力实施“机器换人”,全市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了89.4%,领跑全国平均约10百分点。水稻生产耕、种、收、烘干、植保、秸秆处理六大环节基本实现全程、全面、高质、高效机械化。全市粮食烘干机拥有量达到1 467台,批次烘干能力约17 000 t,粮食机械化烘干率近75%,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以无人植保飞机为代表的高效植保机械得到广泛应用,2017年宁波市级资金补贴购置33台,全市总量达到了99台,成为全国农机购置补贴植保无人飞机应用试点地区。通过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机械和捡拾压捆机,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2.7%,实现了以机械化还田为主,肥料化、原料化、饲料化、基料化综合利用为辅的秸秆综合利用。

2 主导产业“机器换人”异军突起

2017年余姚 “春笋机械化烘干技术的引进应用”项目被列入宁波市农机科技推广应用项目。该套春笋烘干设备采用智能控制技术,实现24 h全天候加工,每天可加工竹笋5 000 kg以上。项目实施单位——鹿亭高山竹笋专业合作社社长褚彭军高兴地说:“今年,我收购春笋超过20万kg,是往年的8倍,加工特级笋干4 000多kg,是往年的4倍多,经济效益提高了好几倍。有了烘干机,竹笋再多也不担心,可以敞开收购,农民为卖不出竹笋而发愁的困局一去不复返了!”

慈溪市是宁波市獭兔主要饲养基地之一,在慈溪延龄獭兔场,通过开展“机器换人”示范项目建设,投资161.28万元引进安装了不锈钢自动化兔笼、牵引式清粪机、自动喂料系统、自动喂水系统等,实现了獭兔养殖喂料、喂水、清粪环节的机械化,提高了獭兔的成活率,提升了兔毛皮的质量,降低了劳动强度,节约了劳动成本。目前,慈溪规模以上养殖獭兔达到12万只,自动喂料、环境控制、排泄物机械化处理水平达到91.7%。

位于奉化莼湖镇吴家埠村的宁波顺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食用菌工厂化栽培的农业龙头企业。自“机器换人”示范基地创建以来,公司在原有规模的基础上,新建生产厂房10 000多m2,引进生产设备100余套,并对原来的生产设施装备进行全面的技术改造,基质拌和、菌包充填、灭菌、接种、生产环境监测及保鲜等生产环节均实现了机械化。通过“机器换人”,利用液体菌种自动接种生产流水线,比常规杏鲍菇生产固体菌种制种时间缩短40 d以上,发菌培养时间缩短10 d以上,整个栽培过程可使出菇时间提前50 d以上,提高产能20%,提高菇房利用率15%。

在稳步推进粮食产业“机器换人”的同时,宁波市依托其他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项目和宁波市农机科技推广项目,通过大力示范瓜果生产机械化、积极推进蔬菜生产机械化、着力探索畜禽养殖机械化,成功突破了一批特色产业主要环节机械化新技术。如奉化区水蜜桃、江北区蓝莓基地实现果品筛选分级等环节机械化;镇海区包括收割、精量播种等环节的叶菜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慈溪市西兰花移栽、韭菜收获机械化取得积极进展;余姚市竹笋烘干、慈溪市食用菌生产、北仑区蘑菇生产实现机械化;慈溪市獭兔、镇海区肉鸡养殖实现喂水、喂料、清粪等环节机械化。瓜果、蔬菜种植和畜禽养殖等特色产业关键环节生产机械化明显加快。

3 农机专业服务组织挑大梁

2017年新晋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的余姚市庆德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1月,位于姚西产粮重镇马渚镇。拥有社员51人,引进各类先进农机具72台(套),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0台、高速插秧机14台、联合收割机12台、烘干机15台、播种流水线4台、自走式喷雾机4台。合作社建有农机库房 2 130 m2,育秧大棚 11 000 m2,在“省级万亩示范方”内流转土地166.7 hm2,并建有马渚镇粮食烘干中心、规模化育秧中心、农机培训中心、农机维修中心各一个,总资产达420万元,年对外农机作业1 233.3 hm2以上,农机维修保养400台次,农机培训300人次,每年承办农机现场试验会1~2次,初步具备了“一化四中心”的服务功能。在余姚创建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县中,该合作社承担了农机综合服务中心、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基地等的建设任务。

各类农机专业服务组织是农机化事业发展的主力军,在农业“机器换人”的大潮中,它们又再一次扛起了示范引领的大旗。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农机专业服务组织342家,其中省级以上农机示范社达53家、市级以上示范社达154家。在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创建中,这些服务组织承担了绝大多数的创建任务,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4 新型农机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农业“机器换人”是一场机器的革命,更是一场人才的革命。为此,宁波市高度重视农机从业人员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的提升,不断加大农机农技人才及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培养力度,先后在鄞州、余姚、慈溪等区县市举办了7期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班,培训人员达130人,颁发农机职业资格证书121本,主要涉及农机修理工和农机操作工。联合市农机推广中心积极开展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培训,通过专家授课、案例演示、现场观摩等方式,帮助合作社带头人开阔视野、更新观念、拓展思维。为提高农机手的操作技能,余姚2016—2017年度农机实用人才培训还列入了市政府民生实事工程,余姚市农机局针对近年植保无人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及无人机拥有量的快速增长,举办了无人植保飞机操作考证培训,受到了广大农机手的一致好评。

随着农机化事业的舞台越来越广阔,正吸引着众多“农二代”“粮二代”“创二代”投身其中,在宁波现代农业飞速发展的快车道上,他们的身影越来越多。这些年轻人跟老一辈比,对新兴事物接受度高,更善于使用新型农机,他们将会成为宁波市农业“机器换人”的生力军。

5 农业“机器换人”融入智能化元素

在农业“机器换人”浪潮中,余姚康绿蔬菜专业合作社顺势而为,筹集资金大力发展“智慧农机”系统,在5.13 hm2西兰花育苗大棚内安装了摄像机、传感器、控制箱等设备,运用网络技术组成智能种植监控系统,种植管理员可以随时通过电脑或手机登陆控制平台,观看大棚内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变化情况,可远程启动喷淋、遮阳、施肥等自动设备。育苗的质量和产量均有了明显提高,达到了省工省力、节本增效的目的。运用先进的农业机械、智能化的农业设施、规模化的种植模式,创造出了不一样的经济效益。

地处慈溪市龙山镇的宁波海通时代建成了将农业环境监控物联网、太阳能光伏和虫害控制、质量追溯及展示等功能集于一体的绿色农业管理系统,在20 hm2设施栽培区引入物联网控制技术,在43.3 hm2喷滴灌设施区安装智能化喷微灌施肥系统,实现了对农业的数字化管理,使生产更加精准科学。

“智慧农机”给现代农业注入了新鲜活力,发展农业“机器换人”,并非简单的以机器代替人力,而是需在大数据、云计算等人工智能技术协同推进下,使呆板的机器实现柔性化和智能化作业。精量播种、精准收获、光温水肥一体化自动控制、养分管理及病虫害防控、作物长势智能监控、智能农情调度监测、自动喂料、圈舍环境自动控制、动物疫病智能监测与预警、茶叶自动化加工生产流水线、果蔬菌自动化生产流水线等信息化智能化装备与物联网技术,在新时代赋予了“机器换人”新的内涵。

猜你喜欢
机器换人换人宁波市
重建宁波市图书馆记忆
新华网:杭州未来5年推3000个“机器换人”项目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都是“换人”惹得祸
宁波市中城小学
宁波市采取“三学”“三访”“三个结合”开展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