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龙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关于地铁电力监控系统的相关问题,通过对地铁监控系统的需求分析得到了总体设计构架设想。地铁电力监控系统对于保障地铁系统的正常运行确保行车安全有着重要的作用,设计简单直观且高效的操作系统是发挥其作用的关键。本文希望就该方面的研究能够对有需要的单位或工作人员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地铁;电力监控系统;分析;设计
1地铁电力监控系统的构成
电力监控系统是保证地铁系统正常运行,提升管理和维修的自动化程度和保证系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综合监控系统的子系统。目前PSCADA系统是电力调度系统的主要应用工具。一般来讲PSCADA系统由以下几个组分构成:控制中心调度系统、复试系统、通信系统和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
1.1控制中心调度系统
控制中心调度系统在整个PSCADA中占据核心的地位,利用控制中心调度系统能够清晰的显示下辖变电所的运行状态,并能够对其进行远程控制、信息的采集和处理、进行数据的统计并制作报表、对过往事件进行总结和重演、进行自检和安全保护处理工作。可以说控制中心调度系统的正常运作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系统的安全程度和稳定程度。控制中心调度系统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大部分组成,其主要硬件设施构成有:工业级计算机、交换机、ups电源,软件系统包括一些人机交互界面、图形、数据和声音的处理软件,在工作时多种软件的配合能够实现综合处理。控制中心调度系统能够实现实时的触电网和电动隔离开关的控制,并调度、分析、维护和维修供电系统。
1.2复示系统
复示系统能够极大的方便工作人员,让工作人员更实时的掌握调度、维修、监控等资料,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复示系统的核心在于对变电所设备和接触网设备的杂散电流进行检测,并通过监测数据反映监视全线设备的实时情况,如果出现现场事故复示系统能够及时作出反馈,将信息提供给工作人员。
1.3通信通道和通信设备
通信系统通道主要包括控制中心和各被控站之间的通信通道和控制中心和复示系统之间的通道。被控制站一般指:主变电站、牵引降压混合变电所和降压变电所,技术核心是环形以太网光纤百兆通信通道。通信通道和控制中心和复示系统之间的通道两点各提供标准的独立网端口。
1.4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
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最重要的意义是实现了各个分散布置的设备的统一连接和集中控制管理,该系统以计算机、通讯设备、测控单元为基本组成硬件系统,在结构方面由网络分布式结构、包括站控制管理层、网络通讯层和现场设备层三级网络式分布结构。(1)站级管理层:该层次主要以计算机、监控系统、智能测控单元、通信控制器和智能接口单元组成,该层面通过人机交互实现变电所系统的维护人员和设备的联系帮助一些设备的及时维修。(2)网络通信层:该层面主要进行对数据的采集和分类储存,将现场的情况进行数据还原,实现了数据信息之间的交换。这样的功能很好地实现了控制中心和现场的连线,做到了实时指挥调度。该层面主要使用的硬件设备有:通讯服务器、通信前置机和HMI总网络。(3)间隔设备层:该层面主要负责对数据进行采集,同时作为终端间隔设备层也承担着执行后台控制命令的任务。该层面主要是通过各种控制單元来实现的包括:测控智能单元、采集信息设备单元、测控保护微机单元和采集硬接点接入的现场设备。通过三个层面的深入配合让变电综合自动化系统成为监控和管理的核心组件。
2系统的管理和控制
电力监控系统的设计与管理控制思想主要是二级管理和三级控制,这种管理模式实现了集中控制和远程控制两大特点,同时通过将三种控制方式进行分离闭锁实现了有效的安全控制的目的,在具体操作时控制中心是其核心操作部分,通过调度人员指挥各台设备工作实现对整体的把控。在操作人员操控时一般需要通过控制所内的信号盘来实现操作,信号盘拥有控制各项设备的权限,并且每个控制所都有其独立的控制盘这样就使得每个控制所不回去与其他的变电所发生冲突。并且控制也是分成等级的,在执行命令时设备会优先执行最高一级的命令控制,通过中心指挥可以将其他信号盘进行统一调控,实现了总体全局的有效把握。在某台设备出现损坏时可以利用本体控制进行处理,在一般情况下如果出现设备损坏需要远程先解决而要尽量避免就地控制的情况发生。利用电力系统分层分布式的设计调控可以实现整个地铁电力监控的有序性和可控性。
3总结
综上而言,电力监控系统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轨道交通建设方面,提高对电力监控系统的建设程度,保证整个系统处于安全、稳定和可控的状态对于地铁的运营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在今后的建设中要加强对电力监控系统的新技术投入力度,要及时进行维护和管理,要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实现更加科学化的系统控制。在工作时要严格按照工作标准来进行设备和技术调动。
参考文献
[1] 郭阔.探讨地铁电力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J].价值工程,2015,(1):210-211.
[2] 杨帆.西安地铁电力监控系统问题分析及网络优化建议[J].机电信息,2015,(18):21-22.
(作者单位:南京地铁运营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