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涵
摘 要: 翻译属于一种伦理交往活动,也是一种文化转向。从评判角度而言,翻译伦理可作为文化交流的良好契合点,目的在于达到交流限度,实现理解及交流。中国特色词汇沿袭民族文化与中国历史,对翻译伦理观下的中国特色词汇翻译研究十分重要。本文以翻译伦理定义为出发点,详述了中国特色词汇内容,着重探讨了翻译伦理观下的中国特色词汇翻译。
关键词: 翻译伦理观 中国特色词汇翻译 定义
引言
中国特色词汇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对文化传承有极为深远的推动作用。其主要体现为汉语言、汉文化之间的独树一帜性。翻译可以伦理观作为指导,以翻译成果分析,许多学者都转化了研究视角,即话语权向社会制度的转变,并具备尤为显著的现实意义。
1.翻译伦理简述
法国翻译家安托瓦纳在传统翻译中提出了“我族中心主义”这一观念。随后,美国学者提出摘 要: 翻译属于一种伦理交往活动,也是一种文化转向。从评判角度而言,翻译伦理可作为文化交流的良好契合点,目的在于达到交流限度,实现理解及交流。中国特色词汇沿袭民族文化与中国历史,对翻译伦理观下的中国特色词汇翻译研究十分重要。本文以翻译伦理定义为出发点,详述了中国特色词汇内容,着重探讨了翻译伦理观下的中国特色词汇翻译。
关键词: 翻译伦理观 中国特色词汇翻译 定义“内外学科体系”的构建,并依据体系内多种术语为判别标准,以产生对社会的深远影响。2001年,安东尼提出伦理分析关键因素,改变了以往翻译焦点,将其集中于“译者翻译伦理之上”。
芬兰学者对翻译伦理模式予以了总结,即服务模式、规范模式、再现模式和交际模式。其中服务模式,即指提供良好翻译产品给客户,对其判别标准为对翻译任务的完成状况。规范模式,即指文化期待,判别翻译成果标准为翻译行为对社会道德的符合程度。再现模式,即指对作者意图的再现,评判标准为译语信息和原语信息两者之间的等值。交际模式,即指与他人的沟通,其判别标准为跨文化交流理解状况。
以上四种模式会形成一张“张力大网”,直接对译者活动起到制约性作用。在翻译时应结合翻译目标、文化属性及文本自身性质等诸多因素,对自身取舍实施决策。由此得知,翻译是可以包含两种以上模式的,但不管运用何种方式,都会对价值评判产生影响。
2.中国特色词汇
中国特色词汇所覆盖区域是十分广泛的,其时间跨度非常大,就中国特色词汇本身来说,对其特色、概念、类别的研究是极为必要的。
中国特色词汇,即事物所呈现出的独一无二风格,并可依据此实现与其他风格的区分,中国特色词汇是根植于我国民族情感与民族信仰之中的,对我国民族的思维模式及生活态度有着良好体现。
中国特色词汇具有时代感较强、涉及区域广、内涵独特等特征。在翻译伦理下的中国特色词汇翻译,应善于探析以上特征,以便寻求到更好的翻译途径。中国特色词汇包括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它能够直接对各个领域的发展状况做出合理反应。在特定历史环境中,中国特色词汇也是当时思想及观念的一种重要体现。如草根及计划剩余等词汇,都是当时中国特色词汇的良好体现,也可以称之为某一时代语言文化的特定产物,在文化及精神层面具有显著的推动性。
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精神层面亦是如此。在语言中的體现来说,许多具有时代标签的词汇、术语都随之产生,如粮票、山寨等紧密联系时代特征的词汇,都是当时词汇特色的一种体现,甚至可以将其称之为社会文化的某种缩影。
中国特色词汇存在独特文化性,其可作为我国思维模式、与民族文化的一种反映。诸多特色词汇,都具有悠久历史作为根基。如老字号及吊脚楼等特色词汇,都是沿袭着特定历史环境中所遗留下来的语言文化产物,这些特色词汇不但彰显了我国民族特征,而且对我国历史文化起到了一定的承载作用。
对中国特色词汇分类来说,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将词汇划分为八个类别,本文以精神、物质两个层面,将词汇划分为以下四个类别:物质概念、生态自然、宗教信仰和社会文化。通过对以上四个词汇类别的分析,可较为精准地探寻到其语言环境,并可以依据翻译伦理主要观念,实现对我国古代地域特征、思想文化和时代内涵等类别词汇的良好翻译。
3.翻译伦理观下的中国特色词汇翻译
3.1生态自然特色词汇
生态自然特色词汇,指有关我国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及地域特征的特色词汇,在中国特色词汇中有世外桃源、鱼米之乡等词汇的体现,这些生态自然特色词汇意义较为稳定,由于这些词汇是特定时代下的产物,并不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即使时代发生不断变化,以上词汇意义也不会发生变化,正如一件古代文物,时代再变迁,也不会改变其产生时代和文化内涵[1]。并且,生态自然特色词汇,也不会随人们思想变化而发生变化,因此,在翻译生态自然特色词汇时,不应恣意揣摩该类词汇的其他意义,而是应该保持译语和原语之间的等值性,防止翻译不准确、语意模棱两可状况的出现。如“梅雨”这一生态自然特色词汇,其内涵为梅子成熟之时下起的雨,有些译者会将它翻译为“plum rains”,直译为“梅子雨”,但由于梅雨时节气温非常高、湿度较大,衣服很容易出现发霉状况,“梅”又与“霉”相通,进而衍生出“mould rains”这个说法。但究其深度来说,以上两种翻译方式,都只能够实现部分信息传达,而不能全面、准确地将其意义翻译出来,让原语意义可最大限度地再现。因此,若想使这一词汇得以准确翻译,则应将这两种翻译结果做融合,以译出“plum rains in mould seasons”这一翻译结果,使特色词汇内涵可真正翻译出来。
3.2物质概念特色词汇
物质概念特色词汇指在古代文化影响下所产生的产物,如唐三彩、八仙桌、汉服等。对这一类别词汇来说,是可以找寻到与其互相对照的事物的,但就语言文化体现上来看,却不具备这类事物,并在文化体现中呈现出绝对空白状态,致使读者难以理解其意义[2]。针对这一情况,译者应将语言接受者对语意的理解限度放置到重要位置,明确自身语言服务目的,并利用语言外壳,将译文真实、准确地反映出来。
以“汉服”与“唐装”这两个特色词汇为例,两者都属于我国传统服饰,许多翻译者都将其翻译为“traditional Chinese garment”。也有译者将其翻译为“han-fu”。相较于两种翻译结果,第二种更具形象、准确性,良好借助了拼音模式进行中国模式的传递,也体现出了以上物质特色概念词汇所蕴含的历史特征。
3.3社会文化特色词汇
社会文化特色词汇指对我国精神内涵的反映词汇。如八股文、中庸和庙会等。对社会文化特色词汇而言,其通常会反映出汉民族特有的思维模式,并具有深厚内涵。在对这类词汇进行翻译时,翻译者应获得各方支持与信任,努力帮助“他者”和“自者”之间的交流,使异文化之间的同等性获得实现,这样才可实现跨文化交流。
以“素质教育”这一社会文化特色词汇为例,起初有译者把它翻译为“es-sential-qualities-oriented education”,直接对素质教育模式予以肯定。后来,又有翻译者将其翻译为“full-round education”,这一翻译结果体现出教育不应拘泥于傳统手段,而应采用多种方式,实现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由此可见,第二种翻译结果更加精准地彰显出了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是一种集“信达雅”于一身的翻译方式。
3.4宗教信仰特色词汇
在宗教信仰特色词汇中,人生信条及宗教等为主要词汇内容,如无为、天眼、慧根等词汇,都是宗教信仰特色词汇内容的重要体现。以上词汇都为思想层面的一种认知,同时也是对思维的一种提炼,致使词汇具备程度较高的模糊含义。因此,在对这类词汇进行翻译时,翻译者应对本土信仰进行考虑,让语读者对这一信仰采取接受态度,使语读者预期目标可以实现。翻译者应以规范模式作为重要指导,以推动意识形态的有效交融。
以“八卦”这一宗教信仰特色词汇为例,翻译者多将其翻译为“Eight trigrams”,以促进抽象转化为具体的实现,但这一词汇的复杂性却远远没有表述出,有翻译者将它翻译为“bague”,随之实施注解。第二种翻译结果,能够对这一特色词汇做出更准确与较大深度的翻译,实现语接收者的预期目标,达到有效翻译目的。
结语
在进行翻译伦理下的中国特色词汇翻译时,应立足于不同特色词汇的不同特性,利用行之有效的理论模式作为有效指导,使翻译者洞悉文化之间的具体要求,以实现两种文化之间的游走,最终达到他者与本者的交流目的。
参考文献:
[1]尹丕安,刘明欣.脚本理论视角下中国特色词汇翻译——以《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英译为例[J].海外英语,2017(15):87-88+90.
[2]刘改琳,吴迪.基于目的论的中国特色词汇翻译研究——以李克强总理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译文为例[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6(05):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