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小春 刘英翠 熊振华
教育部2009年扩大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范围,大多数专业硕士学位开始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研究生。由此,我国形成了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并存的格局,前者偏重培养学术型人才的学术能力,后者偏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能力。教育部于 2011年选取部分单位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全面推进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模式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模式转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截至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占全日制硕士生招生总规模的比例已近50%。当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进入稳定规模、提高质量、内涵建设的新阶段,如何迅速、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是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焦点、重点和难点[1-5]。
本研究首先分析我国现阶段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现状和特有国情,然后从课程培养角度切入,提出构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项目式实践课程体系,以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全覆盖,并以教育部首批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学院、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之一的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为实证研究的分析实体,对其专业学位研究生项目式实践课程体系的内涵、基本架构及其科学性、合理性、可推广性进行阐述。
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的思路:“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探索符合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律的培养模式,促进其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实践性”属性决定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核心是实践能力。经过9年的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成绩斐然,然而深入剖析发展现状,可以发现以下问题:
1.企业暂时不能承担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重责,接纳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实习的体量有限,校企联合基地培养的覆盖度有限,且对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形式化现象
为实现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高校普遍要求学生要有至少半年的企业实践实习经历,但是现有国情决定了现阶段大规模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无法全部依托企业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很多高校纷纷建立起校企共建实践基地合力育人,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大体量的学生数和有限的基地企业数之间、人才培养的长周期和企业要求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逐步凸显。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实习与基地人才培养均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形式化问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行业/企业接轨难,校企合作空间萎缩。
如何让大量的不依托基地企业培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既能利用校内资源获得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又能获得对行业和企业的深入认知,既能接触到市场的实际需求,又能结合学科知识进行工程创新,增强其社会认同度,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焦点所在。
2.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与全日制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同质化,课程体系独立于专业实践和论文研究,缺乏综合实践能力培养课程
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一般是三段式培养,即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研究。课程作为研究生教育的基础环节,其建设质量对研究生知识架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反观课程设置现状:现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参考全日制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与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同质化、偏理论化,内在地局限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空间和后劲;课程体系独立于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研究,对实践类课程在工程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不够重视,实践能力培养课程匮乏;课程内容与行业企业发展不同步,缺少行业企业市场的新鲜血液补给,学生知识面窄;课程教师队伍偏学术化,其行业和企业经历相对较少;教学模式重知识传授,学生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及沟通能力亟待提高。随着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急速增长,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课程建设的滞后与培养其实践创新能力的课程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应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工程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如何在课程建设中突破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的藩篱,构建以培养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点所在。
3.企业和高校对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本质上要求紧密结合相关行业和职业的人才需求,把专业实践能力放在培养的首要位置,尤其强调在工作实践场所进行人才培养,但如何评价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质量呢?现行教育评价体制下,高校是对学生评价考核的主体,大部分高校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考核、学位论文考核等都采用传统的评价体系,普遍缺乏一套针对实践能力的综合评价体系,去衡量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理论基础、专业知识综合以及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效果。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最终流入企业,如何使企业参与评价,探索学校、企业多角度评价机制,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难点所在。
基于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瓶颈及现状的分析,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经过不断思考与实践,借鉴美国密歇根大学、普渡大学等高校的项目式课程教学方式,于2012年提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律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项目式实践课程的构想,于2013年起在“复杂系统的设计与实践”课程中实施,破解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全日制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同质化难题,组建了校内及企业联合的实践课程师资队伍,实现了对大体量不依托基地企业培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全覆盖,形成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多方评价的有效评价机制。下面将从课程的内涵及创新性等方面,对该课程的可复制、推广性进行详细阐述。
1.课程指导思想
实践性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特色,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和最终目标。要彰显专业学位特色,必须把实践能力培养环节引入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过程中,重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实践课程体系,创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与教学方式,重构高校与行业/企业间的伙伴关系,重组双师型教学师资队伍。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行业领袖潜力的应用型工程型人才”为目标,以职业及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以项目式教学为抓手,以课程项目展示竞赛为支撑,以产学结合为途径,建设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复杂系统的设计与实践”项目式实践课程(见图1)。
图1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项目式实践课程“复杂系统的设计与实践”
2.课程架构
“复杂系统的设计与实践”课程包含“复杂机电系统的设计与实践”与“复杂动力系统的设计与实践”两门课程。两门课程分别面向不同工程领域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群体,“复杂机电系统的设计与实践”课程面向机械工程、车辆工程、工业工程领域研究生,“复杂动力系统的设计与实践”课程面向动力工程、核能与核技术工程领域研究生,两门课程在学分设置、课程构成、教学组织等方面均相同,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必修课程。课程设置为6学分,由两部分学分叠加而成:4学分的校内实践平台项目式实践部分,2学分的企业专家讲座部分。
“复杂系统的设计与实践”课程具体架构如表1所示。
表1 “复杂系统的设计与实践”课程架构
校内实践平台项目式实践部分,依托校内教学实验中心的实践加工资源平台,借鉴美国一流高校的项目式教学方式,课程教师以教练的方式指导教学,完成项目管理等基础知识内容教学后,将学生分组形成项目团队,基于来自企业或实际的工程项目课题,在每年4月至8月5个月的时间里体验市场调研、概念设计、项目实践、技术评审、成品制作、成品整改与验收、演示展示等工程产品的开发设计、制作、表达展示的完整过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须自己组建队伍并确定课题,完成方案设计与评审、成品设计与制作、成品整改与验收等过程。在每个环节,任课教师和课程助教随时为学生提供指导和答疑,对项目实用价值、技术难度等进行细致分析;对包括基本功能、实现方案、经费预算、日程安排等在内的初步方案设计进行评审,明确其可行性;帮助提升和优化产品功能;引导项目交流、问题发现与解答等。
企业专家讲座部分,学院积极联合中国商飞、西门子、通用中国、上海电气电站集团等重点行业企业,请企业选派资深工程师于每年6月至7月到学校开设系列讲座,讲授行业最新技术动态,解读企业实际应用需求及创新需求,弥补原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内容滞后于市场发展的缺陷,深入培养学生的大工程视野。
1.课程师资队伍
项目式实践课程的师资队伍由校内师资和企业师资两部分组成,其中校内师资队伍由具有丰富工程经验、承担企业项目的校内教师组成,全面负责校内实践平台的课程教学及指导;企业师资队伍由各重点行业企业的资深工程师组成,在学院统一组织协调下,完成企业专家讲座部分的授课。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校内教师团队与掌握最新技术的企业专家强强联合,形成了强大的师资队伍,有效改善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师资学术化的问题。
2.考核与评价机制
项目式实践课程引入课程项目展示与竞赛的考核与评价机制,依据项目展示与竞赛结果制定实践课程成绩评价标准,综合评价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在实践课程项目结束后,每年9月份学生项目团队面向学院所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新生、教师及企业人员进行实践课程项目展示与竞赛活动,由校内专家和企业专家组成评委会,评选出各等级奖项并予以奖励。项目展示与竞赛包括实物展示和竞赛答辩两个环节:项目展示环节中,项目团队与观众及评委现场互动并进行实物展示,优秀项目团队进入竞赛答辩环节;竞赛答辩环节,项目团队介绍作品的设计理念、设计方法、项目优势等内容并进行现场答辩,差额评出各类奖项。通过该机制,搭建起教师、学生、企业专家沟通的桥梁和平台,使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不仅关注技术的实施,还能全面提升对工程问题的认识以及沟通表达能力。
3.课程建设资源投入
学院主要从实验场地和经费保障方面为项目式实践课程提供资源投入及保障。实验场地方面,依托教学实验中心为课程开放专门的实验室,并且在课程进展期间延时开放实验室,聘用助管参与值班,项目组专业学位研究生可以全天甚至在周末进行实验操作,且不同班级的指导教师也可根据自己所在研究所的条件,为学生安排实验条件。
经费方面,学院积极争取学校、上海市以及企业资源,整合校内及企业资源,对课程给予充足的经费支持。学院每年投入20~30万元用于教学实验中心实践平台建设,给予每个项目组一定费用以完成实物作品,并为每个班级聘用助教,以便项目组同学能够随时得到专业支持和指导。目前,该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项目式实践课程已经得到上市公司“长盈精密”的冠名及赞助支持。
1.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项目式实践课程体系已初见成效,师资队伍建设与教学资源更加完善
自2013年课程运行至今,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项目式实践课程已形成了完善的教学大纲、实践平台和教学师资队伍。实践课程校内教学团队7人均具备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企业讲座师资包括教授级高工、科技带头人和技术总监,校内师资和企业师资组成了强大的实践课程师资队伍。课程总修课人数已近800人,未来的选课规模将达到每年300人以上。依托项目式实践课程,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十余项。
学生及教师们对课程的开展反应热烈:2014级王力同学反馈:“实打实的课程实物要求促使我合理规划时间去不断学习且快速学习,体会到了把理论设计转化成实物的困难和挑战,锻炼了我的实践动手能力,也更加真切体会到了团队协作、互相配合的重要性。”2015级王剑虹同学说:“这门课程使得我从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转变为项目设计与实践的主角,在方案验证、制作实物、调试设备、优化等项目具体实践的过程中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认识到理论与实际的差距,整个课程体验就是‘过瘾’!”授课教师张执南反馈:“项目式教学方式对我们教师也是很大的挑战,在引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对于我来说也是一种成长,学生无穷尽的创新想法会给我很多灵感。看到学生不遗余力地实践动手做出实物、调试,并自信地阐释产品,我也特别有成就感!”
2017年修习课程的 2016级学生参与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课程体验调研,调研结果显示:95%以上的同学认为自己的工程认知和设计能力、团队管理和协作能力、工程沟通和应用能力、信息处理和学习能力有提高,65%以上的同学认为上述能力提高很大及非常大,74%以上的同学认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项目式实践课程的教学方式。
2.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大幅度提高,课程项目成果得到了市场及社会的认可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项目式实践课程有效锻炼了学生系统解决产品设计与开发问题的工程实践、创新创业能力,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国内外一系列重大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先后获得国家级、省市校级等各类创新创业奖励200余人次,其中2014级研究生郭令被评为第三届国家“工程硕士实习实践优秀成果获得者”,2014级研究生贺振武荣获国家级 TiC100智慧城市与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2016级研究生刘何聪、唐嘉钰荣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特等奖,2013级研究生戴文博成功创建“上海千骨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实践课程项目成果也得到了市场及社会的认可,提升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社会认同度。2013年课程项目“基于视觉的钢珠分拣装置”所申请授权的专利,已于2017年8月30日转让给上海昭宏自动化机械有限公司,获得转让费 15万元;2017年课程的获奖作品智能图书整理小车、手指康复机器人、智能导盲机器人、自跟随智能小车,应邀在2017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中展示,引起了社会各界及媒体的广泛关注。
3.获得国家级课程建设项目立项支持并获评教学成果奖
依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项目式实践课程建设等改革举措,2015年,“机械学科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获得教育部专项项目立项支持。2016年5月24日,上海市教委组织的研究生课程建设阶段性总结工作会议中,“机械学科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获评优秀,并获得了2016年教育部专项项目的连续支持。2016年还获得上海交通大学“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立项支持。2017年,“构建研究生实践课程体系,培养创新创业复合型人才”荣获上海交通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1.项目式实践课程破除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学位研究生同质化培养的弊病
上海交通大学依托校内实践平台资源构建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项目式实践课程,实用性和职业导向性非常明显,破除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同质化的弊病,将课程学习和实践训练有机融合起来,在工程项目实践实训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具备丰富工程经验的校内教师与掌握最新技术的企业专家组成了强大的课程师资队伍,改善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师资学术化的现象。
2.实践课程项目式教学方式实现了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的转变,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工程人才培养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项目式实践课程创新性地将项目式教学模式运用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课程教学中,教学从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项目式教学模式突显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主观能动性、学习互动性、团队合作性以及教师的主导性,实现了教学从知识传授向实践能力培养的转变,学生在解决实际工程应用问题中提高了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工程系统观、团队合作“情商”,培养了现代工程所需的全局观,为未来职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工程人才培养中校企合作“最后一公里”难题。
3.实践课程项目展示与竞赛机制,突破了传统研究生课程评价体系,提升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社会认同度
实践课程项目展示与竞赛机制,搭建了学校师生与企业的互动平台,突破了传统的研究生课程评价体系,企业专家从市场视角、校内专家从教学培养视角、学生从同伴视角,多元、多维度评价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不仅仅关注技术实施,还全面提升其对产品和工程问题的全局认识及工程沟通能力,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知识结构及实践能力的检验提供了有效的评价机制,同时提升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社会认同度。
4.项目式实践课程创新了校企合力育人新模式,拓展了校企实质性合作空间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项目式实践课程以学生为纽带,联动了学生、教师和企业,在教学中引入企业实际工程项目需求,邀请企业专家讲授行业最新技术知识,在项目展示与竞赛评价中引入企业专家评委,将企业界、市场、社会层面的反馈融入实践课程中,创新性地建立了校企合作新模式,实现了学校培养向企业后延、企业资源向学校前伸。企业深度参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培养及能力评价等环节,拓展了校企实质性合作空间,建立起了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增强了产学合作的教育效果,加深了企业对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理解度和参与度。
[1]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社. 探索规律, 创新机制, 加强实践——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一年总结[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7(1): 12-18.
[2] 阎凤桥, 李欣, 杨钋, 等. 专业学位硕士生与学术学位硕士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比较研究[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4): 9-16.
[3] 陆靖, 束金龙, 赵坚. 以“六化”模式为核心, 推进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上海市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验为例[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1): 1-4.
[4] 彭说龙, 缪文财. 基于用人单位需求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分析[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5(8): 74-80.
[5] 孙明明, 刘巨保. 以“三跨”模式培养全日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以东北石油大学为例[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6(6): 2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