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视角下各年龄阶段使用手机最佳时长研究

2018-04-25 10:45张利娟万秋利胡青青
科技资讯 2018年31期

张利娟 万秋利 胡青青

摘 要:随着通讯技术的高速发展,手机的使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增加了许多危害。那么手机每天的使用时长就成了如今人们研究的对象,而且每个年龄阶段的人的身体健康各不相同,那么对手机伤害的抗性也就不同。这样各年龄阶段的手机使用时长就成了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各年龄阶段的人使用手机的用途与时长都各有不同。为研究各年龄阶段日使用手机最佳时长,从健康的视角出发,通过分层抽样进行问卷调查,咨询相关人士与查阅资料,利用数学思维与方法对数据进行建立图表,将各影响因素与收集的数据建立模型分析,找到相关准则与因素,利用因素分析法设计出相关方案。说明手机对各年龄段人的危害程度以及对身心健康的影响,给出各年龄阶段适用手机的最佳时长。

关键词:分层抽样 因素分析法 手机使用最佳时长

中图分类号:B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11(a)-0-02

1 项目背景及立项

1.1 项目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和通讯网络技术的发展,根据中国信息产业部的报告统计显示,截至2017年手机的普及率高达96%,手机成为了人们的必需品,同时手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被使用的时间越来越长,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危害,例如听力弱化、视力减弱、精神恍惚等。同时对人们的行为造成了影响,自我约束能力越来越弱,社交能力越来越差,对手机依赖性增强。手机日使用时长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

1.2 项目立项

随着手机技术的发展,多功能化导致人们越来越沉迷与手机,花费在手机上的时间也越来越多,手机所带来的利与弊,在使用中更多趋向于弊。为了让人们了解到手机使用时长对健康的影响程度,我们通过各项调查研究分析,得到人们日使用手机的最佳时长。为人们使用手机的时间提供参考。

2 项目简介

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使用手机的时长大幅度增加,手机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伴随着对身体健康危害的产生。所以我们以健康的视角来研究手机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我们通过咨询相关医学人士并查阅医学资料,了解到手机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的危害有差异,所以我们将年龄按照《联合国人类划分新标准》分为4个阶段,在此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和数学分析来研究健康视角下各年龄阶段使用手机最佳时长,并建出相关数学模型。

3 项目的理论依据、研究目的与意义

为了这次的科研项目研究,我们做了市场调查与问卷调查,查阅大量资料,咨询了专业人士。基于现实生活中,我们根据医学测试分析可知,手机使用时间的长短对人体健康危害程度不同。第一步通过分层抽样调查得出各年龄阶段日使用手机时长,对得出数据求平均值和方差;第二步查阅相关资料与咨询相关医学人士,了解到手机对人体各方面的影响因素;第三步采用因素分析法,得出各因素的影响程度的大小;第四步利于数学思维与方法对各个数据建立图表。找到相关准则与因素,设计出相关方案,分析得出时长的一定范围;最后根据成对比较法,更详细精确地找到最佳时长。

从健康的视角,为了让人们了解到手机使用时长对健康的影响程度,我们通过各项调查研究分析,在达州市各年龄人群中进行抽样调查(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对不同的年龄阶段的人群进行调查),查阅相关资料和咨询医生,采用因素分析,层次分析法(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案层),利用数学思维与方法对数据进行建立图表,将各影响因素与收集的数据建立模型分析,找到相关准则与因素,利用因素分析法设计出相关方案。得出最优解得到人们使用手机的最佳时长。为人们使用手机的时间提供参考。

4 项目理论研究和探索

将年龄分为6个阶段,利用分层抽样,将所得数据代人公式(百分比=各年龄阶段在不同时长使用的人数/各年龄阶段的总人数),求得结果汇总如表1所示。

通过表1的数据分析,我们得知童年,老年日使用手机时长较短,而少年和青年对手机的比较依赖,所使用的手机时间比较长。其中青少年每天使用的手机时长为1~3h。而小孩和老人则大多不长时间使用手机。

通过各年龄阶段的人使用手机的主要用途的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分析汇总如表2所示。

通过表2数据分析,我们了解到儿童与青少年对手机使用用途主要在娱乐方面,而成年人主要在工作方面,老年时期主要在通讯方面。

5 项目成果

结合本文调查分析和专业人士的意见,我们给各年龄阶段使用手机时长给出如下建议。

手机对青少年时期的人并无重要用途,使用手机对其身心健康有极大影响,并且青少年对手机辐射吸收大于成人,青少年的神经系统正处于发育阶段,手机辐射会影响儿童视力、心理、记忆力等发育。由此建议青少年使用手机时长控制在1h内;手机对成人工作方面用途较大,大多使用时间不可避免,除工作必要使用手机时长外,尽可能减少娱乐时间;手机对老年时期的一般只有通讯作用,如果过度使用则会引起失眠多梦,睡眠质量越来越差。

參考文献

[1] 丁美方.手机媒体对大学生群体影响研究[J].传播与版权,2015(3):114-115.

[2] 姜梦雨.大学生手机媒介使用及影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

[3] 吴祖宏.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的问卷编制及特点研究[D].西南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