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孟源 陈飞平
摘 要:城市绿地与城市生活方式及居民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它既有提升城市景观、美化环境、维护生态、治理污染、防震减灾等功能,也丰富了居民日常生活,改善生活质量。当今城市生活正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人、城市和自然地关系愈发紧密,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选择和规划布局应基于城市生活方式理论进行。本文基于城市生活方式,结合城市绿地的类型和城市绿地系统对于城市生活的功能作用,初探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布局。
关键词:城市绿地;城市生活方式;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布局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80532004
1 研究背景
为了加速城市化建设,追求经济效益增长,自工业时代以来人类不惜破坏生态、改造自然、大兴土木。而到了21世纪初,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进入平稳发展时期,过去人类所忽视的雾霾、温室效应等自然问题及其所引起的健康问题却愈发严重,人类终于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做法,提出了“人·城市·自然”的城市建设发展模式,谋求城市与自然共存,呼吁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作为一個以国家统一规定为基础,充分利用城市自身地貌特征、自然植被等自然条件和历史人文条件确定标准,将各类城市绿地以一定的科学规律给予沟通和连接,构成完整有机的系统,是最能够体现人、城市和自然和谐共存的一门学科,其主要任务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城市性质、发展水平及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的发展目标、用地布局等规定,科学制定各类城市绿地的发展指标,对城市绿地系统所预期的生态效益进行评估,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研究城市地区自然空间形态的可持续发展容量,合理安排城市各类园林绿地建设和市域大环境绿化的空间布局,达到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1]。
最初的城市绿地类别、数量、规模较小,仅能满足于美化城市环境,丰富居民日常休闲活动等基本城市需求,而随着城市生活方式多样性的产生和城市居民对于生态城市需求的提出,城市绿地和城市生活联系愈加紧密,城市绿地系统愈加完善,规模和布局更符合《城市绿地分类标准》规定和城市生活需求,并正逐渐形成人类社会、城市经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市发展观。
2 城市绿地系统概念及分类
2.1 城市绿地系统概念
城市绿地系统是指城市建成区或规划区范围内,由不同类型、性质、规模的各种类型的绿地相互联系作用而形成稳定持久的的绿色有机整体系统。可以将它定义为在城市空间环境内,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能发挥生态平衡功能,且其对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还包括连接各公园,生产防护绿地,居住绿地,风景区及市郊森林的绿色通道和能使市民接触自然的水域。它具有系统性,整体性,连续性,动态稳定性,多功能性和地域性的特征[2]。
城市绿地系统具有生态、经济、社会等多重属性和作用。美学审美功能:组织城市景观,美化环境,展现城市历史风貌和独特文化;生态服务功能:保护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缓解热岛效应,协助城市雨洪管理,防灾避灾等;社会服务功能:满足居民休闲娱乐科普教育要求,维护城市居民健康,促进人际交流,满足现代人对于自然的追求;经济发展功能:带给城市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等。
2.2 城市绿地系统分类
根据《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城市绿地分为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及其他绿地5种类型,并且每类绿地都有不同的服务半径(图1)。
2.2.1 公园绿地
具有有游憩、生态、美化、防灾等作用面向公众开放的绿地,向下划分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和街旁绿地5类。综合公园面向全市居民开放,规模较大,适于各种公众户外活动的开展,有最丰富的活动内容和设施,面积一般为10~100hm?甚至更大,服务半径1~5km,居民步行约10~30min,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花费5~15min。社区公园为一定居住用地范围内的居民服务,规模视居住区域内居民人数而定,集中了一定活动内容和设施,面积宜5~10hm?,服务半径0.5~1km,步行约8~15min可达;而其中小区游园小类则面积为0.5hm?左右,服务半径300~500m,步行约5~8min即可到达。
2.2.2 生产绿地
为城市绿化提供苗木、花草、种子的苗圃、花圃、草圃等园地,是城市绿化的生产基地,对于土壤、灌溉、交通、水电等基本设施的条件较高,以利于培育、运输、节约投资。
2.2.3 防护绿地
指城市中具有卫生、隔离和安全防护功能的绿地,包括卫生隔离带、防风林、道路防护绿地、城市高压走廊绿带等形式,其防护对象主要有2种类型:自然灾害、城市公害。
2.2.4 附属绿地
城市建设用地中绿地之外各类用地中的附属绿化用地,根据《城市用地分类标准》进行小类划分。
2.2.5 其他绿地
此类绿地应位于城市建成区之外,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城市景观、居民休闲生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直接影响[3]。
3 城市生活方式概念及其分类
3.1 城市生活方式概念
城市生活方式是指城市基于原有生境、人文条件和基础设施条件上根据城市发展需求而进行的基本运转方式和城市不同的个人、群体或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制约和价值观念制导下所形成的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全部活动形式与行为特征的体系,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分化性、开放性、流动性和异质性等特点,同时根据各个城市经济发展、历史因素、民族矛盾等情况的不同,城市生活也有着一定的独特性[4]。
由于城市生活有着城市自身活动和城市居民生活2个层面的含义,因此城市绿地系统对于城市生活2个层面有着独立而统一的功能作用,在进行城市绿地规划布局的过程中也需要对2个层面都加以考虑。
3.2 城市生活方式分类
根据城市生活的概念和特点,结合各类城市绿地规范和要求,将以城市绿地作为活动载体的城市生活分为5种类型。
3.2.1 家庭生活方式
指城市中居民的家庭日常生活,多在工作日上班之前下班之后或中午休息时间进行,通常活动范围较小,通过步行到达绿地的距离≤1km,时间控制在8~15min,包括在小区游园散步,去附近社区公园晨练等。
3.2.2 生产生活方式
指城市生产活动在城市绿地中的各种体现,包括物质生产、经济生产、科技资源生产3种功能,科研检测、栽植养护、林业管理、园林施工为较常见的几种生产生活方式,如植物园中对珍稀植物进行引种育种,在苗圃基地对苗木进行大面积的培育等。
3.2.3 休闲生活方式
指城市居民日常或假期休闲活动,此类活动主要发生在距离城市居民家庭日常活动地区较远的地带,开车需要30min以上,活动时间为1d甚至更长时间,因此此类活动多在周末及假期进行,比如去郊区风景名胜区旅游,周末去城市公园游玩。
3.2.4 社会交往方式
指城市居民之间的交往活动,需要一定的私密空间,且需要滿足1.2~3.7m的社交距离,而更加亲密的距离则需要更具隐秘性的空间,主要活动为城市居民约会、见面、交流,城市绿地中的公园、小区单位花园等都是城市中常见的社交场所。
3.2.5 城市运转方式
指城市园林绿地对城市总体生活和正常基本运转起到的维持作用,绿地对于雨洪管理,预防水土流失,净化地下水,防灾避灾等方面的作用为城市运转方式的具体体现。
4 城市绿地基于城市生活方式布局原则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政府在行政过程中通过理性分析对于城市绿地系统发展方向的意志体现,是政府宏观管理和调控土地利用的手段体现,采用的是一种规划营造的规划方法,主要是指引城市绿地系统未来发展方向,侧重于确定城市绿地系统不同发展阶段的临界值,并对其进行引导和控制,而非具体形态塑造。
然而现今大多城市绿地建设处于被动地位,政府进行规划布局时或只顾追求经济效益及城市发展,“见缝插针”,在城市建筑、道路规划布局结束之后再考虑绿化的进行;或盲目跟从“实现城市绿地点—线—面结合”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布局的基本原则,不顾及城市特殊的情况,城市整体绿地布局结构缺乏特色;或只热衷于营造城市绿地某一方面的特征,造成城市绿地功能性、景观性、生态性缺失,缺乏统筹规划,不利于城市长远发展。
无论是哪种城市绿地规划布局方式或思想,其切入点仅仅局限于景观营造、生态保护、社会服务等方面,却很少从城市生活方式理念出发进行城市绿地布局规划,接下来将根据城市生活方式理论提出几条城市绿地布局方式原则。
4.1 提取城市生活方式理念,合理布局各类城市绿地
想要改变传统城市绿地规划布局方式首先就需要从观念上改变传统的城市绿地规划思维,城市规划及城市绿化主管部门从业人员应当研究学习有关城市生活方式的理论,深入调研所在城市运转方式及居民生活方式,提取出当地具有特殊性和局限性的城市生活方式,结合具有普遍性使用价值的城市生活方式理论,根据城市上位规划,寻求绿地系统用地与城乡规划其他用地的耦合,将调查所得出的城市居民人口分布、居民日常活动类型、不同区域功能和需求、城市运转方式等城市生活方式因素及传统的美学、生态、经济、历史等影响城市绿地规划布局因素进行充分分析融合从而合理选择需要布局建设的绿地类型并科学规划布置城市中各类绿地位置,并将各类绿地通过绿道等形式联系起来,形成城市绿地网络,增加城市绿量,优化绿地结构,提升城市景观、生态、社会价值,适应不同尺度不同阶段的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满足各类城市活动的开展。
4.2 基于城市居民需求出发,创造提供居民活动空间
基于有关部门的调查对城市居民人口分布、居民成分类型、居民日常活动与需求等数据结果进行分类、整理,将所得成果以表格或分析图等形式表现出来,最终反馈于城市规划地图之上。城市规划、园林规划等部门在整合数据的过程中应该对城市居民的活动需求形成初步理解,并应当通过实地调研、查找资料等方式对各类居民活动需求进行分析,最终依据获得的成果,融入城市绿地规划的总体规划,并在后期的城市绿地详细规划的过程中对绿地的布局位置、绿地类型、绿地面积等因素进行划分。在进行城市公园体系建设绿地空间联系等绿地规划设计时,应当根据各类绿地的服务半径和各类城市生活方式中居民活动距离的不同,在城市绿地详规过程中因地制宜地为城市居民的活动及需求划定合适的空间,在绿地中为居民活动设置器材、开辟场地,创造出能够尽可能多的满足城市居民活动需求的最合理城市绿地布局。
4.3 扩大绿地服务作用半径,符合城市绿地规范要求
建设部发行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2002版)中明确规定了多种类别的绿地的服务作用半径,为城市绿地规划过程中设立各类绿地时需要遵守的标准,但是发行时间距现在已经过去了十余年,某些绿地的服务半径及类别已经无法适应当今城市规模和发展的需要,即便如此,某些城市的绿地布局结构及规划指标却仍然无法完全达到绿地在《标准》(2002版)中所规定的服务半径,甚至因为某些城市上位规划较早或政府对城市绿地各类效益重视不够等原因使得城市中某些区域内缺失公园绿地这种最基本的配套绿地,例如南昌市城东地区早年为城乡结合部,建置了大量工厂车间以及附属的员工宿舍区,绿化形式十分单调简陋,20世纪90年代以后南昌市政府才开始对这一地区着手进行改造,虽然通过搬迁工厂道路绿化等手段使得自然环境得到大幅改善,并建立了艾溪湖湿地公园等大型绿地,但实际上这一地区仍旧存在大量居住区,而作为其配套的社区公园却数量稀少且分布破碎,居民的日常活动和休闲活动仍旧只能在小区内部或去较远的大型绿地开展。因此在未来进行城市绿地规划时应当遵循将要发布的更为科学的新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扩大绿地服务作用半径,适当增加区域中公园、绿带、绿色基础设施等绿地的数量和类型,将城市绿地空间联系起来,将城市绿地网络辐射到更大范围的区域,使绿地的社会、生态、经济效益能够惠及更多的城市居民。
4.4 了解城市基本运转方式,维持城市生活持续发展
城市生活方式除了4类城市居民生活层面的含义还有一类基于城市自身活动层面的含义——城市运转方式——它是城市根据人工及自身的运转调节而进行的持续的稳定的基本活动,是一切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的基础,一旦城市自身的正常运转出现问题导致动态平衡被打破且短时间内无法修复,所有的城市居民基本生活方式也将无法保障,经过多年发展的高度分化的城市生活方式将很可能退回单调、封闭、固定、均质的较为简单的“原始”基本城市生活方式。而想要支撑城市持续运转,其载体便是自然生态环境及人工社会活动,这便要求政府、企业、公众应当协同合作,大力保护现有的开发及未开发的生态环境,恢复自然的自愈能力,了解城市运转方式的基本原理,掌握维持城市运转的科学方法,并在此基础上保护城市现有绿地,科学运用城市绿地的雨洪管理、调节气候、防灾减灾等作用,并开发利用城市绿地其他可能性生态功能,发挥绿地功效,挖掘生态潜力,以绿地承载城市,以城市维持生活,将城市生活健康稳定可持续的发展下去。
4.5 综合多种城市生活方式,建设具有多样功能绿地
南昌赣江边的赣江市民公园经过多年的建设开发已经成为南昌的名片,成为美化赣江两岸之景,供给市民休闲娱乐场地,改善区域微气候的公园绿地,防潮堤下滩涂上的大片垂柳林则是涵养水源、防洪固土的防护绿地,2类绿地协同发挥作用,使赣江市民公园汇聚2类绿地的功能,发挥休憩、美化、生态、防护等综合作用。与赣江市民类似,当今许多城市中某些绿地位于江河两岸、林地边缘、工业园区等区域,这些区域既是城市重点景观区,同时也是人群聚集区,更是生态敏感区,应当受到市政府和城市规划部门的重视,综合多种绿地功能,在保护区域自然资源和人文历史资源的基础上,再寻求提升区域景观价值的方法,取得“一物多用”的效果。在城市的发展方向和方式愈来愈趋于多样性、综合性的大背景下,城市绿地的功能也不能仅仅局限于发挥其所属绿地类型的要求功能,应当参考多种类型的城市生活方式,融合其他绿地类型的建设要求及作用需求,建立具有多種空间形式和功能属性的绿地,满足愈发丰富的城市生活方式,并将防灾减灾的功能列入绿地规划功能范围。
5 结束语
城市自身发展因素各有异同,对于城市绿地的规划布局原则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之上也因为城市需求而有所区别。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总体上要按照功能为主、生态优先的原则进行空间布局,并要充分考虑满足城市景观审美的需求进行相应的规划设计,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的作用,改善提升城市居民生活环境和精神生活以及城市自身发展条件和投资环境,因此城市绿地规划布局过程中无论采取何种规划布局原则,都应该立足于城市发展现状与改善居民生活需求,选择一种甚至多种规划原则相结合的绿地规划布局方式,找到一套适合城市实际情况的方式,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徐英.现代城市绿地系统布局多元化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5.
[2]梁静静.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研究[D].西南大学,2007.
[3]刘颂,刘滨谊,温全平.城市绿地系统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4]肖小霞,德频.冲突与融合:城市生活方式的变迁[J].学术论坛,2003(03):123-126.
作者简介:卢孟源(1992-),江西南昌人,江西农业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所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城乡规划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研究;陈飞平(1979-),男,浙江诸暨人,江西农业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所所长、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城乡规划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教学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