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亚光 袁绍彪 蒋世东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聚焦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八项重点工作之一。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解决好钱从哪里来的问题。目前制约“三农”经济发展最关键的是资金问题,财政性资金投入以交通设施、水利工程、气象、通讯、农业技术推广、病虫害防治等公共产品和服务为主,主要是解决市场失灵等方面的问题, 由于贫困地区财力不足而且往往不能得到有力支持。在这种情况下,“三农”资金的投入需要大量银行信贷资金的支持,通过信贷的方式为乡村振兴提供资金服务, 不仅解决了政府财政供给不足的问题,同时也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因此,如何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竞争适度、风险可控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提高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金融服务需求,对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全面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乡村振兴建设中金融投入是资金投入的主渠道,而现有金融体系在为“三农”服务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农村金融机构战略收缩,服务功能弱化。目前,我国银行业服务存在明显的不均衡现象,农村金融体系是金融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国有商业银行大幅缩减基层营业网点,逐渐退出农村市场,导致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低,农村金融出现服务空白。从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主体看,目前全国大多数乡镇主要有农业银行、邮储银行、农商行和农信社等机构,即便如此, 这些机构也往往成为农村金融资源流失的“抽水机”。
信贷管理制度存在缺陷,制约资金投入。农业产业属于弱质产业,生产投入高、收益低,要同时承担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为保证贷款安全性,银行机构规定严格的贷款条件,大部分农户和企业贷款却提供不出相应的质押、抵押及不动产等担保而望洋兴叹。另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周期长、规模大、风险高、回报率低,以及管理机制不健全,承载主体不明晰,银行机构积极性不高,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等领域的信贷规模偏小。
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不足,多样化需求难以满足。现代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催生农村金融需求多样化,促使贷款对象由农户向新型经营主体转变,贷款金額由小额向大额转变,贷款方式由小额信用向抵押担保转变,贷款期限由短期向中长期转变。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县以下分支机构贷款审批权上收,县级机构创新动力不足,不能根据乡村振兴实际需求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同时,现有贷款产品在期限、结构、金额等方面的设计与“三农”资金需求特点不相适应。电子银行等金融产品和服务缺乏,难以适应乡村振兴过程中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金融生态环境欠佳,风险隐患大。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信用环境差,社会信用观念淡薄,逃废债务的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农村地区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制约了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入。另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推进缓慢,农户信用信息数据库尚未建立,农户信用信息处于零散分布状态,银行机构难以加以充分利用。再加上宣传不到位,农民金融知识缺乏,对诚实守信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银行机构贷款风险增大。
金融的有力支持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条件,因此,要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创新与乡村振兴发展要求相协调,满足乡村振兴建设的资金需求,探寻银行业支持乡村振兴的最佳路径。
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扩大乡村振兴金融服务覆盖面。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改革,建立定位明确、分工合理、功能互补、竞争有序、高效运行,能够满足乡村振兴多元化发展需求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一是国有和地方性商业银行要按照乡村振兴对金融服务的新要求, 调整优化县级以下传统农村地区的网点布局,增强服务对接能力。特别是农业银行、邮储银行,要强化“三农”金融事务部的作用,确保服务“三农”不偏离。二是政策性银行在巩固和发展传统的粮棉油收购、储备和加工信贷业务基础上,扩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信贷业务,强化在支持扶贫大型项目方面的优势地位,发挥好政策性引导作用。三是切实发挥好合作金融组织的作用,稳妥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无论怎么改制、如何转型,都要坚持立足农村、服务“三农” 的市场定位,回归本源,做“小而精”的银行。四是加快推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完善村镇银行准入条件,鼓励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参与,以“多县一行”制村镇银行试点为契机,推动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更多在乡镇设立分支机构,有效缓解农村地区金融供给不足、服务不充分的问题。
调整优化信贷政策,加大乡村振兴资金投入力度。一是人行、银监会等相关部门研究制定银行业支持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乡村振兴战略的信贷支持力度。人行要发挥窗口指导作用,利用好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落实好普惠金融定向降准政策;银监会要在组织体系、目标考核和风险监管等方面为乡村振兴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二是银行业机构要制定适应乡村振兴建设需要的贷款实施细则,要下放一定的贷款审批权限给县域一级,允许县域一级银行机构根据实际需要开展具体业务。三是要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县域内金融机构新增存款优先用于当地发放贷款的政策要求,确保新增存款比重稳步提高,引导资金回流。四是商业银行应根据乡村振兴建设发展的信贷需求,调整优化信贷政策, 加大对“三农”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尤其要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力度, 重点支持“一村(乡)一品”产业发展。
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能力。银行机构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主体对金融服务的差异化需求,大力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乡村振兴建设。一是创新抵押担保方式。担保方式要扩展思路,对信用度高的个体经济组织,可采用信用贷款、联保贷款、大型生产设备抵押等方式;对资产质量良好的成长型企业,推行仓单质押、订单融资和应收账款质押,探索以股权、商标品牌、特约经销商经营权、专利权等有效物权作担保抵押的信贷方式。二是创新金融产品。针对农村合作社、上下游联营和种养殖大户等农业经营主体,创新信贷产品,支持农业规模经济效益提升。三是创新贷款授信方式。银行机构要建立农村经济组织经济档案,开展对经济组织进行信用分类定级,在信用等级评定的基础上, 确定不同的贷款授信额度。四是充分发挥金融科技手段,推动银行机构运用网络银行、移动银行、电子钱包、微信等新型支付工具,改进账户开立、支付结算等农村金融服务方式,提高涉农金融支付结算水平,不断提高涉农主体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五是银行机构要围绕农村居民的住行、教育、医疗、理财和其他需求,积极开办住房贷款、大宗耐用消费品和子女上学等消费贷款业务品种。
发展绿色普惠金融,补足农村金融发展短板。银行机构要立足乡村振兴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大力发展绿色金融,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要制定绿色信贷业务管理办法,完善绿色金融相关标准,确保贷款投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做好信贷资金的加法和减法,加大对低碳农业、农村“三废”治理、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发展等领域的信贷支持;促进信贷资金逐渐从高污染、高能耗产业转移到低碳产业,从资金源头切断“两高一低”产业的发展命脉,推动绿色低碳的乡村振兴建设。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促进贫困地区精准扶贫。银行机构要将普惠金融定向降准释放的资金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灵活运用小额信用贷款和扶贫贴息贷款,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妇女创业、下岗人员再就业融资提供资金支持; 加快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金融知识宣传长效机制,营造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建昌县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