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常清,陈增辉,吴慎渠,于晓涛,徐 浩
(1.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 300459;2.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术分公司,天津 300452)
渤海K油田在开发过程中受边水作用较大,油藏非均质性较强,边底水突进速度较快,导致含水上升速度快,油藏采收率偏低。以K油田S井区为例,S井区为3注6采,渗透率极差为6.8,该区2014年5月投产,截至2016年8月,井区采出程度9.8%,平均含水56.1%,其中该区从2014年到2016年的含水上升率为5.3%,高于标准含水上升率4.3%。含水上升速度较快,开发效果较差,边水水侵是导致该区油藏采收率偏低的重要原因,对边水附近注水井调剖能一定程度抑制边水突进速度,改善开发效果[1-2]。因此,研究边水对油水过渡带注水井调剖的影响,有助于为后期开展调剖措施提供必要的依据。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调研发现,油藏本身的性质如原油粘度、地层倾角、油层厚度、平面非均质性、采油速度等对油水过渡带注水井调剖均会产生影响[3-4]。本文在渤海K油田油藏地质与开发参数的基础上,采用构建数值模拟模型和物理模型的方法,着重研究边水对油水井以及调剖效果的影响。主要选取了边水本身的性质(距离和能量)作为研究对象,此外,为了考虑边水对调剖效果的影响程度,选取注入调剖剂时机作为其中的一个研究对象。
针对K油田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特征,建立了用以模拟研究K油田边水油藏开采方法的平面模型[5-7]。模型尺寸为:700 mm×100 mm×100 mm,耐压1 MPa,平面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模型设计
储层模型为无机胶结石英砂模型,模型A和模型B为两个由不渗透带隔离的独立系统,以避免实验过程中相互干扰,并可实现开采动态、采收率的分段测试和计量。
模型A与模型B根据实验要求调整大小,两模型间装有隔离带,模型内采用两层非均质岩心,渗透率分别为500×10-3μm2和2 000×10-3μm2,模型左右两侧装有边水槽模拟边水侵入;模型上下两侧留有孔槽用以饱和水和饱和油,生产井位于隔离带左右两侧。
研究共进行两部分实验研究,第一部分为:不同边水距离对生产井的影响研究;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研究的基础上选出最优的边水距离,进行不同含水期调剖技术研究。实验中现场脱水原油,模拟原油20 ℃时粘度为160~330 mPa·s,模拟储层渗透率为(500~2 000)×10-3μm2,实验采用定压驱替方式模拟边水能量。
具体实验步骤:
(1)根据实验测试内容准备好驱替液(地层水)和模拟油等。
(2)抽真空饱和水。
(3)模型饱和油。通过操作系统控制,打开驱替管路阀和排液阀,调好泵流量并运行,用油驱水,直至出口含油率达到100%,停泵。
(4)采用恒压边水驱,注入压力为0.3 MPa,测取开采动态曲线。
(5)边水驱至含水98%,计算边水驱采收率。
(6)由边水部位注入调剖剂,注入调剖剂时采用恒速驱,驱替流速为5 mL/min,模拟边水部位注水井调剖。
(7)调剖后采用恒压边水驱,注入压力为0.3 MPa。
(8)测取调剖后边水驱开采动态曲线。
(9)边水驱至含水98%,计算调剖后边水驱采收率。
1.3.1 生产井与边水距离对开采效果及调剖的影响
针对不同边水与生产井距离对采收率的影响研究,最终开展150,250,450,550,700 mm 5组实验,实验结果见表1。
表1 生产井与边水距离对采收率的影响
通过实验可以看出,随着边水距离的增大,调剖后提高采收率值逐渐上升,在550 mm时达到最高,说明岩心长度550 mm范围调剖效果最好。
图2 不同边水距离对采收率的影响
通过图2曲线可以看出,550 mm岩心实验提高采收率高于其他距离岩心实验,分析原因主要为:恒压驱替情况下,注入压力与岩心阻力平衡关系很重要,岩心长度太短易形成水流优势通道(如150 mm岩心),调剖措施还未进行有效封堵,便被后续水驱破坏,实验过程中提高采收率值更多表现的是水的冲刷效应;岩心长度太长,注入压力低于岩心阻力,表现在注入过程中注入速度不断下降,调剖措施后,由于注入速度低,调剖体系不能有效地推入到水流优势通道,从而削弱对边水的抑制能力。上述情况通过下面的注入速度对采收率的影响分析可以明显看出。
图3 不同岩心长度注入速度曲线
根据实验数据分析,450~550 mm进行调剖效果最佳。岩心过长主要表现为驱替介质的渗流效应,注入调剖体系由于注入压力较低,不能有效推动至高渗通道。而如果岩心过短,主要表现在驱替介质的冲刷效应,注入调剖体系还没有建立起阻力,便被后续高强度驱替介质推至生产井附近,没有有效抑制边水突进(见图3)。
1.3.2 边水驱调剖时机对调剖效果的影响
根据生产井与边水距离实验研究,确定两者距离为550 mm,在调剖效果实验中,按照实验方案设计,分别研究了生产井含水50%,70%,98%时调剖(注入调剖剂0.3 PV,然后转水驱至含水99%以上)对生产井的影响。
不同含水时机进行边水调剖的实验中,选择含水50%,70%,98%三个调剖时机,将3组实验在不同含水时机进行调剖对应的PV数、含水和采收率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含水时机调剖对采收率的影响
通过3组实验数据对比分析:
(1)3组实验在含水70%时提高采收率值比较相近,其中含水到达98%时,1#含水50%进行调剖的岩心采收率>2#含水70%进行调剖的岩心采收率>3#含水98%进行调剖的岩心采收率。含水在70%~98%范围对采收率贡献较大,主要是因为含水50%进行调剖时处于含水快速上升阶段,含水50%上升至70%时间较短,驱替的PV数较小,所以调剖效果不明显。
(2)含水50%,70%,98%进行调剖的3组实验,在含水98%水驱的基础上提高采收率值分别为16.11%,14.48%,13.12%,调剖时机越早,提高采收率值相应较高,早期调剖对采收率提升效果比较显著。
由于本次模拟涉及到调剖作业,采用传统的黑油模型不能满足模拟的要求,因此采用CMG公司的CMG-STARS模拟器作为模拟计算的软件。本次模拟采用的参数见表3。
表3 模拟采用的参数
模型研究采用网格水体,并采用加大孔隙体积的方式来实现不同水体大小,进而研究边水能量对生产的影响。由于定液生产中油藏整体压力保持平衡,导致加入边水后,水体侵入并不明显,不适合边水影响分析。为了更好地反映边水侵入的影响,选择采用定井底压力生产的方式进行研究。
(1)采用9组不同水体倍数的水驱模型和9组不同水体倍数的调剖模型,研究水体倍数对生产井调剖效果影响,见表4。
表4 边水模型
(2)改变生产井与边水的距离,分别取与边水80,180,330 m的距离,研究生产井与边水距离对开采效果及调剖的影响。
(3)分别在含水50%,70%,90%时进行调剖,研究边水驱调剖时机对调剖效果的影响。
2.3.1 水体倍数对生产井调剖效果的影响
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随着水体倍数的增加,调剖降低含水率效果逐渐变差,水体倍数越大,降水效果越差(见图4)。累产油量明显增加,但是调剖的增油效果逐渐变差,见图5。
图4 不同水体倍数调剖降水效果
图5 不同水体倍数累产油变化
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水体倍数对调剖效果的影响,定义增油幅度和降水幅度如下:
(1)
(2)
根据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可以得到不同水体倍数条件下的增油幅度和降水幅度,如表5所示。
表5 不同水体倍数的调剖增油幅度及含水率下降幅度
可以看出,随着水体倍数的增大,调剖增油幅度大幅下降,在6倍水体以上时,增油幅度降为1%以下;随着水体倍数的增大,含水率下降幅度减小,在6倍水体以上时,含水率下降幅度在5%以下。水体对调剖效果影响较大。
2.3.2 生产井与边水距离对开采效果及调剖的影响
计算结果见图6和表6。
图6 不同边水距离累产油变化
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由于与边水距离增加,边水影响面积增加,因此累积产油量增加。但当井距较大时,注入调剖体系由于渗流阻力增加,而注入压力较低,不能有效推动至高渗通道。而井距距离过小时,注入调剖体系还未建立起阻力,便被后续高强度驱替介质推至生产井附近,未有效抑制边水突进。因此适中的边水距离有利于开展调剖作业。
2.3.3 边水驱调剖时机对调剖效果的影响
计算结果见图7。
图7 不同含水时机调剖累产油变化
从图7可以看出,分别在含水50%,70%,90%进行调剖时,其累产油量较未调剖累产油量逐渐降低,因此调剖时机越早,提高采收率值也相应较高,早期调剖对提高采收率效果比较显著。
(1)水体对调剖效果影响较大。随着水体倍数的增大,调剖增油幅度大幅下降,在6倍水体以上时,增油幅度降至1%以下;随着水体倍数的增大,含水率下降幅度减小,在6倍水体以上时,含水率下降幅度在5%以下。
(2)随着边水与生产井距离的增加,调剖后提高采收率幅度越大,岩心长度550 mm以上时增幅变缓,到一定距离后,影响越来越小,说明适中的边水距离开展调剖效果较好。
(3)调剖时机越早,提高采收率值也相应较高,早期调剖对采收率提升效果比较显著。
参考文献:
[1] 曹立迎,刘慧卿,张宗元,等.边水油藏水平井见水规律及控水措施研究[J].断块油气田,2010,17(4):448-450.
[2] 杜殿发,王玉清,侯加根,等.薄层边底水油藏水淹模式——以陆梁油田陆9井区呼二三油藏为例[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2,19(5):91-93.
[3] 江如意,蔡磊,刘玉章.海上油田深部调剖先导试验方案研究[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4,26(4):147-148.
[4] 刘玉章,熊春明,罗健辉,等.高含水油田深部液流转向技术研究[J].油田化学,2006,23(3):248-249.
[5] 任熵,赵福麟.用于驱油的可视化物理模拟驱替平面模型:中国,01261327.4[P].2002-07-17.
[6] 韩学强.国外高含水油田堵水、调剖、封堵大孔道配套技术及应用[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15-30.
[7] 陈铁龙,周晓俊,赵秀娟,等.弱凝胶在多孔介质中的微观驱替机理[J].石油学报,2005,26(5):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