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范辉华
特色资源科技创新团队依托生物技术中心组建,现有科技人员14名,其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3名、高级工程师3名,博士3名、硕士3名;生物技术中心成立于1998年,建设之初的十年(1998—2007)初步建成了基础设施较配套、仪器设备较先进的林木组培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与中试平台,先后开发出桉树、芳樟、木荷、杉木、红叶石楠、红掌、金线莲、铁皮石斛等30多种林木、花卉及药用植物的组培技术,取得科研成果6项,其中获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3项。
团队主要科技人员
芳樟优良无性系规模化组培
近十年来(2008—2018),持续加强科研队伍和条件建设,逐步完善林木种苗、林木生理与营养、林木生长与立木质量实验室及相关设备,以国家和福建省重大需求为导向,以实施科技项目与创建试验示范基地为抓手,聚焦特色树种生物技术、种质创新与高效培育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并在珍贵和乡土树种研究领域形成特色,建成特色资源创新平台和团队,主要研究树种有闽楠、木荷、樟树(芳樟、龙脑樟)、红豆树、红豆杉、西南桦、香叶树、半枫荷、无患子、锥栗和山苍子等10多种,主持和主要参加省级以上各类科技项目40项,累计项目经费达4681 万元;取得科技成果15项,其中获部省级科技奖7项,其中:二等奖 5项、三等奖 2项;育成省级审(认)定林木良种18个;获国家发明专利3件、实用新型专利2件;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8篇,参加编著林业学术专著5部;组织举办技术培训班13期,累计受训人员达近千人次,发送技术资料达1000多册;樟树(芳樟、龙脑樟)优良无性系工厂化育苗与产业化关键技术、红豆树优良种质选择与无性繁殖技术研究、珍贵树种种业创新与工厂化育苗、木荷育种体系构建与良种化、果用无患子良种选育及高效栽培技术研究和高紫杉醇红豆杉良种选育与产业化关键技术等创新性成果,为福建省林木良种基地建设和产业化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提升了良种化水平,促进了造林绿化种苗升级与资源的高效培育,累计营建各类科技试验示范林3 万多亩,辐射推广达20多万亩,创直接产值5.3 亿元,潜在经济效益达20 亿元以上。
当前,团队主动融入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扶贫攻坚和供给侧改革”等重大战略部署,积极投身实施“深化改革、绿化美化、资源保护、产业升级”四项行动,努力为打造“林业生态高颜值、林业产业高素质、林区群众高福祉”的新时代“三高”林业提供相关科技支撑与服务。依托在珍贵树种育种体系构建、良种选育与快繁及高效培育等方面的优势,着力于林木种苗、生物技术、森林培育和相关学科交叉与融合的科技创新及应用,重点为林木(珍贵乡土树种)良种基地建设提供优良种质材料与技术,开展特色树种种质资源调查优选、评价及保存,提供育种体系构建与良种化技术方案及基地建设技术服务;提供特色资源种苗高效繁育及产业化关键技术,包括林木组培工厂化育苗、轻基质育苗容器生产与多规格容器苗培育及产业化;深入各地开展相关技术培训、咨询和技术指导帮扶服务,提供相关技术手册或技术资料;提供相关技术成果并开展成果转化转移推广的技术服务;开展相关领域科研项目合作,协同创新,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