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郑仁华,博士(后),二级教授级高工,中共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党委委员,林业研究所所长,福建省总工会副主席(兼),中国林学会林木遗传育种分会常委和杉木专业委员会常委,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福建省第一批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
自1992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坚持在科研一线,从事杉木、马尾松和福建柏的遗传育种研究与应用,承担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子专题、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任务、林业行业公益性专项、科技部农业成果转化资金项目、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省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省种业创新项目、省林木种苗科技攻关专项等30 余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排名第三),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2项排名第一)、二等奖 5项(3项排名第 1)、三等奖 7项(3项排名第1);授权发明专利5件;选育国家良种2个,省级良种66个;制定林业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各2项;发表论文90 余篇。曾获省第五批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第七届福建青年科技奖、省十大林业科技标兵、第十三届运盛青年科技奖、省五一劳动奖章、省先进工作者、第十届中国林业青年科技奖、全国林木种苗先进工作者、第四届和第十届紫金科技创新奖、全国先进工作者等10多项荣誉称号,当选为省第十次党代会代表。
重点开展了杉木、马尾松和福建柏遗传育种研究与应用。
在沙县官庄国有林场杉木种质资源库中指导杂交试验
2002年11月,联合南京林业大学施季森教授参与福建省杉木种苗科技攻关项目竞标,担任项目首席主持人后,整合了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南京林业大学、省洋口国有林场、省林木种苗总站、沙县官庄国有林场、将乐国有林场等单位的技术力量,组建了杉木种苗科技攻关项目组,全面展开新一轮杉木育种攻关研究与应用。十多年来,先后承担了五期杉木种苗科技攻关项目和省杉木种业创新项目等多项科研、产业化项目,在杉木育种研究和成果推广上取得较大突破:选育洋020等13个杉木速生优良无性系产量比普通杉木提高1 倍以上,首次成功开发出杉木苗木组培技术体系,率先开展第3代无性系种子园技术研究与应用,在省洋口国有林场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杉木优良种质资源库,历时10年在光泽华桥国有林场、沙县官庄国有林场、将乐国有林场、邵武卫闽国有林场、尤溪国有林场、上杭白砂国有林场、建阳外墩国有林场等 10多个单位建成 400多 hm2杉木第3代种子园并已投产,除在福建省大力推广应用外,还将杉木第3代种子园技术推广到江西、广西等地,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结合项目研究,完成的“林木良种细胞工程繁育技术及产业化应用”成果,获得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3);主持完成的“杉木生长与品质联合选择育种研究”“杉木高世代遗传改良和良种繁育技术研究”“杉木速生优质高产新品种定向选育研究与应用”3项成果,分别获得2005年度、2010年度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6年度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福建杉木遗传育种研究与应用走在全国前列。
指导杉木第3代种子园管理(建阳外墩国有林场)
自1993年起,与傅玉狮高工一起,以邵武卫闽国有林场和仙游溪口国有林场为主要试验点,从马尾松种源试验、优树及种子园自由授粉子代测定、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和第2代育种群体构建、第2代种子园营建技术等方面,系统全面地开展了马尾松育种研究,收集了30年马尾松全分布区90个种源的生长、材性等性状的遗传与变异规律的观察数据,对优树子代林进行长期观测,揭示了家系水平上生长和材性遗传变异规律,建成马尾松种质资源库86 亩,建立第2代育种群体,选出第2代种子园建园材料和建成第2代种子园300多亩。主持完成的“马尾松优良育种资源长期保存、评价和第二代利用研究”成果,获得2011年度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996年,福建柏被列入国家“九五”林业科技攻关项目,由杨宗武教授级高工主持。作为课题组骨干,开展了福建柏种源试验、优树选择、子代测定、种质资源库营建等工作,在安溪白濑国有林场建成我国第一个福建柏种质资源库。结合项目研究,完成了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主持的“福建柏优良种源和家系选择及培育技术研究”项目,与仙游溪口国有林场、安溪白濑国有林场、南靖国有林场、永安国有林场、永春碧卿国有林场等单位合作,从福建柏种源试验、优树子代测定、种质资源库营建技术、人工林培育技术等方面开展研究,在福建柏优良育种资源的收集保存、品种选育、大径材和无节良材培育等方面取得创新性成果,提升了福建柏遗传育种研究与应用水平,该成果获得2012年度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