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简介:王文焰 (1934-),生于上海,祖籍安徽,中共党员,水利水电学院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57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水利系,先后任职于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工业大学、西北农学院、陕西机械学院和西安理工大学。曾任陕西机械学院水利系副主任、水资源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水利学会理事,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水利学会名誉理事长;中科院“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干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科院“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西北水保所安塞、长武、固原实验站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水利学报》 、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 《陕西水力发电》 编委。主要从事农田排水与盐碱地改良、实体消力戽模型实验、土壤水与地面节水灌溉方法等方面研究,公开发表论文160余篇 (第一作者54篇),出版专著四部,其中“波涌灌溉试验研究与应用”1995年获第九届中国图书奖,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项。
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水兴则国兴、民兴、百业兴、万物兴,而水兴离不开勤奋朴实、赤诚丹心的水利人。在新中国成立后兴水的大业中,无数名水利工作者倾注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和毕生精力,才换来了如今水利事业的飞速发展。“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西安理工大学王文焰教授和他的水资源研究所同仁们的辛勤付出不应被忘记。
1957年毕业被分配至西安交通大学水利系的王文焰老师在农水教研室工作不久,他与年轻教师们,在实验室内进行有关“蒸发条件下灌区水盐运动规律的试验研究”,遭到了田鸿宾校长在全校大会上的批评。田校长指出:“年轻人不到现场、不结合生产实际,仅在实验室进行研究是做不出像样成果的。”田校长的这句话深深地铭记在了他们的心中。
在洛惠渠灌区盐碱地防治中心样板区,他们开展了为期近三年 (1963~1965年) 的“竖井排水条件下盐碱地改良试验研究”工作。试验场地的艰苦条件并没有击垮年轻的求知者们,他们相互团结,共同奋进,取得了优秀的成果。1964年,他们拿到了国家重大科研课题 “竖井排水条件下盐碱地改良试验研究”项目(国科64025)。随后在1964年到1965年的两年中,他们通过竖井排水试验,不仅取得了一批竖井排水对土壤及地下水的水盐动态影响的可贵资料,还对试验区及冲洗改良地带进行种植试验,取得了较好效果。在此期间,王文焰老师除了完成研究课题的总报告,还在此基础上撰写了数篇文章,发表在有关刊物上。正由于他们在洛惠渠盐碱地改良效果显著,在国内也产生了较大影响。为此,盐碱地严重的新疆建设兵团邀请了王文焰老师和他的团队去农八师二十二团所在的安集海地区,进行了八万亩盐碱地竖井排水规划设计与试验研究工作,直到文化大革命开始,此项工作被迫中断。
回顾那一段经历,王文焰教授时常说:“虽然生活和工作条件极其艰苦,但田鸿宾校长的正确指导,使我们在生产实际中不仅丰富了感性认识、锻炼了实际工作能力、培养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而且还磨练了意志,学会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更加活跃并促进了自身的科学思维和想象力,为以后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在文革那个动乱的年代里,王文焰教授所在的陕西工业大学与全国高等院校一样,经历了文革开始后的一场接一场的“阶级斗争”。这期间,陕西工业大学解体,水利系合并至杨凌西北农学院。西北农学院在西安原水利系实验室规模基础上,征地兴建教学、实验与生活用房,成立西安水利实验站,做为水利系的教学科研重要基地。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更、新的体制、所处的环境条件以及解散陕工大后造成水利系分处两地的办学局面,王文焰教授团队所在的水利实验站教工人员情绪很不稳定,只要有机会,就向省、水利部及教育部等领导反映意见。有一次,水利部科技司金司长来实验室视察,听取了教职工们的反映后意味深长的说:“在目前形势下,你们不要再到处喊了,要尽快脚踏实地的干,才能看到希望,才能有出路”。这句务实的话成为当时大家在逆境中告诫自己的警言。
在陕工大与西农两个水利系合并的十年中,水利实验站的全体人员在全系教工的大力支持与协同工作下,除了很好地完成来站学生的教学实验任务与安排好师生的“吃、住、生活”等各项工作外,还积极配合做好全系承担的各项水利工程的生产试验及科研任务。与此同时,全站教工还承担与完成了全国近百项水利工程的试验研究任务。王文焰教授所在的水工组,前后承担与完成全国各大小水利工程的试验不下三、四十项。其中大到黄河上游的盐锅峡、八盘峡水电站及安康水电站等水工试验和江西柘林水电站和乌江渡水电站等减压试验,小到各省、地县的小型工程试验。这些试验项目的完成,不仅给工程建设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同时也为大家接触工程实际,提高自身业务能力与开创科研课题提供了极好的机会。
值得一提的是,1973年王文焰教授在进行安康水电站坝下冲刷消能断面模型试验时,对实体消力戽的水力特性,以及下游冲刷规律做了系统的试验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同行专家的重视与认可,这些研究成果在1987年以前先后发表在水利学报等学术刊物与论文集的文章就有8篇,其中一些主要研究成果也被吴持恭教授主编的高校统编教材“水力学”与武汉水力电力学院编著的“水力学计算手册”所引用。
1981年,被合并的陕西工业大学水利系即将成建制迁回西安原校址的陕西机械学院,科研和教学步入了新的轨道。这时,已经从事水工水力学方面的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近十年的王文焰教授,想到当年在农田水利专业知识方面所具有的潜力以及在文革前从事这方面教学与科研生产实践所带来的力量与自信,下定决心选择回到农田水利专业方向,开始新的研究领域—非饱和土壤水的研究工作。
王文焰教授为了尽快学习和了解过去十多年来农田水利方面的研究动向与成果,他先后到河海大学参加了由美国排水专家鲁辛教授主讲的“排水理论”高级研讨班、国内有关专家熊运章、顾慰祖、茆智等人主讲的“全国农田水利教学”高级研讨班、在武汉水利电力学院举办的“系统分析及其在农田水利中的应用”学习班等。王文焰教授不断奔赴各地,跟随那些先辈们学习理论知识,并开始进行探索和研究。
此后,在张君常、熊运章、沈晋等前辈的帮助下,王文焰教授得以全身心地投入到“非饱和土壤水运动理论”的研究工作中,由于得到了沈晋教授领导的水文学与水资源学科的关怀、信任与支持,特别是在沈晋教授针对西北干旱半干旱自然特点,提出以水动力学及土壤物理学为基础,研究黄土区水文过程物理机制的重要观点,倡导开展动力水文实验研究之后,不仅使他更加明确了今后研究的方向与任务,而且在他领导下,逐渐组建形成了一支人员梯队合理、训练有素、同心协力的科研队伍,在学科建设与教学科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世纪80~90年代的研究与学习中,王文焰教授和他的团队一直把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水文水资源问题以及地面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作为研究的重要任务,同时把室内外的实验研究与数学模拟作为揭示自然规律内在机制与预测预报的两个重要研究途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在结合课题研究的同时,首先在实验设备、量测手段、室内外土壤水运动参数的测定等方面做了大量基础性的研究与开发工作。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在土壤水分运动和节水灌溉技术等理论研究及实验设备的研制方面已在国内形成优势及特点。在这一时期内,王文焰教授除协助沈晋教授做了一些学科建设方面的工作外,又于九十年代的十年中连续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个课题项目的资助,在“清、浑水波涌灌”,“膜孔灌与黄土非饱和优先流”等方面重点进行了研究工作,同时结合课题的研究培养了一批基础扎实、训练有素的研究生,经过大家共同的努力,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得到了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1993年,王文焰教授被国家教委及人事部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8年被陕西省学位委员会及教育委员会评为优秀博士生导师。
如今,进入耄耋之年的王文焰教授,虽赋闲在家,但他对水利事业的研究仍念念不忘,经常阅读这方面的书籍,并提出新的富有建设意义的观点。
王文焰教授对于年轻一代的水利建设研究人员寄予殷切希望,希望可以像他们那一代人一样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让这种代代传承的希望和动力,接棒奔跑、薪火永传,为推动我国水利建设的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