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邢鹏
明代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深入人心,他曾先后受封“弼马温”和“斗战胜佛”。这两个封号都能在文物中找到相关资料与之对应。本文以这两个封号为线索,简介相关文物资料。
明代皇宫中的内朝是以宦官和宫女组成的庞大服务机构。其中宦官隶属于二十四个不同的衙门,即十二监(司礼监,御马监,内官监,司设监,御用监,神宫监,尚膳监,尚宝监,印绶监,直殿监,尚衣监,都知监)、四司(惜薪司,钟鼓司,宝钞司,混堂司)、八局(兵仗局,银作局,浣衣局,巾帽局,针工局,内织染局,酒醋面局,司苑局)。这些衙门被统称为二十四衙门。御马监属十二监之一,地位仅次于司礼监。
图1 明 成化御马监太监刘永诚墓志盖拓片 首都博物馆藏
御马监负责人的职务称“御马监太监”。如《明史·志第五十·职官三》中“宦官”条记载:“御马监,掌印、监督、提督太监各一员。腾骧四卫营各设监官、掌司、典簿、写字、拿马等员。象房有掌司等员 (洪武)二十八年,重定内官监、司、库、局与诸门官,并东宫六局、王府承奉等官职秩。凡内官监十一:曰神宫监,曰尚宝监,曰孝陵神宫监,曰尚膳监,曰尚衣监,曰司设监,曰内官监,曰司礼监,曰御马监,曰印绶监,曰直殿监,皆设太监一人,正四品。”又,明代刘若愚著《酌中志·卷十六·内府衙门识掌》记载:“御马监:掌印太监一员,有监督、提督、四卫营勇士、小厮。有监官、典簿、掌司、写字、马、象房掌房等官。”
图2 明 银鎏金“御马监太监”铭腰牌 北京市海淀区博物馆藏
图3 明 木质“司设监太监”铭腰牌 首都博物馆藏
御马监的职能,洪武十七年(1384年)时规定为“御马监掌御厩马匹”,①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扩充为“掌御马及诸进贡并典牧所关收马骡之事”。②
御马监这一机构还具有一定的军事权利。如首创西厂的汪直,其官至御马监掌印太监。明代最著名的御马监太监应是刘永诚。其历镇西陲有功,且为人忠谨、善骑射。曾三扈成祖北征,皆为偏将。宣宗朝,又率师征兀良哈,屡建功。刘永诚卒于明成化八年(1472年)二月十七日,葬于北京“通州安德乡北王里原”(今朝阳区东营村大山子马家坡)。其墓于1965年被发掘,出土的墓志(图1)等文物现收藏于首都博物馆。《明史·卷一百七十六·列传第六十四》记载:“宁晋伯刘聚为从父太监永诚请封谥,且乞祠额,礼部执故事却之。帝特赐额曰‘褒功’,命内阁拟封谥。时等言:‘即予永诚,将来守边内臣皆援此陈乞,是变祖宗法自今日始’。”在其后的明代历史上,刘永诚曾被后辈宦官认为是与郑和比肩的宦官首领,如《明史·卷一百九十·列传第七十八》记载:“(张)永欲身自封侯,引刘永诚、郑和故事风廷臣,内阁以非制格之。”
图4 明 象牙腰牌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6.1 东汉 庄园生活画像石 四川成都市博物馆藏
图6.2 东汉 庄园生活画像石局部 四川成都市博物馆藏
御马监太监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需要佩戴“腰牌”来证明其身份并行使相关职权。腰牌是古代官员日常所佩的身份符信。其作用相当于现在的“身份证”兼“通行证”,是使用者的身份标志物,用于出入皇宫、军事禁地等重要场所。因系挂于腰间故称腰牌。多用金银、象牙等珍贵材质制成。明代腰牌管理制度十分严格,不同身份等级的人要佩戴不同材质、形状的腰牌。宦官因出入宫廷故也需要使用腰牌。北京海淀博物馆收藏有一枚1991年出土于北下关地区的“明银鎏金御马监太监腰牌”(图2)。其形制与首都博物馆收藏的出土于海淀区西八里庄摩诃庵后院的明代宦官赵政(嘉靖三十五年卒,1556年)墓之木质“司设监太监腰牌”(图3)一致。两者均为钟形牌身,上有云纹牌首,牌首中央有一圆孔形穿。两者都被认为是替代生前所用象牙质地腰牌(图4)的随葬器物。在《明史·卷七十四·志第五十·职官三》中记载了明代对“牙牌”形制及使用规定:“牙牌之号五,以察朝参:公、侯、伯曰勋,驸马都尉曰亲,文官曰文,武官曰武,教坊司曰乐。嘉靖中,总编曰官字某号,朝参佩以出入,不则门者止之。私相借者,论如律。有故,纳之内府。”这件明银鎏金御马监太监腰牌的形制与文献所述嘉靖以来的样式相符,故可知其为嘉靖朝以后所制。另外,木腰牌出土时尚有绳子及装饰物,故可凭此管窥当时腰牌佩戴与使用情况之一斑。
图7 陕西关中地区顶端雕猴像的拴马桩 中国现代文学馆藏
图8 广胜上寺毗卢殿内的明代三十五佛像(局部)
图9 清 铜鎏金斗战胜佛像首都博物馆藏
除御马监首领宦官以外,直接为皇帝服务的“勇士”也需要悬挂腰牌,其形制为以带环的覆荷叶为牌首,圆形牌身,正反两面均有阳文汉字,其主要功能用小篆字体书写,其编号与使用范围、使用说明等内容用楷书。如首都博物馆藏有一件明御马监“帝字五千四百五号”铜驾牌(图5)。据其铭文可知是“随驾勇士悬带”。“勇士”即应是前文所引《酌中志》记载的“四卫营勇士”。
明代李日华(1565~1635年)著《紫桃轩又缀》卷一记载:“正德中, 御马监小猴十只,日食白米一斗,红枣二八两。”这说明在明代御马监中确实豢养着猴子。御马监在明代作为实权部门,在社会上有较大的影响力。综合这些因素,就不难理解明代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最初因被玉皇大帝封为“弼马温”而作为御马监的“正堂管事”(负责人)就职于“御马监”的情节了。如:
(第四回)玉帝宣文选武选仙卿,看那处少甚官职,着孙悟空去除授。旁边转过武曲星君启奏道:“天宫里各宫各殿,各方各处,都不少官,只是御马监缺个正堂管事。”玉帝传旨道:“就除他做个弼马温罢。”……玉帝又差木德星官送他去御马监到任。当时猴王欢欢喜喜,与木德星官径去到任。事毕,木德回宫。他在监里,会聚了监丞、监副、典簿、力士、大小官员人等,查明本监事务,止有天马千匹,……
(第五十六回)行者……把金箍棒幌一幌,喝了一声,那马溜了缰,如飞似箭,顺平路往前去了。你说马不怕八戒,只怕行者何也?行者五百年前曾受玉帝封在大罗天御马监养马,官名弼马温,故此传留至今,是马皆惧猴子。
鉴于小说中对“御马监”中各职务(监丞、典簿等)的设置大体是以真实情况为原型的,且明代职官中并没有“弼马温”之职,故推测“弼马温”对应的应是“御马监太监”之职。
对于“弼马温”的含义,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西游记》中,注释者黄肃秋指出:“弼马温—民间传说:猴子可以避马瘟。这里的官名是作者采用了这个传说,改换了弼(辟)、温(瘟)两个同音字而成的。”
根据文献可知,自东晋至明代都有将猴(猿)与马同处而避免马匹得病的记载。如东晋干宝著《搜神记》卷三中记载:“郭璞,字景纯,……赵固所乘马忽死,甚悲惜之,以问郭璞。璞曰:‘可遣数十人持竹竿,东行三十里,有山林陵树,便搅打之。当有一物出,急宜持归。’于是如言,果得一物,似猿。持归,入门,见死马,跳梁走往死马头,嘘吸其鼻。顷之,马即能起。奋迅嘶鸣,饮食如常。”这一内容也被《晋书·郭璞传》③及南宋朱翌著《猗觉寮杂记》所载,且后者还说“养马家多畜猿,为无马疫”。又如北魏的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卷第六·养牛、马、驴、骡第五十六)记载:“常系猕猴于马坊,令马不畏、辟恶、消百病也。”宋人蔡正孙编《诗林广记后集》卷六中《猴马》一诗之后引韩鄂《四时纂要》云:“常系猕猴于马坊,令马不畏,避恶,消百病,令马不着疥。”然而这些文字记载的时间都远晚于这种饲养方式出现的时间。如四川成都市博物馆收藏有一件出土于成都曾家包汉墓的东汉“庄园生活”画像石。画像石的诸多情景图像中有一个是将猴子与马匹栓在一起的内容(图6)。图像中一匹马被拴立于槽旁的立柱上,马匹的身后为一向后仰起的双轮平板马车。由于马匹与立柱、食槽和马车在一起,其位置应为马厩。在槽旁立柱上有一只猴,猴子以右臂悬于柱顶横木下且屈身面向着马并以左臂触及马嘴。由此可知将猴与马同处的饲养方式在汉代已经存在,故推知其出现的时间应更为久远。顶端雕刻有猴子形象的石雕拴马桩也是这种饲养方式和理念的延续(图7)。
此外,在小说《西游记》中凡有妖魔提及“弼马温”时,孙悟空都大怒。这类情节或许与古人的性别观念有关。古人的观念中“男尊女卑”,要侮辱一个人的人格莫过于侮辱其性别。而在明赵南星著《赵忠毅公文集》及明李时珍著《本草纲目》中都引用《马经》的记载:“马厩畜母猴辟马瘟疫,逐月有天癸(月经)流草上,马食之永无疾病矣。”由此可见明代人认为马厩里要饲养“母猴”才能起到避免马匹生病的作用。“御马监”本身是宦官机构,而以儒家思想“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观念为价值观的明代社会鄙视生理功能不全的宦官。这些观念因素或许才是孙悟空被称之为“弼马温”时发怒的真正原因。
在山西洪洞县广胜上寺明代重修的毗卢殿(亦称“天中天殿”)内佛坛上供奉3尊佛像及胁待菩萨像、护法金刚像等神像,殿内四周壁画绘53尊佛像;沿壁设木雕龛阁,内供铁铸佛像35尊(图8)。这是现较为少见的明代供奉三十五佛像的实例。
三十五佛是佛教忏悔仪式中“称名礼拜”的35位佛陀。在唐代菩提流志译《大宝积经》卷九十《优波离会》中有记载:“菩萨应当于三十五佛前昼夜独处殷重忏悔。……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金刚不坏佛、南无宝光佛、南无龙尊王佛、南无精进军佛、南无精进喜佛、南无宝火佛、南无宝月光佛、南无现无愚佛、南无宝月佛、南无无垢佛、南无离垢佛、南无勇施佛、南无清净佛、南无清净施佛、南无娑留那佛、南无水天佛、南无坚德佛、南无檀功德佛、南无无量掬光佛、南无光德佛、南无无忧德佛、南无那罗延佛、南无功德花佛、南无莲花光游戏神通佛、南无财功德佛、南无德念佛、南无善名称功德佛、南无红炎帝幢王佛、南无善游步功德佛、南无斗战胜佛、南无善游步佛、南无周匝庄严功德佛、南无宝花游步佛、南无宝莲花善住娑罗树王佛。如是等一切世界诸佛世尊常住在世。”
在这三十五佛的名号中就有“斗战胜佛”的名号。在不空译《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出乌波离所问经)》、隋代那崛多译《八佛名号经》及译者佚名的《佛说佛名经卷》等佛典中都有“斗战胜佛”的名号。但此同名的造像比较罕见。在首都博物馆的佛像展厅中陈列着一尊清代铜鎏金斗战胜佛像(图9)。此像的特点是结跏趺端坐,双手于胸前持铠甲。
在小说《西游记》故事的最后,唐僧受封“旃檀功德佛”、孙悟空受封“斗战胜佛”。这两个名号均出自前述的三十五佛名号之中。由此推测小说内容应是受到了明代佛教礼拜三十五佛仪轨的影响。
综上,本文从历代相关文物的角度解读明代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前后两次受封的封号,就教于方家。
注释:
①《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六十一“洪武十七年四月”条。
②《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四十一“洪武二十八年九月”条。
③《晋书·郭璞传》,卷七十二,列传第四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