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波 本刊特约通讯员 苟国 张峻豪
这里是见证共和国历史的地方。这里是干事创业激情迸发的地方。这里是通江。80万红军儿女发扬红军精神,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攻坚破难、战天斗地,推动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取得胜利。
护佑历史,希冀未来。通江县委书记孙辉说:“红色文化是优秀的传统文化,红军精神是攻坚破难的力量源泉,要在全社会形成缅怀革命先烈、尊崇英雄人物的浓厚氛围,激发加快建设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县的强大精神力量。”
青山埋忠骨,英雄耀史册。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铁流三千里进入通江,创建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两年多时间,12万通江儿女参加红军,经过大大小小200余次战役,两万余人献出了宝贵生命。1934年1月,红四方面军将总医院迁至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并在王坪修建烈士陵园,陵园内安埋7800余名红军烈士,其中团职以上将领40人,是全国安葬红军烈士最多、规模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
英雄不会寂寞。2011年10月,四川省委决定按照“庄严、肃穆、安静”的要求修缮烈士陵园,把王坪村建设成为“现代、文明、优美”的“红区第一村”。
感恩、振奋、激动……“建设烈士陵园,当好红军传人”成为党政军民的共同宣言!
7个月后,修缮一新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核心陵园由原来的350亩扩大到1800亩,包括铁血丹心广场、千秋大道、陵园牌坊、英勇烈士纪念碑、烈士集墓和无名烈士纪念园。
如今,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已经成为革命老区地标性建筑,成为老区人民内心的图腾。
细雨霏霏,哀乐低沉。4月5日,“2018年清明节祭拜红军烈士活动”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举行。10名礼兵抬起书写有“革命先烈永垂不朽”等字样的5个花篮,缓缓走向烈士纪念碑,参与祭拜的1000余名干部群众手持鲜花,神情庄重,向先烈鞠躬、敬献鲜花、系红领巾、擦拭墓碑……
解说员李坤蓉介绍:“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已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四川省干部党性教育基地、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
然而,受区位条件的影响,欠发达、后发展始终是最大的县情。截至2013年底,全县有贫困村157个、贫困人口3.2万户11万人、贫困发生率17.6%。
让老区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既是告慰革命先烈的务实举措,更是各级党员干部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
“把对先烈的缅怀与感恩,对传统的敬畏与尊重,作为党员干部的心灵原乡,强化党性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通江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何清华说,要让党员干部进一步发扬红军精神,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目标任务战区制、重点工作战役制、脱贫对象挂联制……截至2017年,全县72个村退出贫困村、1.9万户摘帽、6.3万余人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7.4%。
王坪烈士陵园全景 图/郑荣武
“农民黄印席第一头年猪献红军;农民向思宽一家七人参加革命,全家都牺牲在川陕苏区和长征路上……”3月25日,王坪村党支部书记王德金利用农民夜校给村民上党课。
“上级组织的关怀和社会各界的支持,让村民很快过上了‘不比城里人差’的生活。”王德金说,“但随着时间推移,有些村民对上级关怀心安理得,稍不如意就怨天尤人,房前屋后乱搭乱建、禽畜乱放等不感恩、不文明、不诚信的事情时有发生。”
文明乡风是乡村振兴的保障。沙溪镇党委书记李天志说:“这些年,我们抓好了群众帮扶,却忽视了群众教育。要用好红色文化,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强化村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
学习“红军群众工作法”:制定让群众听得懂、记得住、有针对性的《村规民约》;推行“十家代表制”,每十户选举一名代表,共同参加村级事务管理;组织红军小学的学生“带学回家”给家长讲红色小故事……
“这些办法很管用。”王德金说,“为革命先烈增光添彩、为家乡发展献智出力成了大家共同的心愿。”
天地英雄气,千秋万代传。近年来,通江县运用红色文化打造特色文化村(社区)53个、组建群众性文化宣传队伍32支,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49个、农家书屋524个、农村道德讲堂316个、文化院坝286个,推进乡风民风持续向好。在今天的通江县,80万红军儿女传承红军精神,牢记初心使命,昂首迈步在加快建设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县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