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们团队接了一个大单子,所有人忙得没白没黑,天天围着客户打转。结果,因为设计理念跟客户有分歧,最终单子飞了。大家都很沮丧,领导在开业务会时虽然给了鼓励,也委婉地不点名地批评了两句。坐在台下,我感觉脸上火辣辣的。其实心里知道领导没刻意说我,但一天都抬不起头,总觉得有人在背后议论自己。这是个啥情况? 三杰
奕星 心理咨询师:
三杰,如果你喜欢看侦探影视剧,应该对下面的情节不陌生:
警察逮捕了嫌疑人,苦于找不到证据,无法定罪。把嫌疑人关了一天,还是毫无头绪。这时,另一位警察走进来,趴在审讯人员耳边说了几句。审讯人员抬起头:“我们在凶器上提取到了你的指纹,你还有什么想说的?”嫌疑人一愣:“刀上怎么可能有我的指纹,这不可能!”警察乐了,“没人说过凶器是什么,你怎么知道是刀?”嫌犯就此招认。
听到凶器就认为是刀,这两样东西在嫌疑人的脑海中形成了牢固的联结,心理学称之为一种自动化思维。听到领导批评而直接靠到自己身上,三杰,你的状态也是这种思维的表现。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贝克(A. T. Beck)有过这样的论述:自动思维是一种思维流,它与一条更大的思想流共存。自动思维不仅见于有心理痛苦的人,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自动思维,但大部分时间我们是意识不到它的。
在职场里,我们经常会与领导错身而过,作为下属与领导打过招呼后,有时领导会点头示意,有时也会视若不见。结果,面临不同情况每个人都会启动自动化思维,进行一系列的判断。比如,领导点头示意后,下属会感到高兴,觉得领导与自己相处不错,有行为上的呼应。如果领导面无表情地走了,很多人的思维里就会产生“是不是我做错什么了”“领导是不是不喜欢我吧”“明年的升职估计无望了”之类的判断,进而觉得焦虑、伤心。
由此可见,自动化思维有正方向,也有负方向,负向的思维会让我们陷入负面情绪中。用现在的网络流行语说,就是内心戏太多,自寻了万千烦恼!
自动化思维有两种。还举上面的例子,像“领导不喜欢我”就是语言思维,它往往是对于事件的解释;而后面的“明年升职无望”则是视觉思维,它是在基于解释的基础上对未来的一种想象。通常而言,我们所能感觉到的,是对于想象即视觉思维所引发的情绪反应。
在自动化思维的链条里,有一个核心的刺激源——别人的看法。它经过我们负向的思维被无限放大,导致各种不切实际的情绪产生。其实,我们所真正担忧的,并不是别人的看法,而是我们心中对别人看法的揣测。
生活中,无论有意还是无意,每个人都在进行自我印象的管理。没人希望给别人留下坏印象,区别在于有些人比较敏感,有些人比较迟钝。因为敏感,过度在意别人的看法,往往就会带来压力。三杰,相信你就是比较敏感的人,所以才会在自动化思维影响下,抬不起头、觉得背后有人议论。
自动化思维是在下意识状态下完成的,要想消除其负方向影响,可以通过自我梳理的方式,将無效的思维因子给剔除:既然想象和解释都于事无补,那还不如把精力放在积极的人际沟通和工作开展上,也许很快就会发现,那些困扰自己的问题都是臆想出来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