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亮,吴 晓
(1.江西省赣州市水文局,江西 赣州 341000;2.江西省水利科学研究院,江西 南昌 330029)
山洪灾害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极大威胁,是防汛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在对赣州市山洪灾害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围绕小流域暴雨洪水特性,防灾对象现状防洪能力进行了综合分析,获得了较为合理的预警指标[1],成果通过了水利部专家审查,在实际应用中防灾减灾效果明显。
赣州市位于赣江上游,江西南部,处于武夷山脉、南岭山脉与罗霄山脉的交汇地带,呈典型的亚热带丘陵山区湿润季风气候,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占全市土地面积的83%。赣州市地形地质条件复杂,特殊气候条件和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极易形成局部强降雨,导致山洪灾害频发。境内大小河流1 270条,河流密度为0.42 km/km2,赣州市辖2区1市15县294个乡镇,国土总面积39 408 km2,2014年末全市总人口为935.8万人[2]。
赣州市山洪灾害存在点多、面广、突发性强、破坏力强、防御难度大等特点,往往使受灾地区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因赣南山丘区山高坡陡,溪河密集,降雨迅速转化为径流,汇流快、流速大,降雨后几小时即成灾受损。山洪灾害发生时往往伴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每年均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山洪灾害。例如:2006年7月26日上犹县出现特大暴雨山洪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达3.69亿元。2009年出现在崇义县聂都一带的“7.3”暴雨,聂都站24 h最大降雨量达528.0 mm,刷新了历史记录,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 000万元;2015年梅江中下游“5.19”稀遇暴雨洪水,受灾人口89.28万人,倒塌房屋1 829户4 477间,直接经济损失20.12亿元。
各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防御,目前境内已建非工程措施有:水雨情自动监测站1 527处(含气象部门站点489),简易雨量站3 836处,简易水位站286处,无线预警广播站6 314 处。落实了山洪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转移安置和抢险救灾等各项措施,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防御体系[3]。尽管如此,但依然存在着防御对象数量、分布、防御能力不清等诸多难题,为进一步摸清防御对象,提高预警转移的针对性,因此我们对赣州市山洪灾害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4]。
针对赣州市境内流域面积200 km2以下的山丘区小流域溪河洪水,本着客观科学的态度,采用文献收集、历史资料分析、实地调查、专家座谈与咨询、运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进行了水文气象资料、社会经济统计、危险区居民住宅位置与高程测量、河道断面测量等11个方面内容的资料收集。
对重点沿河村落进行了详细调查,测量居民房屋平面位置与高程,调查居民户的人口、房屋数量及房屋结构类型,现场获取相关影像,并将其位置标绘在工作底图上;并测量相应河段纵横断面。历时一年多,完成全市18个县(区)的调查,成果通过了专家评审。
基于调查数据,围绕小流域暴雨洪水特性、防灾对象现状防洪能力和预警指标确定等方面,对1 762个重点防治区进行了分析评价。
首先,对重点小流域进行设计暴雨洪水进行分析,假定暴雨与洪水同频,采用《江西省暴雨洪水查算手册》(2010年)方法进行。
其次,对重点防灾对象进行现状防洪能力、危险区等级划分。将处于沿河不同位置的危险区居民房屋高程投影到最近河段,再按照河段的洪水比降换算到控制断面,与控制断面设计洪峰水位进行比较,从而确定该居民房屋的防洪能力;采用频率法对危险区进行危险等级划分[5]。
然后,对重点防灾对象进行预警指标分析。基于南方地区降雨特点,假定一次降雨过程为6 h,按3种流域蓄水状态(0.5 Wm 、0.8 Wm、1.0 Wm)分别进行计算,当达到成灾流量时的降雨量即为该流域在此蓄水状态下的预警雨量,最大1 h即为1 h预警雨量,最大3h即为3h预警雨量,以此类推[6]。
按照上述方法所获得的成果,进行了系统研究与分析评价,得到赣州市山洪灾害现状(见表1)以及评价对象现状防洪能力(见表2)。
表1 赣州市山洪灾害现状
表2 评价对象现状防洪能力
雨量预警指标受成灾水位、河道地形等因素影响,各地分布不一,以下是信丰县崇仙乡桥头村雨量预警指标,如表3、图1所示。
表3 信丰县崇仙乡桥头村雨量预警指标
图1 信丰县崇仙乡桥头村雨量预警指标图
上述结果表明,赣州市山洪灾害分布广、影响人口多、影响企事业单位多,沿河村落防洪能力较低,山洪危害大。所获得的预警指标较为科学、合理,对山洪灾害防御、人员转移有重要意义。当然,还存在小流域缺乏实测资料等问题,有待实践检验和率定。
结合调查评价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1)完善山洪预警指标。通过本次调查分析评价,获得了全市山洪灾害防治区、重点防治区范围、人口分布、现状防洪能力、预警指标等成果,应当充分运用好这些成果,进一步改进完善站点预警信息的关联、预警指标优化等工作。今后应加强对预警指标的复核、检验和率定,同时应加强上下联动,信息共享共同防御。
(2)采取工程措施提高防洪能力。加快山洪沟治理步伐,尽快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对山洪影响严重且防洪能力低的河段,进行河道整治;加强水利工程除险加固,对有安全隐患的山塘、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增强上游蓄水能力,降低山洪灾害发生概率。
(3)采取非工程措施提高防洪能力。目前赣州市境内自动监测站点数量已经足够,但没有把水库和气象站点统一到防御平台。建议把已建站点整合到统一平台,充分利用,实现资源共享;加强预警预报信息化平台建设,依托现有山洪灾害县级决策支持系统,充分利用这次分析评价得出的成果,建立自动的信息计算处理、报送系统,通过精确预警,争取主动做好防御工作;延伸调查评价范围,调查发现除山洪外,受大中河流影响的洪涝灾害相对严重,因此建议总结经验,进一步开展大江大河(200 km2以上的)洪涝灾害调查评价工作,为防洪减灾提供支撑。
(4)规范涉水建筑管理。应继续加强山洪灾害防御知识的普及宣传,增强居民对山洪灾害的防御意识;对部分山区居民实行整体搬迁为一种有效方法;加强河道管理,提高河道行洪能力;进一步落实防灾责任体系,责任要落实到个人。
山洪灾害防御是一项复杂、动态的系统工程,需适时从自然、社会、经济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与论证。本次调查评价成果较好地为赣州市的山洪灾害预警、预案编制、人员转移等工作进一步提供科学的资料、初步结论和信息支持。
参考文献:
[1] 雷声.江西省山洪灾害防治项目概述[J].江西水利科技,2015(3):179~181.
[2] 刘志雨.山洪预警预报技术研究与应用[J].中国防汛抗旱,2012(2):41~42.
[3] 邱启勇.江西省山洪灾害防御预警响应工作对策及成效[J].中国防汛抗旱,2014(S1):66~67.
[4] 王小笑,傅群.资溪县山洪灾害特征与防治对策研究[J].江西水利科技,2011(2):130~132.
[5] 郭良,等.开展全国山洪灾害调查评价的工作设想[J].中国水利,2012(23):10~11.
[6] 李昌志,孙东亚.山洪灾害预警指标确定方法[J].中国水利,2012(9):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