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奇,罗奕爽,黎燕琼,彭培好,郑绍伟
(1.成都理工大学 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2.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81)
在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1]的背景下,新农村的建设更加快速推动着我国乡村景观的发展[2],乡村景观逐渐被重视和保护。但在对乡村景观重视和保护的过程中却未能对乡村景观的地域性文化、生态价值和景观美学价值进行深度挖掘。为了让乡村景观得到更好的发展,乡村景观的规划与建设应当注重乡村景观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美学价值,以其自然规律为准则,结合地方特色对乡村景观做出合理规划。
目前,在国内外已建立了较多有关研究乡村景观的评价体系。在我国的研究当中,刘滨谊[3]和王云才[4]较早地提出了“美景度”是乡村景观评价指标体系设立的五个重要指标之一。在我国现有的乡村景观美学质量评价中,大多参照谢花林[5]提出的乡村景观美感效果评价的理论,结合当地景观特质提出适合当地的评价体系。在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之下,乡村景观质量不应仅仅着重于乡村景观的美学价值,而生态价值、社会价值也是重要的评价指标[6],在以往的研究中有单独着重于生态质量的研究,但生态价值的指标权重却尚不明确,也未能对乡村景观的整体质量做出评价。分析近20年以来乡村景观质量研究的相关文献,结合国内外乡村景观评价的相关研究,发现我国乡村景观质量评价还未成体系,乡村景观的保护研究还存在较多的不完善。以川西林盘为例,结合川西林盘的现状研究,为川西林盘构建景观质量评价体系,为乡村景观质量评价提供参考,从而为乡村景观的保护和规划奠定基础。
川西林盘是在川西平原中典型且独特的一种乡村生活形态[7],是指农家院落、周围的高大林木、外围的农田耕地及劳作场所等所构成[8]的聚居单元,大多呈现一种分散的分布形式,形式上属于典型的自然村落[9]。
在林盘的相关研究当中,川西平原林盘所在区域被划分为3个圈层:第1圈层即成都中心城区;第2圈层就是除成都中心城区以外的龙泉、温江等地;第3圈层即新津、金堂等地[10]。川西林盘的研究范围包括在地理坐标103.03°-104.89°E,30.10°-31.44°N内的大小林盘,平均海拔在500~1 000 m。在二、三圈层中林盘呈散点式分布于川西平原,是川西平原独特的乡村分布形式。在2016年5-8月,课题组调查、走访了成都平原范围内的大小村落,包括成都市、都江堰市、广汉市等7市,以及双流区、彭山区、郫都区等5区县的57个镇,调查林盘103个。对林盘的植物群落特征记录并对林盘景观进行拍照记录。目前,川西林盘已被较多的学者关注。从文化[11--13]、植物群落[14-15]、生态性[16]等方面对林盘进行了保护规划的研究。然而,在川西林盘的景观质量评价方面的研究较少,陈倩[17]在“试论英国景观特征评价对中国乡村景观评价的借鉴意义”当中对川西林盘的景观评价是较早的有关于川西林盘景观评价的范例。林盘单元当中植物种类丰富、生态价值显著、房屋造型显示着川西地区乡村风貌的变化,是极具地方代表性的乡村景观风貌。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 法)是由美国著名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教授Saaty TL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运用多种因子分级处理来确定权重的方法,广泛应用于安全科学、环境科学等研究领域[18]。 层次分析法在景观评价体系构建当中多次被用到[6,19-22],通过各个指标的重要性对比,对重要性以定量表示,构建判断矩阵计算权重,最终对所得权重进行分析,构建准确的评价体系。本研究中同样采用AHP法来构建乡村景观质量评价的景观体系。在构建乡村景观质量评价体系之前,充分阅读了国内外的乡村景观质量的的研究的相关文献,结合了川西林盘的相关研究,同时实地考察了川西林盘的景观特点,并多次征询了从事林业、生态研究及乡村景观研究的专家的意见,从构建生态文明乡村的角度来保证指标体系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根据前人[5]所构建的乡村景观美感评价的体系,参考近些年来乡村景观美感评价的指标的选取和评价体系的构建,结合川西林盘的特点,以合理保护和开发为宗旨,选定川西林盘的景观质量的评价准则层及指标层。
乡村景观不仅仅属于乡村,同时也是人与自然与城市的一种衔接,是一个具有一定生态价值的旅游区域,展示着城市的发展、变迁和地域的文化。川西林盘作为川西平原中独特的乡村景观模式,其价值主要表现在:1)美学价值:川西林盘中古朴的建筑造型、盛开的鲜花、高大的林木、潺潺的小溪、辽阔的大田都呈现着川西林盘传统质朴的田园风光,体现着古诗词中的惬意的生活美感。2)生态价值:虽植物景观单一,物种多样性较低,受人为干扰的强度较大[23],但是以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来分析,林盘具有基质、斑块、廊道的景观模式,农田、林地、道路形成了一个复合的生态系统。同时,林盘林地中具有调节小气候的作用[24],在相关研究中也表明,林盘具保温、增湿、防风的效果[25-26]。3)社会价值:林盘分布于城市周边地区,在城市化的进程当中,有许多的林盘已经完全从原始的代表川西平原地区农耕文化的自然村落转变成为具有休闲娱乐功能的农家乐农庄,即从私有向公共服务的方向转变。从历史来说,川西林盘是映射着川西人民传统的农耕生活方式,代表着川西平原上的农耕文化,也是川西平原“乡愁”的代表景观。因此,为更准确的评价川西林盘,以美学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为准则层来构建川西林盘的景观质量评价体系。
根据文献[5-6,11,27-28]、实际调查和通过专家的初步征询,选定了33项三级指标。为进一步确定评价体系的三级指标,研究采用调查问卷法对初选的指标进行重要性评价。重要性分为6个等级,从极其重要、非常重要、比较重要、一般重要、不太重要、不重要、完全不重要分别赋分6、5、4、3、2、1分。邀请了10位从事乡村景观研究和规划的专家及23名风景园林的学生对指标进行重要性打分,共回收31份问卷。根据专家和专业学生打分进行统计得分(表1)。
在对专家多次征询之后,排除了一些重复的指标,并对多个指标进行打分,根据打分选定4.3分以上的指标作为最终构建评级体系的指标(图1)。
表1 乡村景观质量初选指标评分表
图1 川西林盘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权重的计算采用“1~9标度法”,以1、3、5、7、9分别在2个指标做比较时,一个指标和另外一个指标相比同等重要、稍微重要、明显重要、强烈重要、极端重要[20],2、4、6、8为评价的中间值。为了确保判断矩阵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邀请了园林领域的相关专家15位对指标重要性进行评价并且构建判断矩阵,每位专家在评价过程中进行独立的判断。
在计算权重的过程中,参照许树伯(1998)的方法设λmax是判断矩阵A的最大特征根,ω是其对应的特征向量,求解向量的特征根。λmax和ω的计算如下:首先将判断矩阵中的元素按行相乘,然后将所得乘积开n次方(n为判断矩阵的阶数),最后将方根向量归一化得到:
表2 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取值
借助Excel软件spss.19对15份专家问卷计算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29],结果表明,14份问卷皆通过一致性检验,符合率为93.3%。所得权重如表3。
根据统计分析的结果可以得出,对川西林盘保护所建立的景观质量评价体系中,生态价值(0.466)高于美学价值(0.275),高于社会价值(0.259),美学价值和社会价值所占比重相当。因此,在日后的规划和保护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川西林盘的生态价值,深度挖掘川西林盘的景观生态性。其中川西林盘的生态价值中净化功能(0.195)、维持碳氧平衡的功能(0.159)和景观多样性(0.157)较为重要;美学价值方面权重最高的为民居乡土特色(0.215),其次是卫生状况(0.212)和水体质量(0.187),可见川西林盘的景观美学价值中民居乡土特色的保留有对川西林盘的美景度的构建具重要作用,并且注重环境卫生状况和道路水体的清洁以达到乡村景观的整体的和谐;在社会价值当中,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文化(0.279)和蜀文化(0.278)占几乎同等重要的权重,外部的交通的便捷性(0.249)次之。可见,专家认为川西林盘的生态价值结构对川西林盘的保护有着重要的作用,林盘所具有生态功能和文化对林盘的景观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征询风景园林专家的意见,对川西林盘的景观美学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具体评价在后期通过美景度评价法(SBE)、碳氧平衡能力等的测量、景观多样性及景观破碎化程度的的计算,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林盘的社会价值进行评分。川西林盘景观质量评价模型为:
表3 评价指标权重分配
A=0.275B1+0.466B2+0.259B3
(1)
B1=0.215C1+0.212C2+0.136C3+0.105C4+0.187C5+0.145C6
(2)
B2=0.110C7+0.147C8+0.132C9+0.159C10+0.195C11+0.100C12+0.157C13
(3)
B3=0.249C14+0.194C15+0.279C16+0.278C17
(4)
通过对式(1)~式(4)的计算便可得出林盘的景观质量得分。
从景观生态学、景观美学及乡村景观的社会性考虑,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了川西林盘的景观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通过对川西林盘的生态价值、美景价值和社会价值权重的计算,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川西林盘的生态价值在林盘保护和开发中有着明显重要的意义。在日后的研究当中,应当注重生态价值的开发,进一步加强植物多样性、植物维持碳氧平衡的能力和景观破碎化程度等因子的研究,从单个林盘的研究逐渐转变到整体林盘景观的研究;突出林盘的民居特色,推进林盘美景度的研究;关注道路交通、地方文化对林盘构成的影响,突出林盘的地域性特点,挖掘林盘地方优势,让林盘的开发与保护更加合理化。同时,通过以川西林盘为例的乡村景观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为其他地区的乡村景观质量评价提供参考。然而,由于乡村景观的人文要素的变化性和整体指标的复杂性,在今后的研究当中,还应进一步完善和修正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 谷树忠,胡咏君,周洪.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J].资源科学,2013,35(1):2-13.
GU S Z,HU Y J,ZHOU H.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scientific connotation and basic paths[J].Resources Science,2013,35(1):2-13.(in Chinese).
[2] 王秋鸟,邓华峰.基于AVC的乡村景观综合评价研究——以三岔村为例[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6,31(3):298-303.
WANG Q N,DENG H F.AVC theory based landscape evaluation:taking Sancha village as an example[J].Journal of Nor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2016,31(3):298-303.(in Chinese)
[3] 刘滨谊,王云才.论中国乡村景观评价的理论基础与指标体系[J].中国园林,2004(5):76-79.
LIU B Y,WANG Y C.Theoretical base and evaluating indicator system of rural landscape assessment in China[J].Journal of Chinese Gardon Magazine,2004(5):76-79.(in Chinese)
[4] 王云才.论中国乡村景观评价的理论基础与评价体系[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6(3):389-393.
WANG Y C.Theoretical base and evalution system of rural landscape assessment in China[J].Journal of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2002,36(3):389-393.(in Chinese)
[5] 谢花林,刘黎明,龚丹.乡村景观美感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模糊综合评判——以北京市海淀区温泉镇白家疃村为例[J].中国园林,2003(1):0059-0061.
XIE H L,LIU L M,GONG D.Indexes systerm and fuzzy synthetic judgment of the esthetic effects evaluation of rural landscape—a case study in Baijiatuan village,Haidian district,Beijing city[J].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2003(1):0059-0061.(in Chinese)
[6] 陈燕,郑松发,武锋.基于生态旅游功能的红树林景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6,31(2):275-279.
CHEN Y,ZHANG S F,WU F.Consruction of mangrove landscap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based on ecotourism function[J].Journal of Nor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2016,31(2):275-279.(in Chinese)
[7] 卢昶儒.川西林盘植物景观空间特征研究[J].四川建筑,2012,32(4):20-23.
[8] 薛飞,朱战强.川西林盘文化景观保护研究[J].中国园林,2013(11):25-39.
XUE F,ZHU Z Q.The research of linpan culture landscape conservation[J].Journal of Chinese Gardon Magazine,2013(11):25-39.(in Chinese)
[9] 郑建刚,朱鸿伟.关于对川西农村林盘文化进行保护和开发利用的调研报告[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8(2):71-74.
[10] 樊砚之.川西林盘环境景观保护性规划设计研究[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09.
[11] 方志戎.川西林盘文化要义[D].重庆:重庆大学,2012.
[12] 杨洁,杜鹃,周佳,等.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解读——以林盘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1(12):44-47.
YANG J,DU J,ZHOU J,etal.Interpret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rural cultural landscape—the case study of Linpan[J].Architecture & Culture,2011(12):44-47.(in Chinese)
[13] 冯琳,牟江.基于AHP法的林盘文化价值评价及应用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5(3):157-160.
[14] 徐珊.川西林盘植物多样性调查研究[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10.
[15] 卢昶儒.川西林盘植物群落景观特征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9.
[16] 周娟.景观生态学视野下的川西林盘保护与发展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2.
[17] 陈倩.试论英国景观特征评价对中国乡村景观评价的借鉴意义[D].重庆:重庆大学,2009.
[18] 郭金玉,张忠彬,孙庆云.层次分析法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18(5):148-153.
[19] 郜春丽,翁殊斐,赵宝玉.基于AHP法的滨水绿道植物景观评价体系构建[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3,28(3):206-209.
GAO C L,WENG S F,ZHAO B Y.Establishment of landscape plant assessment model in waterfront greenway based on analytic hierachy process[J].Journal of Nor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2013,28(3):206-209.(in Chinese)
[20] 陈翠玉,杨善云,严莉,等.基于AHP的柳州市居住区植物景观评价体系构建[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4,34(6):134-140.
CHEN C Y,YANG S Y,YAN L,etal.Establishment of plant landscape evaluation system for residential area Liuzhou city based on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J].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 Technology,2014,34(6):134-140.(in Chinese)
[21] ZOU,S.X.A study on key factors behind the intensive development of China’s rural housing[J].Applied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Research,2016,10:55-65.
[22] HE P,WANG B Z.Landscape ecological assessment and eco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South Dongting Lake Wetland,China[J].Journal of Environnmental Sciences,2003(2):271-278.
[23] 孙大江,陈其兵,胡庭兴,等.川西林盘群落类型及其多样性[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1,29(1):22-29.
SUN D J,CHEN Q B,HU T X,etal.Community types and the biodiversity of farmhouse forest in Western Sichuan Province[J].Journal of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2011,29(01):22-29.(in Chines-e)
[24] 郑婧.论川西林盘的生态意义[J].山西建筑,2010,36(12):50-52.
ZHENG J.On ecological signficance of forest domain in west of Sichuan[J].Shanxi Architecture,2010,36(12):50-52.(in Chinese)
[25] 濮德华,刘美伶,宗桦.川西林盘冬季微气候变化研究[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6,31(5):107-111.
PU D H,LIU M L,ZONG H.Reserch on winter minter microclimate of Linpan in Western Sichuan Province[J].Journal of Human Settlements in West China,2016,31(5):107-111.(in Chinese)
[26] 吴雪姣,江舒楠,白新祥.森林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多方融合”策略——以赤水市省级森林城市建设规划为例[J].森林工程,2017,33(4):8-14.
WU X J,JIANG S N,BAI X X.“Fusion”strategy in the planning of forest urban construction:analysis the provincial forest urban construction planning of Chishui city[J].Forest Engineering,2017,33(4):8-14.(in Chinese)
[27] 王伟,杨豪中,陈媛,等.乡村生态景观的构建与评价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7(3):448-452.
WANG W,YANG H Z,CHEN Y,etal.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ural ecological landscape and evaluation research[J].Journal of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 Technology: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15,47(3):448-452.(in Chinese)
[28] 蔡小于.农村传统民居价值探析——以川西林盘为例[J].理论与改革,2009(4):151-153.
[29] 曹茂林.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及Excel计算[J].江苏科技信息,2012(2):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