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宇
联合国前副秘书长迈克尔·舒伦贝格
70岁的迈克尔·舒伦贝格坐在酒店餐厅的角落,津津有味地读着面前摊开的报纸。这是他一个月内第二次到访牛津。宣介新书、参加会议、主持调研,他的出行频率似乎未受退休生活的影响,一大早已穿着整齐的衬衣和西装。我们的访谈没有从他的履历开始,反而先谈起哲学。
“你知道马克思说过的话,历史总是重复,第一次是悲剧,第二次是闹剧。这就是我对当代政治的感受。‘冷战是悲剧,我们积攒了数不尽的武器。如今呢,我们在经历闹剧。”他谈起刚刚在牛津结束的闭门会议。这场会议由欧洲知名的学者和政客组成,讨论主题是国际组织的危机和应对策略。大多数人仍然担忧俄罗斯和中国的力量,认为“北约”是相比起来成功的区域组织。“如果我们的结论是这样,”他不满地说,“那只能说明我们这一代人失败了,最终又回到了‘冷战思维。”
在义务兵役期间,舒伦贝格被派往萨克森豪森集中营的旧地。因为公开反对1968年的新宪法,他被罚在关押犯人的牢房里制造英国假钞。一年后,他和哥哥偷藏在往越南战场运送军火的货船里,出走东德。这时候离他们的姐姐不辞而别逃向西德,已经过了7年。他以各种零工养活自己,在柏林自由大学完成了以罗尔斯和公共财政政策为题的硕士论文,随后在联合国开始职业生涯。
1988年,他介入了对美国在两伊战争中击落伊朗民航飞机的调查,并在之后建立联合国两伊军事观察团,确保停火协议的履行。同年,他和四位联合国官员一起在马背上深入阿富汗山区,在苏联撤军之前和“圣战”组织建立联系,为提供人道发展援助做准备。在90年代初的海湾战争中,他主持了联合国紧急援助和难民安置。1998年,他前往塔利班控制地区,与塔利班领导人奥马尔协商伊朗人质的释放,最终避免了伊朗革命卫队和塔利班的军事冲突。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之后,他作为联合国副秘书长和特别代表重返该地区,主持了联合国维和与重建工作的报告。2008年起,舒伦贝格被派往塞拉利昂,负责该地11年内战后的重建工作。在任期间,他罕见地促成了联合国维和任务的撤出,转型战后建设任务,维系当地社会持久的发展。塞拉利昂举行了内战后的选举,成立了政府和在野政党共同参与的委员会。2012年,塞拉利昂总统科罗马试图干涉选举,受到当地联合国办公室的反对。总统转而施压联合国总部,最后潘基文决定让舒伦贝格撤离。不过,在这样高调的曝光下,选举后来按规则顺利进行。塞拉利昂的战后重建一度作为联合国的成功模板。
卸任之后,舒伦贝格选择了退休,但仍然负责联合国维和的谈判和调研。2017年,他完成了在非洲萨赫勒地区和阿富汗的冲突重建策略报告。基于亲身经验的新书《建设和平:挽救民族国家和联合国》也正式出版。书中,他指出和平所面临的三大挑战:“后冷战”秩序的终结;主权国家受到威胁,国际化的内战为冲突的主要形式;联合国在内的多边组织被边缘化。他提出的应对方案针对这三点:重新构建安全秩序;加强主权国家建设;推动联合国改革。我们的对话以此为出发点。
三联生活周刊:你谈到“后冷战”时期的终结,是西方主导国际体系的瓦解。这个过程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舒伦贝格:我从小在东德生活,很熟悉苏联的那一套,所以,我完全理解“冷战”后西方国家的心态。这种战胜者的姿态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对他国的介入上,因为我们觉得自己的体制更好。但介入的理由,很多现在看来并不能站得住脚。北约对塞尔维亚的空袭是说当局要对阿尔巴尼亚人进行种族清洗,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是说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对利比亚的空袭是说卡扎菲的安全部队在大规模屠杀,这些事情后来都没有被证实。叙利亚内战可能是最后一根稻草。西方已经不是摇摆战局的主导者了。其实,你看“冷战”后的自由民主意识形态和共产主义有异曲同工的地方,都有一个自由或是平等的天堂。大家谈到乌克兰的“民主革命”,很是奇怪,“革命”这个词是自由主义从共产主义那里借过来的。现实呢?不是所有人都愿意选择我们的道路,你们有自己的历史经验和选择。这个论点想必你比我更熟悉。我们西方甚至相比之前更不民主了。
我们说的民主体制,在外交决策上也有问题。美国的国务院不做核心决策,德国的情况也相似,对外交的控制集中在行政首脑。外交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似乎不再需要职业外交圈子来交换信息,比如,商业领袖会见国家首脑和部长的机会有时候多于本国的外交官。外交机构没有我们设想的有效。我之前駐扎在伊朗的时候,不了解是双向的,西方使馆在当地的接触不深,伊朗官方也相对封闭,反而是联合国的人员行动起来自由。
三联生活周刊:但联合国和当地的这种“亲密关系”,在2003年的巴格达酒店爆炸袭击事件后好像完全改变了。(2003年伊拉克的运河酒店爆炸案专门针对联合国办公室,造成22人死亡,100多人受伤。联合国伊拉克总代表在这场爆炸中身亡。爆炸案之后在伊拉克的600多名联合国员工撤出。自此之后,联合国在各国驻地的安全警戒加强,成为“高墙之内”的国际机构。)
舒伦贝格:确实如此,和过去的联合国很不一样。我在伊朗9年,刚过去的时候还是资历浅的官员,却是少数可以自由旅行的外国人。两伊战争的时候,美国击落了伊朗的客机,将近300人全部遇难(“伊朗航空655号班机空难”)。那时候伊朗还充满了革命气氛,官方请我去现场。
他们给我看找回来的一些遗体,虽然我去过不少战地,但那次的场景触目惊心。遇难者的家属哭声四起,大家叫嚣着要复仇。他们击落西方的民航飞机不难,许多前往亚洲的航线都要途经伊朗上空。我对他们说,如果你们真的觉得你们是对的,最好的选择是请联合国的国际民航组织来做独立调查。他们后来真的这样做了,国际民航组织最终认定是美方的责任,美国政府不得不对遇难者家属做出赔偿。
这件事情对伊朗的触动很大,特别是他们觉得在两伊战争中自己被西方持续不公平地对待。我们不要忘了,当时伊拉克使用的化学武器可是西方政府提供的。这场空难事件中,美方接受了在国际框架内的裁决。伊朗也觉得自己第一次在国际框架中获得了正义。因为这件事的和平解决,我后来被反复派回伊朗。我是坚定地相信集体安全,一定有共同解决冲突的途径。这是一个小的例子,但我从来不信什么核武器能维持和平。同时,还要足够地尊重本国的选择,不能以任何事都要干涉的姿态进入。
三联生活周刊:你自己执行过一些深入他国的任务。在伊朗期间,你被派往过阿富汗,在苏联撤军前和当时圣战组织接触?
舒伦贝格:对,当时我们四个联合国官员在马背上骑行了两个半月,穿过阿富汗的东部和北部,主要和當地武装讨论苏联撤军后的人道援助。苏联撤军后,我进入阿富汗首都喀布尔,作为联合国和平行动的总负责人。那时候,喀布尔几乎天天受到袭击。1990年5月,我被集束炸弹炸伤。后来一个英国的非政府组织调查,说是美国造的炸弹,埃及造的火箭筒。我想自己过去逃离苏联式的政体,结果差点被美国炸弹杀死,真是十分讽刺。1998年的时候,我和塔利班的首领奥马尔见面,谈判伊朗人质的释放。事实上,与奥马尔打交道并不费劲。很多西方观察者忽视了塔利班在当地获得的支持:毕竟,他们曾经是执政者。这些近距离接触,让你觉得一切都和远处看上去的不一样。
三联生活周刊:这种当地的一手接触和你本身的国际身份不会有冲突吗?你说到一方面要有国际力量的调解,行使“国家保护责任”(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另一方面又说要理解和尊重当地的选择。这不矛盾吗?
舒伦贝格:我们当然有保护和介入的责任,但这样的介入要在国际框架之下,而不是动不动地政权更迭。“国家保护责任”是联合国近年来对于介入境内冲突很好的创新,中国也同意了这个概念。但我们在利比亚内战中把这个概念毁了,西方国家的干涉直接导致卡扎菲的死亡。不难理解,为什么其他国家不信任这个概念,认为它是西方干涉主义的另一种变体。
我仍然觉得当代国际关系的基础之一是联合国宪章。我还记得,中国担任安理会轮值主席的时候,写了一份声明,以婉转的外交方式,询问其他安理会成员国,联合国宪章到底还有没有效用。这点出了我们目前面临的危机。如果我们以国际法为依据,控诉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那西方国家也要问自己,我们的行为是不是也违背过联合国宪章,从伊拉克到叙利亚,还有也门。我认为在叙利亚的问题上大家都有违背国际法的地方。中国和俄罗斯不是西方的威胁,反而是我们自己要有反思的地方。
三联生活周刊:西方国家的自我反思,似乎是你的反复的主张。
舒伦贝格:我们以前可能认为是我们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现在得认清,即便我们“自己”的问题,也需要国际合作来解决。以我们面临的人口萎缩和难民问题举例,一个尼日利亚的人口就超过整个欧盟的三分之一。“二战”结束的时候,非洲人口才是欧洲的一半,而现在很快就会是欧洲的两倍。
这么多人要去哪里?去年我从萨赫勒地区回来,那里50%的人口都在15岁以下,而他们每年因沙漠化失去的土地是一个奥地利的面积。这些人今后要做什么?我经过毛里塔尼亚的时候,在荒无人烟的土地上唯一能看到的新建筑就是接连不断的清真寺。这些年轻人,因为家里兄妹太多,不得不出来谋生,他们到了城里,连吃的东西都没有,能让他们保有尊严的地方只有清真寺,其中不少人被极端组织招纳过去。这些在远方的问题,和我们的问题紧密相连,解决方案只有通过国际合作的方式。
三联生活周刊:谈到国际合作,我们回到你经历丰富的维和与重建任务上。对于当今蔓延的武装冲突,国际组织能做什么?
舒伦贝格:国际组织,特别是联合国,首先是要保证行动的有效性。可同时,又要考虑到合法性。这次有学者问我,为了提升维和行动的效能,与其从多国派维和部队,为什么不让单个国家的和平部队专门驻扎特定地区,统一领导?我说这会适得其反。如果维和部队来自同一个国家,会给当地“被占领”的感受,仿佛是强国在推进国家利益。但如果是五花八门的“杂牌军”,反而更能代表国际力量。
中国在维和方面的贡献很大,但你能想象,比如在马里的维和部队都是中国来的吗?西方国家的维和部队更容易给人造成高傲的印象,我的观察是,其他国家的维和部队和当地的关系更和谐。因为维和任务的成功,并不在于其武装力量的先进,而是本地人民是否信任维和部队。
三联生活周刊:塞拉利昂的内战中,我们见到过英国的军事干涉。现在军事介入也不仅限于西方国家,比如在近年的也门内战中以沙特领导的军事干预,同样是以停止冲突和恢复和平为名的。
舒伦贝格:我对此的态度很复杂。一方面英国在塞拉利昂的军事干预是相对成功的,当时确保了很多人的安全撤离,展示了由一个国家出动精英部队配合国际机构活动的范例。但英国随后也参与了伊拉克战争。由别国领导的军事干预,总体来说并不是理想的选择。乌普萨拉大学的冲突研究就说明,一旦有军事介入,冲突会变得更加血腥、持久,且难以解决,因为他国的利益也卷入其中。他们好像有一个数据,2015年所有武装冲突的死伤,超过90%都发生在有国外势力介入的情况下。
三联生活周刊:但也有成功的案例,比如西非国家经济体2017年介入冈比亚,确保在总统大选中败选的前领导人贾梅移交权力。
舒伦贝格:首先,这场干预并没有以军事冲突的方式进行,更多的是施压;再者,我仍然反对把军事作为首要的选择,即便是,也应该以国际法作为依据。我们不能像美国驻联合国大使黑利(Haley)那样举着照片,作为军事行动的依据(2017年4月,黑利在安理会上拿出叙利亚受化学武器袭击的儿童遇难照片,称如果安理会不通过决议,美国会选择单边行动)。
问题不在于介入与否,而是介入的依据和框架。我们需要更为完备的国际法。所以在谈到联合国改革的时候,我的建议是把介入国内冲突写入联合国宪章,正式规范介入的条件:我们什么情况下介入、通过什么机制、谁来提供资金等等。现在的联合国宪章没有提供这样的依据,这是联合国多边行动最大的阻碍。宪章规定联合国不能干涉他国内政,因为在联合国建立的时候,威胁国家安全的是国与国之间的冲突。
而现在呢,我们的战争基本都是国内的武装冲突。沙特干涉也门的依据是所谓的宪章第51条:各国有自卫和集体防卫的权利。但这条制定的时候是考虑到别国侵略的情况,不是国内冲突。沙特说我们的介入是受也门政府的邀请,可那时候也门总统哈迪已经流亡沙特了,这样的身份要求他国来制止本国的反对派,是很难有合法性的。
三联生活周刊:你认为合法的在国际框架下的集体介入,怎样加强而不是削弱国家主权?
舒伦贝格:我们要区分民族(nation)和国家(state)的概念,这两个概念常常以民族国家混作一谈。国家代表的是一系列的制度建设,而民族是族群的认同感。我们现在常说“失败国家”(Failed State),事实上是民族认同和国家制度的双重瓦解。比如英国的苏格兰独立公投,民族认同产生危机,但因为制度的健全,并不会造成失败的国家。反之在伊拉克或是叙利亚,这两者是同时陷入危机的。
国际力量在介入的时候,应该允许国家主权的暂时移交:国际机构会在一定时间内充当军队和警察的角色,以及参与制度重建。但民族认同不能侵犯,意味着我们不能去分解和隔离一个国家,最终的决定权还应该在本国人民手上。
具体在和平行动的操作上,我的建议是两个和平协议:第一个和平协议可以在境外,由国际力量牵头,冲突的多方达成停火协议;后一个协议更像是冲突后的宪法,是回到本国,由多方协调达成,这才能形成今后治理的共识。以我的经验看,国家是不能被削弱的,尤其是当今的全球化趋势中,失去了国家,底层阶级在全球竞逐中更没有代言人了。
养育0-1岁宝宝,最易被忽视的100在此之上,你认为联合国的机制应该有所改变吗?比如安理会的改革?
养育0-1岁宝宝,最易被忽视的100一个需要的立法改变是宪章的修改,这个我之前已经说到过。我们需要关于解决国内冲突的规范和准则。现在的内战都是国际化的,比如刚果内战,这个国家一颗子弹也生产不出来,全是从我们这样的国家流过去的,所以国际组织的介入是必需的。
但说实话,我不认为安理会的改革十分实际。目前的五大国仍然把控着全球的经济和军事力量,他们也不会放弃自己的否决权。我的建议是加强“建设和平委员会”(Peacebuilding Commission)的职能。这个委员会在2005年成立之后并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应该由它来处理国内冲突的问题,统一维和与重建的工作。它可以影响安理会,同时使代表国多元化,增加新兴国家比如印度、巴西的积极参与。
三联生活周刊:这是你所设想的新全球秩序的体制支撑?
舒伦贝格:你说到新全球秩序,我在联合国的韩国同事崔镇永还写过一本关于理解中国崛起的书,里面比较了东西方的帝国,说西方的帝国是向外扩张型,而中国更像是向内看的闭环型。也许在一个没有角落的全球化世界,我们还要向这样不同的治理模式寻找启发。我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但我认为,我们当下处理冲突和战爭的方式不够谨慎,它会让我们回到“冷战”,甚至更糟的情况。现在是需要改变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