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欢迎与焦虑:国外智库如何看“一带一路”

2018-04-23 03:44王灵桂
世界知识 2018年5期
关键词:智库一带欧洲

王灵桂

了解一个国家的行为,把脉其主流智库思想是重要途径之一。因为从一定意义上讲,智库汇集的是各国精英之才,是国家的“大脑”。“一带一路”,是大手笔、大视野、大举措,落实好,首先需要同沿线 60 多个国家思想相通,知其虑、知其需、知其忧,方能实现合作。这是前提之一。因此,在“一带一路”的实施中,我们应该注重了解和掌握国外智库在研究什么、思考什么、出了什么样的对策建议。本文重点分析了俄罗斯、欧洲、美国、印度智库对“一带一路”的基本看法,发现了它们的态度差异。

塞尔维亚的贝尔麦克商贸物流园区,是“一带一路”沿线已经建成的浙江省级境外经贸合作区。

俄罗斯:平和务实

近年,俄罗斯战略和科技分析中心接连就“一带一路”发布研究报告。《中国“向西看”政策:与巴基斯坦的新连接》主要提出了三个观点。第一,认为“中巴经济走廊”不但对巴基斯坦是机会,还能为该地区其他国家带来机会。海湾国家以及非洲的部分地区都会受益,“亚洲也会从中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第二,对“中巴经济走廊”的发展前景表达了信心,认为走廊将改变以油轮与集装箱为主的贸易方式,并将极大提升中国同西亚、非洲地区的贸易量。第三,援引美国五角大楼研究成果数据,指出美国已经在阿富汗发现了价值近万亿美元的未开发矿藏,认为中国对阿富汗巨大的矿产资源表现出极大兴趣,这“足以从根本上改变阿富汗的经济结构,使阿富汗最终可能变成重要的矿业开采中心”。

俄罗斯战略和科技分析中心专家伊玛·霍佩尔也围绕“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发表了看法,认为,中国的能源基础设施投资“既不是援助,也不是优惠资金,而是商业协定和项目融资,要求投资回报率”。作者认为,为实现投资的落地,巴基斯坦应改善俾路支省的安全环境,还要在项目的分配上充分考虑巴欠发达地区的实际利益。作者在结论中指出,与美国的做法相比,中国“在南亚和中亚的更广泛投资不仅仅是为了重振中国经济,也是为了促进(世界上)整合性最低地区之一的发展,使之具有更好的连通性和商业性”。

在俄罗斯智库公布的研究成果中,也提出一些现实问题和切身关切,值得我们重视和回应。一是,如果北京至莫斯科的欧亚高速运输走廊建成,在便利俄罗斯民众的同时,也会使越来越多的中国公民前往俄罗斯。在俄人口老化严重和出生率不断降低的背景下,俄民众普遍担心居俄华人将成为俄“最大的少数民族”。二是,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中亚国家最大的经济伙伴,俄忧虑中俄在中亚地区可能在某些利益问题上形成正面冲突。三是,俄罗斯民族的特点是想成为创造者,而非参与者。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与俄罗斯的“欧亚联盟”构想有重叠之处。

对以上问题,俄罗斯智库给出了一些较有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主要有:中国企业和民众到俄罗斯时,要以实际行动证明,是在商言商、合法经营、依法办事的,没有政治目的;中国在中亚地区寻求自身利益的同时,要兼顾俄罗斯的利益,把握好原则底线;搁置分歧、求同存异,尽量避免刺激俄罗斯的神经,中国政府可考虑主动提出“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联盟”建设相对接的方案,以实现两国共赢;妥善处理、协调好两国的利益,努力将中俄合作打造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的范例。

欧洲:期待中也有茫然

欧洲各国智库认为“一带一路”建设有助于弥补中欧在认知上的相互差异:在中国人眼中欧洲不再是“古老僵化的城堡”,欧洲人的眼里中国也不再是“刻板保守的长城”。从发展趋势上看,许多智库认为世界中心会逐渐从以“美国—大西洋—欧洲”为核心的“基督教文明圈”,转移到以“中国—欧亚腹地—西欧”为基轴的“多元文明圈”,并在全球形成“美国—大西洋—欧洲”“中國—欧亚腹地—西欧”两个中心文明圈。而欧洲恰好处两者连接处,因此对“一带一路”建设所能创造的利好抱有期待。

同时,欧洲的许多智库也不讳言欧洲人对“一带一路”的茫然和不知所措。他们认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成立把欧洲国家纳入“一带一路”的“朋友圈”。欧洲国家积极参与亚投行,说明它们高度重视中国市场以及“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战略机遇,但它们目前又并不太清楚如何具体对接“一带一路”,中国的企业也不了解怎样深度开拓欧洲市场。这既反映了相互认知上的差异,也反映了相互需求上的差异。

欧洲的智库指出,具体来说,欧洲各国政府和企业家首先要弄明白:欧洲应从中国买什么、能向中国卖什么;中国政府和企业家也应考虑同样的问题。欧洲的智库还指出,欧洲并非一个整体,各国有各国的竞争优势和利益需求。“一带一路”要在欧洲落地,中国只有遵循“知己知彼”古训,才能做到游刃有余、持久良性、合作共赢。

一些欧洲智库也对“一带一路”倡议进行了冷观察和冷思考,提出:第一,应避免过度解释中欧关系的亲密。直到目前,欧盟尚未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也依然禁止向中国出口武器。欧洲国家在经济上“走向中国”,并不意味着其在战略和安全问题上背弃美国;中欧在经济上深度合作,并不意味着欧洲将改变在人权、民主和价值观上对中国的要求。第二,应避免将“一带一路”倡议过度“政治化”或归于“宿命论”。“一带一路”要避免“烂尾”,或者避免成为新版的“中华帝国朝贡制度”,关键在于设定好目标,核心是能否逐步“落地”,并通过一个个具体目标的完成,最终实现惠及沿线国家民生的目标。第三,应避免盲目发展、遍地开花。中国政府应尽早系统整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信息,动态性地提供给中国“一带一路”的参与机构和企业、人员。同时把中国国内致力于参与“一带一路”的城市和企业、机构的竞争优势、现实需求等信息,提供给国外相关政府、企业和机构。通过这些细致的工作,让彼此知道双方合作的接触点和发力点之所在。第四,注重高层次人员交流与沟通。欧洲一些智库坦言,当前欧洲最缺乏的是社会活力与创新,中国最缺乏是国际化的人才和经验。这种高异质性,决定了高互补性。因此,应加强政府、企业、智库、学者等之间的人文交流。第五,尽早建立“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样板,以发挥可复制、可推广的带动作用和示范效应。

法国智库看重中国高速铁路激发欧洲活力的“鲶鱼效应”,建议中法应在文化创意产业、旅游服务业等方面开展深层次合作。但也有法国智库认为,民用核能利用、高铁、航空航天等也是法国的产业优势领域,中法之间存在同质化竞争关系。认为中法高铁市场如能相互开放,两者可以联手开拓欧洲的高铁、码头、港口、机场乃至核电等基础设施。

法国智库同时认为,文化产业是法国的另一大优势,而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程度依然较低,许多文化项目依然停留在“门票经济”阶段,建议中法在文化创意产业、旅游服务业等方面开展深层次合作。同时,在“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建立“中法文化产业园区”,以孵化与文化产业相关的各类企业,提升中国整体及各城市的文化品位和艺术气质,也可增加沿线国家民众对“一带一路”的认知兴趣和参与热情。

英国是西方国家中最早呼应“一带一路”的国家之一。英国智库认为,英国兼具重商主义、人文主义气质。略显被动的地缘条件和匮乏的资源,迫使英国必须务实灵活地寻找经济上的合作伙伴。英国智库的研究结论是,英国需要依靠中国的投资来更新其老旧的工厂和基础设施,复兴、升级英国的制造业水平,从而将更好的产品出口到中国。英国最早决定加入亚投行,也有巩固其国际金融优势的战略考量。英国智库提出,在全球四大金融中心中,有三个与英国有关(伦敦、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境外人民币支付有62%是在伦敦进行的,因此,英中在开展“一带一路”金融合作方面大有可为。

英国智库也指出,英中两国政府于2014年签署了加强教育合作的框架协议。英国教育的宗旨是培育社会精英意识,包括批判性思维、独立性思考、跨学科知识、国际化视野、高度的社会责任等,此乃人文主义使然。目前在英国大学的本科教育中,来自欧盟的学生显著减少,中国学生可以填补空缺。英国智库也建议中英加强“一带一路”媒体合作。他们认为,英国的传媒业高度发达,是有传媒话语权的国家。而中国有正在崛起的传媒市场,有“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的舆论引导和动员需求。一些英国智库建议,中英可联合开展问卷调查,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关注倾向和参与程度;联合拍摄纪录片和专题片,向世界展现“一带一路”的全景和愿景;联合培养现代传播人才;全面加强纸质媒体、广播电视、音像制品等传媒领域的双边合作;等等。

德国和意大利智库津津乐道的是,在“一带一路”实施过程之中,“德国制造”“意大利制造”是中国必须倚重的“金字招牌”。德国智库指出,作为当今欧洲第一、世界第四的经济体,德国在全球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双重压力下表现抢眼,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德国制造业代表品质与卓越。德国的机械设备制造业是典型的出口导向型产业,75%的机械设备产品出口国外。在机械设备业36个主要产品领域中,德国产品在16个领域占据着世界出口第一的地位。汽车、机械制造、化工医药、电子电气是德国四大传统产业。德国智库认为中国企业虽然重视产品研發,但突破性创新不足。“德国制造”对“中国制造”的启示是:中国要借“一带一路”合作向欧洲出售过硬的产品,就要在突破性创新上有所起色,拿出真正有品质、有品牌的产品。

意大利智库认为,中小企业是检验一国经济是否健康的重要指标,理应成为“一带一路”经济是否活跃的晴雨表。意大利是“中小企业王国”,致力于发展中小企业的中国城市应主动对接意大利,尤其是在食品、服装、家具领域。

美国:多有疑虑和惧怕

总体看,美国110多家智库对“一带一路”的初步反应中,负面思考多于正面思考,非理性思维多于理性思维,挑拨离间成分多于建设性因素。在能查阅到的美国智库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文章中,基本没有对美国自身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什么作用的思考和建议。美国的智库们更热衷于研究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历史纠纷和现实矛盾,例如,中国和马来西亚在意识形态上曾经的纠葛,中国和俄罗斯的“有限责任伙伴关系”,中国和印度的边界争议,印度洋能否“装下”中印两个大国,中国与希腊的“债务危机”,“萦绕中国心头”的阿富汗问题,中国能否成为中东地区的“新和平缔造者”,在“一带一路”实施过程中蒙古国的未来在哪里,中国如何看待和应对“伊斯兰国”的挑战,等等。

在中俄关系问题上,美国外交政策研究所在其相关报告中,一方面将中俄不断深化的战略伙伴关系歪曲描述成“威权政治的联盟”,认为“它能够挑战自由主义思想以及金融世界的秩序”,另一方面又认为中俄“在团结的表象之下,彼此其实缺乏互信”,建议“欧洲和美国的外交政策应利用这些缝隙,避免采取使这对其实并不兼容的盟友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行动”。

关于中印合作,美国外交政策研究所认为,中国不少人希望与印度携手重启曾广受赞誉的“亚洲世纪”。但在该所的报告中,更多的是谈论中印之间的领土争端、印度与越南如何联手抗衡中国影响力的增长,还将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项目、斯里兰卡的汉班托塔项目、缅甸皎漂项目、马尔代夫项目等列为中国通过“一带一路”挑战印度在南亚和印度洋“主导地位”的举措。

美国国际与战略研究中心中国研究中心副主任斯科特·肯尼迪、中国商业和政治经济中心项目主任戴维·埃·帕克联合发表的《兴建中国的“一带一路”》报告认为,中国政府主导的“一带一路”建设“涉及了国与国之间毫无约束力的协议,核心是中国利用其经济资源和外交技巧,来促进基础设施投资和经济发展,将中国和亚洲其他地区以及欧洲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如果导致了更多可持续和包容性增长,这将有助于加强该地区的政治机构建设,并减少恐怖分子的恐怖活动”。该报告随后话锋一转,宣称“实施‘一带一路将给中国及其周边国家带来巨大的风险和挑战”,包括“大幅破坏地缘政治”,并“可能增强中国的海军远洋力量”。最后,两位作者得出结论说: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必胜”思维不仅会在海外产生反中国的政治思潮,也会导致借款人无法偿还贷款、企业无法回收投资等问题,最终对中国经济造成更大压力。

美国史汀生中心的一份报告认为,“一带一路”“把三大洲联系起来”,“将对亚非各国产生深远的影响”,但也可能“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该报告并指出,“尽管‘一带一路声势浩大,但并不容易让人买账”,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中国的公关策略”---“太多人已经误解了中国的意图,并将继续曲解该战略所能产生的收益”。

从以上言论可以感受到美国内心深处对“一带一路”的疑惧,涉及美国与生俱来的对新崛起国家的排斥、敌对心态。这种心理恐怕是没有办法医治的,美国可能将永远处于难以自拔的纠结之中。

印度:从抵触、犹疑到初步张开怀抱

从时间顺序看,印度各大智库围绕“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看法大体经历了抵触、犹疑到初步张开怀抱欢迎等几个阶段,大体与莫迪总理态度的转变同步。

印度全球关系委员会发表的《印度需要中国的“绿色丝绸之路”》报告建议“中国政府需要制定和完善对外战略、绿色技术细节以及投资和发展思路,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新的贸易伙伴提供‘绿色丝绸之路升级版的工具箱”,认为“丝绸之路复活计划不应以推出疯狂的发展项目的方式进行,而是作为一种绿色和自我反思性现代化的努力而存在”,并且具体希望“中国和印度一起保护和保存喜马拉雅山脊的‘聚宝盆,即动物、植物和文化的多样性”。

印度全球关系委员会题为《新丝绸之路是为了建立一个公正的世界秩序吗?》的报告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如何使‘一带一路更符合21世纪的现状,促进印度和中国的发明创新和商业发展”;二是“‘一带一路倡议是选择在经济增长、生态环境和社会公平上都取得发展,还是以生态换取经济增长?”其建议和结论则为,印度政府为确保两大目标的实现,“可以挖掘‘一带一路项目的潜力,联合本国专家和学者共同设计出相关方案”。

《“一带一路”和印度的安全担忧》是一篇很严肃的报告,细数了印度的安全担忧:中印悬而未决的边界问题、1962年中印边界之战给印度遗留的心理包袱、中国与巴基斯坦的亲密关系、印度和中国之间假想的权力之争、“中巴经济走廊”与克什米尔问题。该报告认为中国将通过与尼泊尔、斯里兰卡、孟加拉国、马尔代夫的合作,建立“一个针对印度的包围圈”,“使印度更加担忧中国的真实意图”。作者建议“印度必须与中国共同设计‘一带一路项目,只有这样才能与中国进行真正的合作并充分从中受益”。

位于上海洋山深水港的上海自贸区,已成为全面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桥头堡。

印度觀察研究基金会的《印度还是中国大放光芒?投资计划说明了一切》,则比较客观地谈到了印度自身的差距。报告称,“过去50年来,我们带着对中国人超越我们的担忧一直固步自封”,而“当机会来到我们身边,目光短浅和缺乏自信限制了我们的步伐,我们剩下的时间不多了。我们需要建立我们的秩序,增强我们的领导力,调整我们机构的状态,并改进我们的治理能力。”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常务副理事长、研究员)

猜你喜欢
智库一带欧洲
欧洲之恐:欧洲可以迅速扑灭恐怖袭击,但仍做不到防患于未然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微智库
微智库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
复兴中的欧洲有轨电车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
智库能为我们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