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旗帜

2018-04-23 02:26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习近平特色思想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标志性成就是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将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深刻认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全面准确地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精髓和丰富内涵,对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党的十九大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精髓

[作者简介]张福建(1958-),男,汉族,河北涞水人,中共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编审,省委党校研究生,文学学士,研究方向:党的历史与党的建设。

[课题]河北省2017年度党建研究课题(编号:201703)。课题组组长:张福建。课题组副组长:姚建敏。课题组成员:冉世民、孔令国、王利慧。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18)03-0004-08

指导思想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科学理论的引领作用。党的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这一重要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进行艰辛实践和理论探索的重大创新成果。这一重要思想,根植于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伟大文明,立足于全方位、开创性和深层次、根本性的伟大实践与变革,传承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指引我们更好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光辉旗帜。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系统完整、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巨大飞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环节,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各领域,思想深邃、视野开阔,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既高瞻远瞩、引领方向,又细处指导、答疑释惑;既纵横捭阖、因势而谋,又章法严谨、坚守原则;既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又扎根中国大地、彰显中国气派,充分显示了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把握,显示了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历史逻辑的高度统一,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主题和核心要义 ——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关系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创造性地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高举旗帜,引领方向。2012年11月17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我们必须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又是我们开辟未来的根本保证。”①他强调:“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②

推动实践,开创新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举旗定向、谋篇布局,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取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方位、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深层次、根本性的历史性变革。这些变革力度之大、范围之广、效果之显著、影响之深远,在党的历史上、在新中国发展史上、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都具有开创性意义,使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开辟出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③,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要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党治国治军的伟大实践,本质上就是更加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伟大实践,就是继往开来持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就是开拓创新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的伟大实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历史性、全局性、系统性、革命性的伟大贡献,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对三大规律的把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党的十九大及时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并以“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详细阐述了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进行了系统回答,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开了新视野,确立了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新导向,明确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下推进改革和建设的新要求、新坐标,蕴含着攻坚克难的强劲动力、价值支撑和广阔路径,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顶层设计和基本路线。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总目标和总任务 ——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确立什么样的奋斗目标、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够激发多大的动力,能产生多大的凝聚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进程制高点,放眼世界、着眼未来,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的重要论断,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问题。

中国梦,复兴路。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陈列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⑤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进一步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⑥中国梦高度升华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是推动新时代中国发展进步的鲜明指引和开辟未来的精神旗帜。

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⑦,并发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伟大号召,在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部署的同时,明确了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的奋斗目标。从“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将提前15年实现,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从“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调整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将“美丽”纳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涵,成为衡量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维度,到不再提GDP翻番类目标,用新的发展理念,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擘画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路线图,具有鲜明实践特色和深远历史意义。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取向 ——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依靠谁、为了谁、我是谁,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立党治国理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突出强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形成了习近平人民主体思想,构建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本质和核心内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党为谁执政、如何执政、如何执好政,奠定了坚实思想基础,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指引和实践遵循。

最深情的表达,人民至高无上。在首次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后,习近平在简短的讲话中19次提到“人民”,他深情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⑧正是这份感情和决心奠定了人民群众在他心目中至高无上的地位。最实在的行动,践行群众路线。习近平高度重视这条党的“生命线”,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习近平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强调:“抓民生就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最深情的愿望,是人人共享精彩中国梦。让“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践行人民主体思想,以中国梦凝聚民族力量,自觉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以高度的政治自覺,开创了中国现代政治生活新气象。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聚焦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解决教育、医疗、户籍、社会保障、精准扶贫等一系列问题入手,致力于建立更为完备的民生安全保障体系,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崭新局面,人民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普遍赞誉。

(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国家治理理念 ——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如何更好地实现党对国家的领导,在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地域广阔,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是党实现执政使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条主线,创造性地回答了“如何实现党对国家的领导,如何治理社会主义社会”的问题。这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内涵最为丰富的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十四个坚持”中,其中十个涉及到国家治理的问题,即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做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

审时度势,聚焦治理。中国共产党在执政理念和实践上,经历了国家统治、国家管理两个时期,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但随着时代发展,这些理念和实践越来越不适应形势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总结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特别是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所取得的宝贵经验的基础上,作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抉择。从国家统治到国家管理再到国家治理,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党的实践和认识上的巨大飞跃。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立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为标志,中国共产党执政进入了国家治理的新阶段。这一阶段的历史性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⑩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又进行了强调,并提出到2035年和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统筹谋划,多管齐下。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安排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强调总布局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开辟了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公平、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战略层面,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渐次展开并形成整体构架,实现了发展战略目标与战略举措的有机统一。在发展理念上,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提出了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发展方向,揭示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特点新规律,是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的治本之策。

溯民族智慧之源流,辟与时俱进之新路。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推进治国理政事业,丰富和发展了治国理政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发展理念、治理方略,创造了不同于历史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治理模式,也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的治理模式,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独特优势和成功经验,这是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根本特征和重要创新,创造性地解决了在以往的世界社会主义实践中“没有解决得很好”的问题。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和制度文明作出的巨大历史贡献,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不仅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指针,而且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具有广泛而深远的世界意义。

(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全球治理理念 ——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这个世界,是党必须正确把握和解决的重大国际战略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党伴随历史发展,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三个世界”等一系列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科学把握世界格局演变和中国发展大势,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内政外交两个布局、发展安全两件大事,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引领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形成并确立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外交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国际视野和天下情怀,开辟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新境界,为新时代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长期以来,西方占据着国际舞台的中心,主导着国际关系,广大发展中国家扮演着旁观者的角色,甚至沦落到任人宰割的境地。“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建立以来,世界热点地区多次发生转移,世界格局呈多极化发展。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如现实主义、自由主義、建构主义等从单纯实力地位出发,坚持丛林法则、零和博弈、强权政治,导致地区动荡不断甚至酿成两次世界大战,世界发展呼唤全球治理理论与实践创新。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自信地发出了“中国应该对人类社会有更大的贡献,更大的担当”的时代强音,并站在人类进步高度,深刻总结人类社会治乱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高屋建瓴地提出一份超越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中国方略。从2013年3月下旬出访俄罗斯时首提“命运共同体”概念,到2015年9月出席纪念联合国成立70周年大会并发表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讲话,详细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思想,再到2017年1月出访瑞士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断深化和发展,赢得了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和支持,并载入联合国有关决议,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

中国传统文化讲求以和为贵、协和万邦、和而不同,从不把自己的安全和发展建立在别国动荡和贫穷基础上,“人类命运共同体”就充分表达了中国追求和平发展的愿望,体现了中国与各国合作共赢的理念。在努力方向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际社会要从伙伴安全、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等五方面努力;在具体行动上,强调要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在模式路径上,强调要坚持创新驱动,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长模式,要坚持协同联动,打造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要坚持与时俱进,打造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要坚持公平包容,打造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十八大以来,我国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投行,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一系列主场外交活动,坚定不移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推动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全球治理理念的成功实践。

(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治理理念 —— 全面从严治党

在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一直是党的建设的一项历史性课题。“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党的建设就要推进到什么阶段。这是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把握的基本规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全面从严治党这个关键,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政治、思想、组织、作风、制度、纪律和反腐倡廉建设等各个方面,增强了全党思想上统一、政治上团结、行动上一致,创造性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怎样建设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出:“党要管党,才能管好党;从严治党,才能治好党……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人民群众反映的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那我们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不可避免被历史淘汰。”?要“聚精会神抓好党的建设,按照树立科学理念、积极改革创新、遵循客观规律、注重实际成效的思路,切实把从严治党的要求落到实处,使我们党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强大、越来越有战斗力”。?思想目标是“使从严治党的一切努力都集中到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上来,集中到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上来。”?党要管党,首先是管好干部;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努力为继续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提供坚强领导保证。

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形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打铁必须自身硬”,提出了党要全面增强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的要求,并明确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目的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指导方针是“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主线是“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总体布局是“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目标是“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是一个科学有机的整体,目的、方针、主线、总体布局、目标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标志着党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芒

伟大的实践孕育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指导伟大的实践。五年来,党和国家事业之所以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波澜壮阔的实践而产生的。其思想精髓,来源于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中的丰富政治智慧,来源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宝贵经验,来源于习近平总书记丰富曲折且久经考验的成长经历,来源于习近平总书记对国家和社会的深刻洞察和深入思考,充满了实践精神、人民情怀、问题意识、世界眼光,蕴含着深邃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精神的精华。

(一)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生动实践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这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是从事具体工作、处理实际问题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根本立足点。毛泽东曾经指出:“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

学习掌握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制定政策、推动工作,最重要的是深刻把握基本国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连上几个台阶,目前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也是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30%。基于此,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重大政治判断,并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同时又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沒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十三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这是对中国当前基本国情的科学认识,把握了这一基本国情,制定政策就会更加科学合理。

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集中体现为理想信念的伟大力量。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注意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他形象地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在纪念建党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并告诫全党:“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他要求全党要有“坚如磐石的精神和信仰力量”?,“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精辟地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革命理想高于天。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从八项规定到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从“三严三实”到“两学一做”再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从重拳反腐到《准则》《条例》等党内法规的颁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抓铁有痕的具体措施,每一项都意在固本培元、凝魂聚气,为理想信念“加油”“补钙”,建设理想信念坚定,具有强大精神力量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光辉典范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方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内在的矛盾运动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要求我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坚持全面的、发展的、系统的和联系的观点。恩格斯有句名言,“蔑视辩证法是不能不受惩罚的”。习近平总书记对辩证思维十分重视,明确指出:“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要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

一是灵活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矛盾观。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这要求我们既要看到矛盾的普遍性,又要看到矛盾的特殊性,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有机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敢于直面矛盾,善于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抓住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些主要矛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进程中,抓住了农村脱贫致富这一主要矛盾;在化解经济领域突出问题时,抓住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要矛盾;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中,抓住了领导干部这个主要矛盾;在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作出总体战略安排时,抓住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个社会主要矛盾,始终能够精准把握矛盾,做到两点中不失重点,重点中不忘两点。

二是灵活运用了马克思主义联系观。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内部各要素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不但一般事物之间有联系,整个世界更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时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正是基于这种判断,他在汲取中华民族“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等丰富哲学智慧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旨在积极主动地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主动地发展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进而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好愿望。?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三是灵活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发展中,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量变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正是有了一代代共产党人的接续奋斗,有了五年来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和深层次、根本性的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底线思维”正蕴含着这一原理。他指出,要坚持底线思维,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同时,事物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前进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我们要永远保持清醒头脑,继续发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那么一种精神,继续保持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那么一种警醒,敢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挑战。”在十九大报告中,他更是告诫全党:“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全党要充分认识这场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

(三)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充分彰显

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指导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习近平强调:“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系统、具体、历史地分析中国社会运动及其发展规律,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不断把握规律、积极运用规律,推动党的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三大规律的深刻洞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2013年1月5日,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从思想源头和实践历程上,深刻阐明了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发展的曲折历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科学分析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三十年的辩证关系,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他指出,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我们坚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我们的制度必将越来越成熟,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将进一步显现,我们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我国发展道路对世界的影响必将越来越大”。“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我们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

人民主体地位的价值取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唯物史观与各种形形色色的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之一,就在于它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马克思恩格斯曾经在《共产党宣言》中揭示了共产主义运动的人民性:“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中国共产党历来尊重人民群众作为主体的历史地位和社会地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强调要学习和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唯有如此改革才能大有作为。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充分调动人民参与改革开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十四个坚持”,排在第二位的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强调,“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問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正是因为牢牢坚持人民立场不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获得了强大动力和力量源泉。

治国理政大逻辑的精准把握。从根本上说,治国理政的大逻辑就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要求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完善上层建筑,适应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变化推进社会发展。针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就是进入新常态”,在此基础上,他要求“要把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作为贯穿发展全局和全过程的大逻辑”,“我们要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为解决好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的问题,他亲自领导中央深改组工作,强调要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角度,深入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亲自谋划、部署、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各项工作,五年来推出一千五百多项改革举措,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在党的十九大上,针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他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四)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巨大发展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和思想精髓,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事物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在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基于实事求是的实践观是一以贯之的主线,居于核心地位。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实践魅力光彩夺目,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论,而且,随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不断发展,随着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一定能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1、时代特点鲜明。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终结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习近平总书记讲到:“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中国共产党正是在不断回答时代课题的过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成就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创造性继承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成果的理论精髓和活的灵魂基础上,以当代世界格局和时代特征为背景,以发展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基础,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坚持问题导向,聆听时代声音,在实践上大胆探索,在理论上不断突破,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判断、重大举措,深刻回答了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等重大问题,具有强烈的时代烙印,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新的伟大历史性跨越。

2、务实导向鲜明。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一个突出特色就是坚持实事求是这一党的思想路线,由此形成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是一种系统的实践哲学。“要学习掌握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原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实践第一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源泉,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实践重要性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既把成功的实践上升为理论,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再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方针政策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我们推进各项工作,根本的还是要靠实践出真知。认识一旦脱离了实践,就会成为僵化的教条,失去活力和生命力。重视行动,强调落实,就是“到实践中去”的过程,是对坚持实践第一观点最为忠实的贯彻,最终实现的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往复以至无穷的认识发展过程。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要“以知促行、以行促知……以新的思想认识推动实践,又以新的实践深化思想认识”。这是对理论联系实际的精辟阐释,进一步夯实了党的思想路线。

3、方法特色鲜明。语言是思想的外衣。分析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不难发现,其语言风格鲜明,内涵丰富深刻,思想力量强大,对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历史思维等科学思维方法运用十分娴熟,无论理论创新的广度还是透视现实的深度,都是创造性和历史性的,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理论造诣。他多次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学习掌握科学思维方法,保证各项改革顺利推进。他明确指出:“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把思想方法搞正确,增强工作中的科学性和全面性,才能不断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他强调,全党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按照新要求制定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完善发展战略和各项政策,以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领导十三亿多人的社会主义大国,我们党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要增强政治领导本领,坚持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科学制定和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落到实处”。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时代要求更加迫切,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指导作用,切实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就要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主线和灵魂,紧密结合新的伟大实践,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真正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断开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

(一)学以固本,坚定理想信念。“本”固党才强,党强国才兴。共产党员的“本”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是共产主义信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根本、最突出的特质,就是旗帜极为鲜明,充满着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钢铁般的坚定信仰,充满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豪迈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在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上展示出的坚强政治定力,源头也正是坚定的理想信念。对共产党人来说,只有理论上清醒才能有政治上坚定,但崇高信仰、坚定信念不会自发产生,补精神之钙、固思想之本尤为紧要,堅定理想信念的任务一刻也不能放松。要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通过不断学习,深刻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全面准确地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确立思想理论的“定盘星”、坚定理想信念的“主心骨”、筑就“四个自信”的“压舱石”,保持强大的思想定力、政治定力、战略定力,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不改初心,自觉抵御各种腐朽思想,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

(二)学以立德,砥砺政治品格。优秀的政治品格,是共产党员的核心品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坚持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极大地赢得了党心民心。要通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深刻认识到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历史的选择、实践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不断砥砺政治品格,坚决做到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要求。始终牢记党员身份,时刻维护中央权威,不断强化“四个意识”,自觉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确保关键时刻靠得住、信得过、能放心。

(三)学以修身,涵养新风正气。党风正则政风民风正。党员的思想修养、道德品质直接关系党的形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头制定和严格执行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迈出了转作风、正党风的有力步伐。他明确要求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务必把加强道德修养作为十分重要的人生必修课,做到“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必修课”要求,自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努力学习践行党的优良传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慎独慎微,抵御诱惑,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用平和、淡泊、知足和敬畏之心对待“名、利、位、权”,用珍惜、感恩和进取之心对待事业、组织、群众;积极追求高尚道德情操,注重家庭家教家风,自觉以新风正气抵制各种歪风邪气,养成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

(四)学以增智,提升能力素养。“非学无以广才”。“伟大的斗争,宏伟的事业,需要高素质的干部”。现在形势发展变化日新月异,不熟悉、不了解的东西越来越多,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难程度远远超过以往,“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快知识更新、加强实践锻炼,使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跟上时代节拍,避免少知而迷、无知而乱,努力成为做好工作的行家里手”。但能力不是固有的,本领也不是天生的,提升能力素质的唯一途径就是学习。在纷繁复杂的问题面前,我们要有克服本领恐慌的紧迫感,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蕴含的高超领导艺术、工作技巧和科学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不断增强自己的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不断提高认识新情况、解决新矛盾、处理新问题的能力与水平,努力在新时代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胜利!

[注释]

①③任仲文编.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人民日报重要文章选.人民日报出版社,2016年7月版:第8-9页.

②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7年10月版:第9页.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9月版:第114页.

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承制,2016年4月版:第19页.

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9月版;第234页.

⑦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7年10月版:第15页.

⑧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9月版:第70页.

⑨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3月18日.

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日报,2014年2月18日.

?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9月版:第70页.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从严落实管党治党责任把作风建设要求融入到党的制度建设.人民日报,2014年7月1日.

?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10月9日.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73页.

?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7年10月版:第10页.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9月版:第550页.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印.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2017年1月:第351页.

?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7年10月版:第50页。

?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 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人民日报,2015年1月25日.

?习近平.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建设合作共赢美好世界.人民日报,2014年6月29日.

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2月18日.

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7年10月版:第12-13页.

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 更好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工作.人民日报,2013年12月5日.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9月版:第111页.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7月版:第12-13页.

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7年10月版:第17页.

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7年10月版:第35页.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承制,2016年4月:第384页.

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0日.

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7年10月版:第10+17页.

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 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人民日报,2015年1月25日.

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 不断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人民日报,2014年5月25日.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承制,2016年4月:第166页.

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人民日报,2011年5月14日.

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7年10月版:第54页.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

猜你喜欢
习近平特色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特色种植促增收
思想与“剑”
中医的特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完美的特色党建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