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江鹏 ,袁爱红 ,邵 俊 ,杨 骏
(1.安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安徽合肥230038; 2.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合肥230031)
中医之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指的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即是对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为基础的脏腑、经络等全部功能活动的高度概括;狭义之神,即心所主的神志,泛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包括魂、神、意、魄、志等。《内经》高度重视针灸调神,如《素问·移精变气论》中云:“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灵枢·本神》曰:“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素问·宝命全形论》也指出:“故针有悬布天下者五……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砭石大小,五曰知脏腑血气之诊”等。这些经典论述,无一不是在强调调神在针灸中的重要性。调神针法广泛应用于治疗脑病、心血管、呼吸、消化、内分泌等多学科、多系统的病症[1-4]。笔者将近5年调神针法在临床中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归纳与总结,旨在推进调神针法的推广,现从以下几个方面综述如下。
周志杰老师根据自己50余年的临床经验,提出针刺前必先察神,针刺时重在调神,针刺后务必养神,周老认为这是针刺治病的最高境界[5]。袁青教授认为,关于针灸治神,体现在医者定其神和患者调其神两方面,并擅于运用鬼哭穴平衡阴阳、调理气血、醒神开窍,治疗神志疾病[6]。杨骏教授在临床诊治过程中非常重视“调神”,杨骏教授认为“调神”分为患者精神和气血运行的调节两方面,并擅于运用针刺、艾灸以及微针进行“调神”[7-9]。李瑞教授针灸调神理论之内涵为重视调心、脑、脾之神,并强调气机舒畅通达于“神使”之重要,李教授在临床治疗小儿遗尿时强调从心肾人手,以醒神为主,兼益肾固摄,皆取得满意效果[10-11]。赖新生教授创立了“通督养神,引气归元”针法的基本理论观,包括通元针法的阴阳整体观、元气观、调神通元观、临床辨证观和临床取穴观,在临床上取得较好的疗效[12-13]。
何宇峰等[14]为了观察调神通督针法联合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血管性痴呆(VD)疗效,将住院患者按抽签方法简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联合辨证口服中药、现代功能康复及针灸等治疗,治疗组运用调神通督针法、认知功能训练以及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连续治疗4 w,并进行随访12 w,发现调神通督针法能够改善患者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评分(P<0.05),且治疗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调神通督针法联合认知功能训练能够改善VD认知功能障碍程度,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推广。张玲等[15]为了比较“通督调神针刺”与普通针刺和药物治疗VD的疗效之间的差异,将VD患者随机分为通督调神针刺组(治疗组)、普通针刺组(普通组)和药物组各20例,3组治疗4 w后,观察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简易智能量表(MMSE)、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神经精神科问卷(NPI)及中医辨证量表(SDSVD)积分均有明显改善,其中治疗组ADL和NPI评分均优于普通组和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通督调神针刺可以明显改善VD患者的智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精神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李伟伟等[16]将脾肾两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运用通督调神针法配合“强壮穴”进行针灸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中药治疗,两组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躯体疲劳积分、脑力疲劳积分、疲劳总分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能够更好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评定量表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通督调神针法联合“强壮穴”针灸能较好地改善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抑郁状态、疲劳状态和生活质量,且操作方便,疗效优越,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刘丽君等[17]将抑郁性失眠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运用开郁调神针法联合西药治疗,对照组服用西药治疗。治疗2 w后,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Asberg副作用量表(SER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3个量表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开郁调神针法联合西药的疗效优于单纯西药,能够更好地改善患者的抑郁状态和睡眠质量。王瑾[18]研究了疏肝健脾调神法对老年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血清5-HT含量的影响,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4例和针刺组34例,两组均口服常规西药治疗,针刺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针刺治疗,两组治疗4 w后,针刺组患者便秘症状和抑郁症状分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针刺组血清5-HT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针刺组能够提高患者SF-36量表评分,且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疏肝健脾调神针刺法能够调节老年IBS-C患者5-HT水平,从而发挥其调节胃肠功能的作用,改善患者便秘及抑郁症状,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不失为临床上治疗老年IBS-C的有效手段。汤继芹等[19]将老年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4例和对照组44例,对照组给予抗抑郁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其基础上联合疏肝调神针法治疗,发现治疗组患者在治疗1个月、3个月、5个月后在心理、躯体、生活、社会方面得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抗抑郁药物联合疏肝调神针法对老年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疗效显著,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齐惠景等[20]对醒脑开窍法配合捏脊治疗39例慢性疲劳综合征(CFS)的临床疗效进行了观察,观察到治疗40 d后患者总有效率为89.74%(35/39),治疗6个月后进行随访,肯定了其疗效,表明醒脑开窍针法治疗CFS患者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曹正祥[21]将60例中风后遗症患者使用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中药治疗,经治疗后60例患者中51例症状有明显改善,总有效率为83.5%,表明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中药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满意,值得推广。郑成强等[22]研究了电针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中枢调控机制,14例PTSD患者采用“调神醒脑”针法治疗12 w后,患者临床监测量表(CAPS)、抑郁自评量表(SDS)量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左侧海马旁回和右侧杏仁核的连接被抑制,双侧海马与右侧中央后回、左侧顶上小叶功能连接增强(2.3<Z<4.0,P<0.05),表明电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PTSD症状,进而提出其机制可能与增强顶叶与海马的联系,抑制海马与海马旁回、杏仁核的功能连接,间接影响其他边缘系统相关脑区的功能有关。还有研究运用益脑调神针法治疗中风运动性失语患者,将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观察治疗后两组之间的失语症改善情况,发现治疗组患者失语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益脑调神针法能够有限改善中风运动性失语患者的失语症情况,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案[23-24]。
Liu Y F 等[25]将 76 例脑瘫(cerebral palsy,CP)患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治疗组患儿运用健脾调神针刺法进行治疗,对照组患儿采用传统针刺法,两组患儿均接受相同的心理辅导,治疗6个月后,观察到两组患儿Gesell评分均显著提高,且组内治疗前后评分及组间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CP患儿综合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健脾调神针刺法能有效改善CP患儿的综合能力,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对CP患儿康复治疗作用显著。Fan L等[26]将163例抑郁症患者分为疏肝调神组、穴位浅刺组和非穴位浅刺组,3组患者共治疗12 w,观察治疗后及治疗后1个月、3个月症状自评量表(SCL 90)评分,结果表明治疗后各时点,疏肝调神组与非穴位浅刺组比较,对于强迫、焦虑、抑郁、敌对、偏执、躯体化、精神病性及其他8个维度的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疏肝调神组与穴位浅刺组比较,对于焦虑、抑郁、敌对3个维度的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灸可改善抑郁症患者SCL 90量表评分,运用患者主观报告结局指标可准确地评价临床疗效。乔思邈等[27]将30例因长期留置导尿管拔除后造成的排尿障碍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采用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症治疗基础上加以调神理气穴位,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降低,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残余尿量与排尿次数较治疗前均减少,最大排尿量较治疗前增高(P<0.05)。说明基本对症选穴配以调神理气穴位对于拔除留置导尿管后排尿障碍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郑仕平等[28]对通督调神针灸预处理脑保护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电针预处理组、艾灸预处理组、阿司匹林预处理组及模型组各30只,其中电针和艾灸预处理组取“百会”“风府”“大椎”穴,电针预处理组进行电针治疗,艾灸预处理组用清艾条悬灸治疗,阿司匹林预处理组用阿司匹林10 mg/kg灌胃治疗,治疗7 d后各组造模,并于再灌注24 h后检测相关指标。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miRNA 290、miRNA 494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降低,AQP 4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预处理组miRNA 290、miRNA 494相对表达量均显著提高(P<0.01),AQP 4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5,P<0.01);与阿司匹林预处理组相比,电针预处理组和艾灸预处理组miRNA 290、miRNA 494相对表达量均显著提高(P<0.01),AQP 4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1,P<0.05);与艾灸预处理组相比,电针预处理组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AQP 4相对表达量降低更明显(P<0.05);提示通督调神针灸预处理脑保护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提高miRNA 290、miRNA 494的表达,降低AQP 4相对表达量,诱导脑缺血耐受,减轻脑水肿实现的。该课题组还采用相同的造模及分组方法,并将电针预处理组、艾灸预处理组、阿司匹林预处理组、模型组和空白对照组分别命名为A、B、C、D、E组,观察大鼠神经行为功能和脑水含量以及皮质区相关miRNA、MMP9的表达,发现A组、B组、C组和D组神经行为学评分与E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 组、B组神经行为学评分与C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神经行为学评分与B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 组、B组、C组和 D 组脑水含量、miRNA664相对表达量及MMP9相对表达量与E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A组、B组和C组脑水含量、miRNA664相对表达量及MMP9相对表达量与D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和B组脑水含量、miRNA664相对表达量及MMP9相对表达量与C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A 组脑水含量、miRNA664相对表达量及MMP9相对表达量与B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揭示通督调神针灸预处理可有效降低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神经行为学评分和脑水含量,并通过调控miRNA664的表达降低MMP9相对表达量,通督调神针灸预处理脑保护机制之一可能通过调控miRNA664的表达降低MMP9相对表达量,诱导脑缺血耐受,减轻脑水肿[29]。
调神针法的临床应用疗效确切,在治疗脑血管疾病尤其是血管性痴呆方面效果卓著,主要通过选取督脉、任脉上的穴位进行调神,达到治病效果。但其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穴位的选取方面没有统一的规范,造成其疗效的差异性是否与其相关不为人知;其次,临床应用研究中病例样本较少,缺乏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最后,对于疾病的诊断标准、疗效标准,临床应用研究并没有统一的标准,造成疗效的差异性存在质疑。另一方面,调神针法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皮质区相关miRNA、MMP9、AQP4的表达有关。但因为近5年机制研究极度缺乏,其结论仍需大量机制研究加以证实。总之,今后我们应该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并补充大量的机制研究,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与支撑,进而促进调神针法的推广与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