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存林 黄云 董艳
【摘 要】 针对农业技术的特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征,涉农高校技术转移管理部门要建立推转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以安徽农业大学和江南大学的模式,有效的将横向合同管理,公益推广体系、知识产权建设及平台搭建有机结合起来。
【关键词】 涉农高校;技术转移中心
Research on the Management Mode of Technology transfer Center in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ao Cunlin Huang Yun Dong Yan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the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has its own laws and characteristics. In the model of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nd Jiangnan University, the horizontal contract management, public welfare extension system,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nstruction and platform construction are effectively combined.
[Keywords] technology transfer Center of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鄉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从各个方面指明以后农村农业发展方向、实现路径,充分表明国家关注的重点从城市转向了农村,投资的重点也城市转向农村转向农业。 2001年开始,国家安排中央财政设立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专项计划,并就此制定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管理办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监理和验收办法》2001~2013年期间,该计划共立项支持7081项农技成果转化项目,涉及动植物新品种、农产品加工、资源高效利用、节水农业、现代农业装备与农业高新技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等。
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效果并不是十分的明显,据统计,我国每年大约产生6000~7000项农业科技成果,但转化率仅为30%~40%,远低于发达国家的70%~80%的水平。其中原因,不仅受制于原先科技和经济的两张皮问题,科研工作者重论文较产出,重项目轻转的科研体制机制问题,也受制国家高校管理服务部门的作用不积极。特别是高校的技术转移部门建构也较为混乱,有效性不够。
1 国内涉农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管理模式基本情况
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目前六批,共455家(科技部火炬中心管理和考核),涉及农林和农业共计18家, 农业的16家,林业2家,以 “农业大学”申请共计6家: 河北农业大学技术转移中心 、华中农业大学新农村建设研究院 、南京农业大学技术转移中心、 中国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安徽农业大学技术转移中心、 四川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以技术转移中心名义申报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的3家,以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为主申报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的3家。其中南京农业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挂靠于科研院产学研合作处,合署办公;中国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与社会服务处合署办公。安徽农业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挂靠于安徽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四川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为独立处级单位江苏省涉农高校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江苏省高校技术转移联盟共有83家单位,省内涉农高校技术转移机构主要有扬州大学、江南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省内涉内高校技术转移中心情况扬州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挂靠于扬州大学科技处江南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挂靠于产业技术研究院南京林业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挂靠于科技处。
安徽农业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在2017年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考核为优秀。该中心的主要职能:(1)负责科技需求信息和科技成果信息的搜集、宣传、发布等工作。(2)负责学校推广项目的遴选、技术推广、转让与开发等工作。(3)负责组织开展科技下乡、科技扶贫、科技培训、科技服务等工作。(4)负责校地、校企等横向科技合作协议的审核、登记工作。(5)负责学校技术转移中心平台的运行和管理工作。(6)负责组织相关专业教师到对口帮扶单位参加科技支农工作。
2 农业技术的特点
(1)农业技术需求性差,农业技术属于替代范畴,只要传统技术和生产方法能够支撑农业的生产运行,农业技术作为非必需品,从而失去了生产者的需求冲动,表现为市场的不旺盛。(2)农业技术保密性差,农业技术的研制过程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保密性差,作为商品竞争性差。(3)农业商品需求的弹性小。不管经济增长如何,但农产品的需求弹性很小,一般表现为消费的此涨彼伏。(4)企业对于农业技术吸收能力差。由企业方面提出的项目大多以点服务为主,周期较短,而企业自身的薄弱的科技研发能力、消化吸收能力和“二次创新”能力也决定了由企业提出项目这样的合作在很多情况下很难走向高科技含量,这样的项目往往不是以技术推动为主要驱动力的创新创业和科技成果转化。从更长期的角度来看,提高企业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使之成为主导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则是最根本的。(5)科研经费投入结构不合理,发达国家的研究、开发、推广经费的分配比例是1:10:100,而我国推广经费要远少于研究开发经费,分配给农业成果转化的费用更少,特别是农业科研受动植物本身生长周期的制约,研究的周期长、成本高,而经费投入分配重点在基础研究领域,投入结构不合理,以到于大多数成果停留在研究阶段,并没有进入到成果转化阶段。(6)农业科技成果的公益性,往往是社会效益高、经济效益低,限制开发创收的大突破,另一方面受职称评定条件的影响,科研人员“重科研、轻开发、重成果、轻转化”。(7)农技推广体系的农技人员缺乏管理、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特别是懂技术、会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少之又少。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年龄结构及专业结构都不合理。
3 思路与对策
3.1 树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转一体化模式
作为农业科技成果和农业技术的特点,建立以推广转化一体化的服务模式。将农业服务对象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农资生产型企业,种植养殖类企业,农业园区型,农场主或种粮大户,分别进行的针对性的有效服务。
3.2 参照先进管理模式
在管理模式上,以安徽农业大学或者江南大学的管理模式为准,有效的将横向合同管理,公益推广体系建立,知识产权建设,平台搭建有机结为一起。
3.3 设立农业类技术转移成果基金
从技术转移转化管理费中或向学校申请专门经费以前瞻性项目的形式进行管理,推进教师现有成果的二次开发。 从社会政府寻找资金有条件有针对性设立某些孵化基金对学校教师开放,成果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共分。
3.4 实现分类管理、分类指导和分类考核
按管理权限,可分学校为主、地方为主、校地共建和学院为主。按虚实可分为实体运营和非实体。分中心设责任人。建立分中心准入和退出标准。
3.5 兼职技术经济人队伍建设。
可分校外和校内两个队伍,技术经济人挂靠于各分中心。兼职技术经济人校内来源:在当地挂职、校地项目多或当地人。校外来源:当地的科技口工作人员、科研人员、企业家等。建立选聘、考核、评价和奖励管理办法。
参考文献:
[1] 王志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技咨询,2015(15).
[2] 郑雪宜,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及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