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宏伟
随笔指随时随地随手下笔而成的文字,情感真实,自由灵动。它既是一种行为习惯,又是—种写作理念,还是一种散文体式。随笔文字虽然是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但也必须有中心,有条理。在初中阶段有效地开展随笔生态写作,迈向写作教学的彼岸花开,需要我们遵循下列四点原则。
真实的生活体验是随笔教学的“落脚点”,是学生随笔写作的“米”,因此,随笔教学需要我们把触角延伸到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有事可写、有情可抒、有感可发,从而做到敢说话、说真话。而观察生活则是优秀随笔写作的第一步。
1.潜心观察说真话。
王春勤老师提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教给学生细致观察事物的方法。我们要有一颗对生活敏感的心,并用这颗敏感的心潜移默化地影响、引导学生。要教给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的能力。让学生把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倾诉于笔尖,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创意表达。注意随笔训练与平时生活紧密相连,注意话题的引领。”因此,在实际操作中,我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观察生活,记录生活,鼓励学生用摄影、绘画的方式捕捉生活的瞬间,用文字再现画面,图文并茂,随笔写作因潜心观察而让文字诗意地流淌。
2.恰当选题促写作。
除观察外,选题也很重要,选得不好,学生无话可说,便会胡编乱造;而选得恰当,则会很好地促进随笔写作。
因此,我每周都会精心设计写作话题,所选话题要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有话可写。一般我会选择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乡村情景、凡人小事、读书感悟或写自己的酸甜苦辣、所思所想……力求紧扣生活,接地气,将触角延伸到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例如学生写过这些话题的随笔:我心中的奥运英雄、我心中的老物件、我最喜欢的一位作家、最近一期《思维与智慧》里让我心动的一篇文章、值得回味的一部电影、“感动中国”里触动心灵的人和事、“感动实中”、让人印象深刻的人和事、网络最热的词及我的体会、最难忘的一次经历、我的收获、最近一期《读者》里让我心动的一篇文章、最难忘的一节课等。
这些饱含浓郁生活气息的话题,起到了匡扶思路的作用,将随笔训练与生活、与读书紧密结合,同时注意从学生随笔中挑选素材,完成作文升格。这样的主题训练让学生乐于写随笔,始终关注生活,聚焦主题,自然事半功倍。
长期以来,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家长疯狂买作文指导书,而轻视了课本上的优秀文章。课本是最好的例子,随笔教学应与教材、课文紧密结合,成为随笔教学有意识的延伸。
1.巧用课本笔生花。
引导学生在课本学习中提炼写作技法,在随后的随笔训练中运用这样的写作技法,也是一种不错的做法。例如,“思乡之情”是一种情感,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东西,可在《枣核》一文中,在作者萧乾的笔下,美籍华人的这种感情是那么可角蚵摸可感,生动具体感人。作者借小小的“枣核”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这种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值得借鉴。再如,课文《春酒》通过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家乡的民俗风情和作者对母亲、对家乡的眷恋。琦君善于使用抒情与叙事并用的方式,而这样的表达恰是我们随笔写作中最需要的写作方式,也可适当借鉴。
2.深入思考妙语出。
除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借鉴到随笔写作中外,我们还可以将文本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将课堂的思考延伸到随笔中去。
课堂不应是平面的,课堂的问题需要延伸,进而提升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引领他们发散思维,形成自己的判断。例如,在《变色龙》中赫留金是不是“变色龙”?《窗》中如果我是那位不靠窗的病人,我会怎样想?我对他的行为是怎样的态度?《明天不封阳台》中的那只鸽子让我想到什么?《敬业与乐业》在今天的现实意义?学完《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后一起寻找生活中“动人的光彩”。每一节课注意引领学生发散思维,“无疑生疑”,多重思考,学生既加深了对文本的思考,同时也使随笔有话可写,让思维走向文本更深处,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学生完成的随笔训练是对课文内容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是对课本学习的一种补充,会让学生对文章主题、人物形象以及文章的写作特点有更深入的体会,是课文有效学习的一种延伸,这样岂不一举两得?
教师需引领学生走进作品,走进作者,走进经典,让读书随笔真正融入到写作教学之中。读书贵有自己的观点,既要读懂作者,又要产生感悟,用精神滋养自我,可巧妙借鉴以下三点,让学生从纯粹到深刻。
1.名家引路助写作。
向学生有意识推荐优秀作家,让作家的作品对学生的随笔写作起到典范引领作用。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是吸收、储存,写作就是输出、创造,但阅读多了,不等于写作水平自然而然就提高了。从阅读到写作要打出一条通道,架起一座桥梁,这“通道”与“桥梁”就是读书随笔。读书随笔,让读、思、写融通,互促互进,提高学生理性思考、智慧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随时笔录的习惯。周作人曾说过,随笔当“思想博大,见识明达,趣味渊雅”,其实周作人的散文就是学习随笔的很好素材。比如丁立梅,她的文字最大的特点是温暖、美妙、接地气,被读者誉为“最暖人心的作家”。精选丁立梅的文章,让学生感受她如何写景,如何叙事,如何抒情,明白她喜欢用明快的色调、生动的比喻、欢快的行动来表现温暖的情感,借鉴她借物喻人、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学生可从最初的摘抄,到随笔中有意识地仿写与创造,反复品味,让自己的文字也有点丁立梅的味道。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推荐比丁立梅写的更有深度的作家,比如:汪曾祺、李娟、李雪峰等。
2.唐诗宋词入文来。
在实际教学中,我还引导学生将古典文化引入随笔中。例如我引导学生与唐诗宋词对话,定期交流以唐诗宋词为主题的随笔心得,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学习唐诗宋词的兴趣,还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写作素材,同时更为学生随笔写作打开了一扇前所未有的大门。例如,在平时的随笔写作中,以学生所写的“我最喜欢的一首唐诗”“我最喜欢的一首宋词”“我眼中的李白”“我心中的苏轼”等类似的话题为切入点鼓励学生与诗歌對话,与作者对话,让学生走进作品,读懂作品,丰富对作家的认识,同时提升文笔表达能力。
3.学生榜样在身边。
学生们除了向名家、经典学习外,还可以向身边的同学学习,因为同学离他们最近,他们的成功最能促动学生的心灵。向身边的榜样学习,选取学生优秀的随笔,引导学生点评、讨论,不仅形成了比学赶超的氛围,而且帮助学生自主习得随笔的真谛,修正随笔写作的教学方向,保证随笔写作不偏向,因此学生的写作兴趣被大大地激发出来,写作水平也有了大幅提高。
赵道夫老师认为,随笔写作教学融自由作文与指令性作文于一体,使应试写作与生命写作合二为一。随笔净化“源头”,积累“活水”,不仅优化了素材,还增强了情感,转变了写作观念;不仅优化了思维,使思维深刻化、条理化,还锤炼了语言,培养了良好的写作习惯。作文,是优化了的随笔。随笔不仅奠定了作文的良好基础,还是思维、语言、习惯的结晶。两者是统一的,一脉相承的。随笔是“高原”,作文则是“高原”上的高峰。随笔的“高原”长高了作文的“高峰”自然也会随着长高。没有平时随笔的练习,哪来作文的精彩?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1.积累素材有话说。
为什么绝大多数考场作文真情缺失呢?最关键的原因是由学生选材虚假造成的。如何帮助学生解决选材真实性的问题?随笔就是一个好抓手。因为随笔回归“我笔录我口,我手写我心”的写作方针,能让学生“获得完美的原料”。每位进入我校的学生,入学后都会领到统一印制的随笔写作本,一学期一本,初一第一学期注重学生写作时态的随机性、写作内容的自由性,到了第二学期就有了系统的训练内容(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写作),内容必须真实,情感真诚。随笔写作本着想写、敢写、肯写、能写、会写、写好的渐近原则,替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到了考场写作的时候便会有话可说。
2.转化升格任自由。
随笔不等同于作文,优秀的随笔同样不能等同于作文。作文是学生根据考试要求而写出来的产物,必须符合考场作文标准。如果我们的随笔训练最终导致学生不能写出符合考场作文标准的文章,不能得到好的分数,我想,在当下的环境内,随笔训练必将夭折。所以,指导学生将随笔有效地转化为考场作文,升格为优秀的考场作文,一定是作文教学很重要的任务。随笔转化、升格必须围绕中考作文“选材、立意、构思、语言”这四个评分标准而进行。同时,这也为学生如何进行评价考试作文指明了方向,长期训练,必能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我校坚持初三学生下学期的作文从自己曾经所写的随笔中找“米”,提前一周布置考题,让学生从自己的随笔中寻找相关、相近的文章,课堂上引导学生揣摩领悟,激发学生对转化、升格的信心和热隋,教学生找到随笔转化、升格的方法,打造优秀的考场作文,这样更增强了学生坚持写随笔的信心,让写作技法在平时的随笔中深度渗透,学生的写作兴趣不断深厚,写作水平不断提高。每年初三下学期,我们都会从去年中考作文题中筛选有价值的作文题,以“读书与成长”“挚爱与亲情”“人生与生活”“现实与回忆”“理想与未来”等命题走势合理归类,选取贴近学生能力发展的作文题,有序、渐进地训练,使随笔训练成为作文训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笔写作教学的前期以自由性的随笔写作教学为主,后期以自由性写作与指令性写作并重,两个轮子一齐驱动,写出好的考场作文将会是必然结果。我们要站在课程建设、核心素养的高度,以课程的标准去规划设计随笔训练,以随笔写作教学为载体和主抓手,建设随笔生态写作特色课程,打通随笔教学与命题作文的壁垒,让学生从随意性写作变成有意识写作,让学生的真情实感自由而有章法地流淌,从而让随笔寫作教学由配角变为主角、由附庸成为主体,开辟作文教学的新天地,走进学生作文新境界。
1.对联中的同字异音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读音: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读音:浮云涨,长长涨,长涨长消)
2.回文倒顺
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僧游云隐寺,寺隐云游僧
处处红花红处处,重重绿树绿重重
雪映梅花梅映雪,莺宜柳絮柳宜莺
静泉山上山泉静,清水塘里塘水清
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
山东落花生花落东山。